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疾病,多发生在大、中动脉中,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此病往往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性疾病。症状的轻重与病程进展、动脉狭窄以及侧支代偿的程度有关,早期症状为病侧肢体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病变局限在主-髂动脉者,疼痛在臀、髋、股部,可伴有阳痿,后期患侧肢体出现皮温明显降低、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或溃疡。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可以分为四型,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此即便经过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按照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病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病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但是,病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根据最大间跛距离分为Ⅱa>200m;Ⅱb<200m。病肢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Ⅰ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以静息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剧烈且持续,夜间更甚,迫使病人辗转或屈膝护足而坐,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除Ⅰ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水肿。动脉狭窄广泛、严重,侧支循环已不能代偿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临坏死。
症状继续加重,病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发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病变动脉完全闭塞,踝肱指数<0.4。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已不能维持组织存活。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病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此疾病好发于长期吸烟者、三高患者、老年人群、肥胖人群、男性以及绝经后的女性、有家族史者。此疾并无明显诱发因素。
高脂血症和糖尿病都可以造成动脉壁脂质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内积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吸烟和高血压可以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以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以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据流行病学显示,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病率约为0.74%,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6:1~9:1。
长期吸烟患者可以使雪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总胆固醇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发此病。
三高患者一般有脂质代谢紊乱,脂质容易在血管壁内积聚,引起此病。
肥胖人群一般有高脂蛋白血症,脂质容易在血管壁内积聚,引起此病。
男性或者绝经后的女性体内雌激素较低,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男性或绝经后的女性患病率更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导致的家族性血脂异常是这些家族成员容易患此病的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典型临床表现为病侧肢体冷感、苍白、间歇性跛行、臀部、髋部疼痛、阳痿、小腿肌群疼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等。此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
早期症状为患侧肢体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
病变局限在主—髂动脉者,疼痛在臀、髋、股部,可以伴有阳痿。
累积股—腘动脉时,可以出现小腿肌群疼痛。
后期患侧肢体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色泽苍白或者发绀,出现静息痛。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患侧肢体的股、腘、胫后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不扪及。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如果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血压下降、变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肢体缺血时,脑血管往往也会出现狭窄或闭塞,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表现为意识丧失、头痛、昏迷、晕厥等。
出现此病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患者优先考虑血管外科就诊,需要做的检查有体格检查、超声多普勒等。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需要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糖尿病足等疾病相鉴别。
若出现肢体冷感、苍白、小腿肌群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阳痿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若出现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溃疡、足背动脉减弱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若出现晕厥昏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血压降低、大汗淋漓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拨打120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至血管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患肢出现冷感、皮肤苍白、间歇性跛行、阳痿、小腿肌肉疼痛等)
症状以什么部位为主?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在此期间症状是否有加重?
有没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
体格检查,四肢和颈部动脉触诊以及听诊,记录间歇跛行的时间和距离,对比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差异,做肢体抬高试验,排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踝/肱指数测定,踝部动脉压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比值为09~1.3。小于0.9提示动脉缺血,小于0.4提示严重缺血。
超声多普勒检查,应用多普勒听诊,根据动脉音的强弱判断血流的强弱。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动脉血流波形,正常呈现三相波,波峰低频或者呈现直线状,表示动脉血流减少或已闭塞。
X线平片、动脉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平片可以显示动脉段有不规则钙化影,其他影像学检查能够显示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部位、范围、侧支及阻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以确定诊断,指导治疗。
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患侧肢体冷感、苍白、间歇性跛行、小腿肌群疼痛、病侧肢体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出现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或溃疡、动脉搏动减弱等,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动脉闭塞。
结合病史年龄大于45岁、体格检查、超声多普勒波峰低频或成直线状、踝/肱指数小于0.9、X线平片显示病变动漫有不规则钙化影、其他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狭窄,可以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青壮年,主要为肢体中、小动脉的节段性闭塞,往往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不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通过询问病史、X线平片检查可以进行明确鉴别。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起始部位,活动期常见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及免疫检测异常,结合患者病史,较易鉴别。
糖尿病足以糖尿病及其多脏器血管并发症同时存在为特点,除了因糖尿病动脉硬化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外,由感觉神经病变引起肢体疼痛、冷热及振动感觉异常或丧失,运动神经病变引起足部肌无力、萎缩及足畸形,交感神经病变引起足部皮肤潮红、皮温升高与灼热痛。感染后引起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多见于趾腹、足跟及足的负重部位,溃疡常向深部组织(肌腱、骨骼)潜行发展,可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需要长期持续治疗,调解血脂浓度,稳定动脉斑块,改善高凝状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常见的治疗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波立维、西洛他唑等。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内皮剥脱术、旁路转流术等。
高压氧舱治疗可以提高血氧量和肢体的血氧弥散,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降脂药物主要选用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高凝状态,降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利用血管扩张药可以促进侧枝循环,改善局部血流供应,缓解缺血的临床症状。常见的血管扩张药有西洛他唑、安步乐克、贝前列腺素钠等。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手术或者血管腔内治疗方法,重建动脉通路。
可经皮穿刺插人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段,以适当压力使球囊膨胀,扩大病变管腔,恢复血流。结合支架的应用,可以提高远期通畅率。应用腔内治疗处理髂动脉的狭窄、闭塞性病变,疗效肯定。目前也用于治疗股动脉及其远侧动脉单个甚至多处狭窄或闭塞,大部分病例可取得挽救肢体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尚待观察、验证。
剥除病变段动脉增厚的内膜、粥样斑块及继发血栓,主要适用于短段的髂-股动脉闭塞病变者。
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作搭桥转流。主-髂动脉闭塞,可采用主-髂或股动脉旁路术。对全身情况不良者,则可采用较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术,如腋-股动脉旁路术。局限的粥样硬化斑块,可先行内膜剥脱术,为完成吻合创造条件。
间歇性跛行患者可以选择运动治疗,每周步行3~4次,每次运动30~40分钟,坚持训练,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本病预后良好,早期通过正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如果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可以影响自然寿命。此病可出现关节运动障碍、关节灵活度下降等后遗症,一般建议患者每三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
本病早期通过正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一般不影响寿命,当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时,可以影响自然寿命。
当关节长期得不到血液供应,营养缺乏,可以遗留关节挛缩或畸形。患者表现为关节运动障碍、关节灵活度下降等后遗症。
建议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复查的主要项目有超声多普勒、X线片的片等,了解血管内血流情况、闭塞情况以及血管钙化是否得到改善等。
提倡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甜点、巧克力、动物内脏等。
营养均衡,不偏食。多吃五谷杂粮,少吃大鱼大肉。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严格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坚持服用药物等。密切关注自己的患侧肢体的病情变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状况以及日常大便的颜色。
吸烟饮酒的病人,应该严格戒烟戒酒,烟酒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加。
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身材,避免过度肥胖。适当锻炼也可以改善间歇性跛行,常见的锻炼方式有慢速小跑。
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高凝状态,尤其是术后患者,不能私自停药。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患者皮肤温度、患肢动脉搏动的强度、以及间歇性跛行的距离等,若上述症状加重,应该及时就医。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内脏出血,因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皮肤是否出现瘀点或瘀斑,口腔黏膜或鼻腔黏膜是否经常出血,以及观察大便颜色,大便是否出现黑色。谨遵医嘱,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凝血指标,调整药物用量。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预防重点在于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应该早期到医院进行筛查。
对于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应该早些到医院进行筛查。主要筛查项目有血管造影、超声多普勒、X线平片等,了解血管是否出现钙化灶或狭窄情况。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家族史者,应该避免吸烟以及远离二手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身材,避免肥胖。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食品、甜品、含糖量多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
有高血脂的人群,坚持服用调脂药物。
4807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五年制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87-489.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五年制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3.
[3]陈孝平,赵玉沛.外科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73-6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