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是儿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本病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体内肌肉磷酸化酶缺乏所引起的糖原代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肌肉剧烈收缩后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晚期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等症状。本病为遗传性疾病,不可治愈,仅需对症治疗为主。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的病因较为明确,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肌磷酸化酶缺乏,正常合成的糖原不能在肌肉内作为燃料提供需要。因此,在剧烈运动后患儿出现症状,好发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等人群,剧烈运动可以诱发本病。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肌磷酸化酶缺乏所致,肌磷酸化酶的编码基因PYGM突变,导致肌糖原的正常分解途径无法进行,不能为机体运动提供能量。
对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剧烈运动可诱导肌肉分解糖原提供能量,此时体内缺乏肌磷酸化酶,会加速本病的发生。
糖原贮积病Ⅴ型较为罕见,发病率仅为1/10万。由于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般父母双方分别携带一个隐性基因,子代才会有1/4的概率罹患此病,因此本病对男女患病无明显差异性。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中有长辈患有本疾病,其孩子罹患此病的机率往往会大。
若父母为三代以内的亲戚结婚,其子代罹患本病的可能性更大。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的主要症状是肌肉剧烈收缩后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等表现,本病特征性表现为再振作现象,晚期严重者可出现横纹肌溶解、呼吸衰竭、心肌病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又称继减现象,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在开始运动的10~15分钟内出现运动肌肉渐进性疲劳感、无力、肌痛,但在经历过短暂停顿或减慢运动后,症状突然消失,并且运动能力和耐力明显改善。
患者四肢近端为主,多数程度较轻,部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爬楼梯、提重物,会出现肌肉疼痛、肿胀感、肌无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部分患者病变涉及呼吸肌亦常被累及,表现为呼吸费力、频繁喘息、短暂运动可觉乏力等。
可表现肌肉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可伴有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严重时可影响肾功能,急性肾衰竭病情较重时,可见少尿、无尿及其他氮质血症的表现。
患者除肌肉无力外,晚期可出现呼吸衰竭、心脏衰竭、肾功能不全、全身无力等多器官衰竭情况可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的患儿早期往往会有肌肉疼痛无力表现,家长应及早去医院儿科就诊,做实验室检查等,根据临床表和相应检查结果确诊。本病应与炎症性肌病、酒精中毒性肌病、多发性肌炎等鉴别。
对于不明原因肌肉无力的儿童应进行定期内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患儿持续性肌肉僵硬、疼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见患儿有呼吸困难、氮质血症、少尿、无尿,运动后有酒红色尿、腰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儿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氮质血症、少尿、无尿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小儿肾内科等。
何时发现孩子肌肉疼痛、无力等异常表现?
孩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后肌肉无力伴疼痛等症状?
目前是否有呕吐、腰痛症状?
孩子运动后是否出现酒红色尿?
家里的长辈是否有相同类似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见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增高,运动后更甚。主要为了判定肌酶水平。
本病的特异性检查,可通过运动前后检测患者心率变化作出判定。通常运动初期患者心率增快、肌肉乏力,待5~10分钟后,心率可恢复正常状态。
少数患儿的肌电图可能出现炎症性肌病特征,运用磁共振成像可以评估肌肉代谢状况。
肌肉活检可发现其糖原含量增加和肌磷酸化酶活力低下,本病患儿在运动后,其肌细胞内pH值不下降,而磷酸肌酸含量却明显下降。
基因检测是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的金标准,通过采血进行基因检查,可发现PYGM基因异常。
典型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症状,即肌肉无力、疼痛、痉挛和无力等临床症状可以初步确诊。
通过肌肉活检可发现其糖原含量增加和肌磷酸化酶活力低下,或再振作现象试验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的患儿有肌肉无力、疼痛、痉挛表现,应与下列肌肉疾病相鉴:
一组病因不甚明确的炎症性横纹肌病,其特点是髋周、肩周、颈、咽部肌群进行性无力。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患者出现的再振作现象可资鉴别。
由酒精中毒引起发病机制未明的一种肌肉病变。临床表现可有急性肌病和慢性肌病两种,严重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而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为遗传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是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症状为四肢近端无力、逐渐累及远端肌肉、咽喉肌、颈肌、面肌和呼吸肌,可伴有其他其他结缔组织病。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主要症状是肌肉剧烈收缩后出现疼痛、痉挛等表现,特征性表现为再振作现象。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目前无特殊有效疗法,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仅可延缓疾病发展。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避免剧烈运动等。
如发现有肾功能不全时,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按时服用药物,避免最终器官衰竭死亡。
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 ,可对运动耐力有一定的帮助。
运动前口服葡萄糖、果糖,能暂时改善运动耐量。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病情仅可缓解,能够减轻患儿的肌无力、肌肉疼痛、痉挛等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如若不及时早期干预,患儿会出现呼吸衰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不能治愈,大多数患者仅能延缓疾病发展。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对症治疗结束1~3个月,症状可暂时恢复。但需平时注意定期3~6个月进行复查,做血生化检查、肌电图、再振作现象试验等,追踪疾病是否加重。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患者的饮食护理以为患者提供充足能量,预防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出现为主,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营养物质。
忌高糖饮食,如可乐、蛋糕、蜂蜜等,严重影响肌肉糖代谢,可加重疾病发生。
宜多食用碳水化合物饮食,如米饭、面食、粗粮等,提供充足的运动热量。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水果和新鲜蔬菜,保证充足营养。
患儿在运动前5分钟,可口服75克蔗糖液体,以提高运动耐力。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患者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加强体质,切不可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遵医嘱适当用一些改善运动耐量的药物,维持生活所需。药物剂量不可擅自更改,要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活动、减少症状发作;可选择低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避免过度体能消耗;对于肌无力发作期患者,需要静养。
有些患儿晚期会出现肾脏衰竭,故疾病早期以静养休息为主,避免服用过多药物,增大肾脏毒性负荷,加重疾病恶化。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属于遗传病,所以应早期筛查,优生优育,对于有遗传病史的父母,应进行产前诊断。
对于小儿应检査有无家族遗传疾病,做血生化检查、肌电图等检查。
严禁近亲结婚,倡导优生优育,避免子代遗传性疾病罹患率增加。
建议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父母,孕前应进行基因测定排除该病遗传因素,必要时可做羊水穿刺或者胎儿绒毛膜来进行明确诊断。
4632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3-184.
[2]梁翠丽,刘丽,盛慧英等.糖原累积病Ⅴ型患儿基因突变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008):661-665.
[3]傅立军,陈树宝,邱文娟等.婴儿型糖原贮积病Ⅴ型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020):1567-15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