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戊二酸血症Ⅰ型是由于体内戊二酸蓄积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及脑损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果早诊断、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戊二酸血症Ⅱ型表现为代谢症状,以低血糖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临床特征,及时治疗对症状的控制较好,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预后不良。
戊二酸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于体内氨基酸代谢酶功能缺陷导致。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是体内赖氨酸、羟赖氨酸、色氨酸降解通路的关键酶,其包含12个外显子,编码438个氨基酸。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降低或丧失,使得体内赖氨酸、羟赖氨酸、色氨酸代谢障碍,造成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戊烯二酸和戊二酰肉碱等旁路代谢产物在血、尿中大量蓄积,对机体造成一系列损害,其中中枢系统损害最为严重,可引起急性脑病危象。
戊二酸血症Ⅰ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1/100000,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国内报道约为1/60000。戊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病,国内报道较少,好发于新生儿。大多数是在儿科门诊测量头围发现头围过大而进一步检查时发现。
戊二酸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属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出生后3~36个月之间。
戊二酸血症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戊二酸血症Ⅰ型的典型症状是患者头围增大,出现大头畸形、肌张力低下、头部运动失控、角弓反张以及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如喂养困难、呕吐等。戊二酸血症Ⅱ型则表现为严重低血糖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大部分患者出生后一年内早期发育无明显异常表现。约75%的患者最早出现的体征是头围较同龄人明显增大或头围增长速度过快,伴呕吐、喂奶困难等轻微非特异性症状,同时可出现肌张力异常、肌肉强直、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惊厥发作等一系列症状。常在感染、高蛋白饮食、疲劳或预防接种等刺激后发生呕吐、昏迷、惊厥、昏迷、肝大等急性脑病危象。
出生数小时至两天内发病,多数患者为早产儿,出现肌张力障碍、肝大、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患儿可伴有特殊汗脚气味。部分患儿可触及肾肿大,出现面部畸形,如眼距过宽、下面部发育不良、器官间距离增大、外耳和中耳畸形。迟发型戊二酸血症Ⅱ型或乙基丙二酸-己二酸尿症患者可在生后数周可出现间歇发作性呕吐、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等临床症状,儿童期可无明显异常反应,成人时期患者可出现呕吐、低血糖等症状。
若应激刺激导致的急性脑病现象反复发作,将使神经系统损伤进行性加重,使得患者发育倒退,最终可能出现认知障碍等现象。
部分患者生后数年发病,逐渐出现运动延缓、肌张力异常和进行性运动障碍等症状,智力发育基本正常,随年龄增长发病次数减少。极少数患者青春期或成年期发病,首次发病之前无明显症状。
患者可有弓形足、前腹部肌肉发育缺陷、外生殖器异常(尿道下裂和痛性阴茎勃起)。
进行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肉碱缺乏或进行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舞蹈症和投掷症、肌阵挛、肌张力障碍、抽动性疾病等。
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主要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症状,且由于机体脂肪酸β氧化代谢障碍,能量代谢异常,造成乙酰乙酸和羟丁酸在血液内沉积过多引发酸中毒,表现为多饮多尿、恶心呕吐、食欲体重下降等。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戊二酸血症患者Ⅰ型由于发生若多次在应激条件下发生呕吐、昏迷、惊厥等脑性危象,可表现为锥体外系脑性瘫痪,如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当患儿出现头围异常增大、肌张力异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医生通过尿有机酸分析、基因分析等检查结果诊断戊二酸血症,需要与脑积水、癫痫等鉴别。
儿科门诊时发现患儿头围较同龄人大,或头围增长速度异常增快,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生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特殊汗脚气味、面部异常等症状,或成年期发病,出现运动延缓、肌张力异常和进行性运动障碍,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呕吐、昏迷、惊厥、昏迷等需要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严重低血糖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血液内科等。
若新生儿出现头围增大、呼吸加快、呕吐、喂养困难等,可到儿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大头畸形、肌张力低下、头部运动失控、角弓反张等)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症状加重?
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低下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里人有换过这种病吗?
戊二酸血症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通过一般化验可以发现代谢性酸中毒、体内酮体含量增高并出现酮血、酮尿等、高氨血症、低血糖等现象。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其中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扩大,超声检查可见肥厚型心肌病。腹部超声或CT扫描可见肾囊肿。
尿有机酸分析对检测患者是否有遗传的代谢疾病有很大帮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可见患者尿液中存在大量戊二酸和少量3-羟基戊二酸。典型的有机酸尿症仅在疾病的发作期才能检测到,间歇期可正常,因此对高危患者需多次进行尿有机酸检查。
血酰基肉碱谱分析可检测血中戊二酰肉碱、辛酰基肉碱及其他酰基肉碱的水平。部分戊二酸血症患者在病情危重或营养不良失代偿期时,可导致游离肉碱消耗增多,体内游离肉碱水平下降。
戊二酸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体内相关基因变异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代谢疾病。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分析观察相关基因是否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常由于戊二酸在体内的堆积导致脑损伤,因此在脑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多为异常,表现为大脑外侧裂增宽、侧脑室增大、脑白质减少等现象。
通过基因分析可以明确诊断戊二酸血症Ⅰ型,其他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患者婴幼儿时期发病,头围较同龄人大,出现大头畸形、肌张力低下、头部运动失控、惊厥、肢体扭转、角弓反张等相关症状。
发现患者血中戊二酰肉碱水平增高,戊二酰肉碱与辛酰肉碱比值增高,游离肉碱降低。若戊二酰肉碱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需结合戊二酰肉碱和辛酰基肉碱的比值及尿有机酸水平综合判断。
经典的戊二酸血症Ⅰ型的CT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外侧裂及前纵裂增宽、脑白质密度降低、颞极蛛网膜囊肿等,MRI表现为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室管膜下结节。
发现编码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的基因存在错义突变,导致GCDH酶活性缺失。
该类型临床诊断比较困难,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可发现患者尿液中挥发性短链有机酸(如异戊酸、异丁酸、2-甲基丁酸)、戊二酸、乙基丙二酸、3-羟基异戊酸、2-羟基戊二酸、5-羟基己酸、异戊酰甘氨酸和2-甲基丁酰甘氨酸等增高。
患者血中戊二酰肉碱水平增高,戊二酰肉碱与辛酰肉碱比值增高,游离肉碱降低。
发现编码ETF-辅酶Q氧化还原酶(ETF-QO)、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TF)的2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具有诊断价值。
戊二酸血症需要长期治疗,其中戊二酸血症Ⅰ型尚不能完全治愈,戊二酸血症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2、左卡尼汀和营养治疗控制疾病发展,通过对症治疗也可以有效减轻并发症。
它可以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提高肌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维护皮肤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是水溶性维生素,容易消化和吸收。维生素B2可以有助于戊二酸血症患者的生化治疗,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
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适用于继发肉碱缺乏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状。急性期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稳定后口服维持。服用左卡尼汀偶有口干、胃肠道轻度不适等副作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能明显降低患者的高脂血症及正常人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副作用相对较小。部分戊二酸血症患者口服苯扎贝特有效。
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肌张力不全患者,可给予巴氯芬。
控制高能量摄入,使机体处于低代谢状态。
静脉输注碱化尿液,维持正常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戊二酸血症患者目前无法治愈,治疗及时,戊二酸血症I型预后比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预后不良,需要定期复诊。
戊二酸血症目前仍无法治愈,治疗以避免急性发作与症状控制为主。
I型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Ⅱ型患者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预后不良,多在出生后数日或数月内死亡。
定期一周至一月随诊,以便医生指导锻炼和了解疾病发展情况,及时通过检查结果掌握病情相关情况,避免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减轻戊二酸血症患者的发病症状,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应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其中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应控制相关氨基酸的摄入,补充去除赖氨酸、色氨酸的特殊配方奶粉。
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应限制天然蛋白质,减少赖氨酸、色氨酸的摄入,食用去除赖氨酸、色氨酸的专用配方奶粉,最好选择赖氨酸含量较低的食物,如小麦、大麦、燕麦和大米等谷类食物,6岁后可适当放宽饮食限制。
戊二酸血症患者蛋白质和脂质代谢障碍,应该吃蛋白质与脂类含量低、高碳水化合物,少食多餐,尽量不食蛋类、牛羊肉、紫菜和豆制品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食用维生素B2含量较多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脏、蛋黄等。
由于戊二酸血症患儿运动能力低下,应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若出现抽搐、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就诊。
患儿平时适时增减衣服,加强个人卫生,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注意避免发热、感染、饥饿、疲劳和外伤等应激情况的发生。
患儿生长发育略迟滞,运动能力低下,建议坚持康复训练,改善生活质量。
Ⅰ型患者服用的特殊配方奶粉加入适量室温的水以调制成24小时需要量,用搅拌器搅拌不超过4秒,储存于冰箱中备用,直接低温食用,开封后盖好罐盖储存于冰箱中,并在1个月内食用完毕。
患者若出现呕吐、抽搐、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就诊。告知家长正规治疗、终身服药的重要性,切不可擅自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戊二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此生育前对父母进行基因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患病的概率。另外,可以对新生儿进行筛查,可以在无症状时期发现疾病,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血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分析等检查,及时发现戊二酸血症患儿,在早期无症状时期尽早诊断,早期干预。串联质谱分析血酰基肉碱水平是初筛的首选方法,但部分患者C5DC值增高不明显,应结合C5DC/C8比值判断,必要时召回复查。筛查结果阳性患者应进一步检测尿有机酸水平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成年患者在生育前做遗传咨询,女性患者孕期及哺乳期需密切监测代谢状况、心功能及肝肾功能,保证机体及胎儿营养。
患者的父母及同胞应进行GCDH基因分析,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发现高危家庭,推算新生儿患病风险,有效防止戊二酸血症患者出生。
5015点赞
[1]夏玮,徐红贞.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8,17(12):89-91.
[2]胡新,毛智,虎磐,周飞虎.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180-181.
[3]刘兆娥,杨波.新生儿戊二酸血症Ⅱ型二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028(001):55.
[4]刘芸芝,韦拔,蒋永江.新生儿戊二酸血症Ⅱ型1例[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005):671-67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