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颅内蛛网膜内,发生脑脊液样液体的囊性占位性病变,属于非肿瘤性质,常见为胚胎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原发性囊肿,因外伤导致的继发性较少见,一些无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是在做影像学检查时意外被发现,有症状的囊肿多在儿童时期即有表现。临床表现因部位和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恶心、颅骨局部膨隆、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此病多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按囊肿的部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7型。
即中颅窝囊肿,是最好发的部位,男女比例接近3:1,多发于左侧。根据侧裂区蛛网膜囊肿的CT表现及其周边蛛网膜下腔的沟通情况,将其分为三型:
小型,呈凸透镜形,位于中颅窝,与周边蛛网膜下腔自由相通,无占位效应,通常不合并颅骨膨隆。
中型,呈三角形或四边形,累及侧裂的外侧和中部,囊肿内缘位于岛叶表面,站位效应轻,与周围蛛网膜下腔沟通少,CT脑池造影囊腔内延迟显现造影剂。
大型,呈卵圆形,累及侧裂全长,占位效应明显,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颞骨变薄、向外膨隆,蝶骨大小翼向上、向前抬起。婴幼儿可出现颅缝分离,囊肿占据了整个中颅窝,有时可累及前颅窝,并压迫额叶,与周围蛛网膜下腔不通。
较常见,好发于儿童,5岁之前的病例占50%,男性稍多于女性。大多数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但可能存在单向活瓣。
较少见,仅见于成年人,多见于40~50岁,囊肿位于硬膜外,与蛛网膜下腔之间虽有针眼通道,但两者互不相通。
起病年龄多数小于15岁,女性稍多于男性,可向周边扩张。
常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但并非必然。
较少见,女性稍多于男性。
较少见,一般位于三角区。
分为后颅窝中线蛛网膜和后颅窝侧方蛛网膜囊肿。
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右侧。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有颅脑外伤、颅内感染或出血病史。
颅内蛛网膜囊肿属于蛛网膜囊肿,该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有遗传性疾病者好发,但外伤或颅脑手术也可诱发该疾病。
胚胎学研究中,蛛网膜囊肿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蛛网膜下腔形成的早期,脑脊液流动发生改变,这可能导致正在发育的网状蛛网膜破裂,此时出现了内陷的小囊,并有脑脊液流入此囊中,形成蛛网膜囊肿。
在蛛网膜发育过程中,蛛网膜从硬膜上分离,此时可发生分裂,从而形成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可能伴有大脑静脉和胖胝体的发育异常。
创伤也可能是发病原因,婴儿期创伤可能导致未发育完全的脑池内的蛛网膜撕裂,从而使脑脊液流入并形成蛛网膜囊肿。
继发性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可有颅内感染、出血病史,炎症可以引起广泛粘连,这可能造成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多散发和单发,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与右侧,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病例在20岁以前被发现。
普遍认为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临床数据表明,某些遗传性疾病中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较高,如马方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戊二酸尿症,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囊肾病,患有以上疾病的人群可能易好发本病。
部分无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是在做影像学检查时意外被发现,有症状的患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恶心、颅骨局部膨隆、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因部位不同,具体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手术治疗中或术后还可能出现低颅压、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患侧眶上、颞部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运动后加剧。
颅骨局部膨隆。
癫痫发作,局灶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大发作,原因不明。
忽然恶化,由于轻微颅脑外伤或自发性,导致囊肿破裂或桥静脉撕裂出血。
其他还有缺陷多动障碍、对侧肢体轻瘫、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
脑积水,在婴幼儿尤为突出,表现为头颅增大、生长发育迟缓,可出现智力低下。
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为性早熟、生长激素水平低下。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力下降、双眼颞侧偏盲。
玩具样点头综合征,表现为头部无规律、不自主的前后运动,每秒2~3次,往往出现在站立时,睡眠时消失,在自主意识下能短时间停止。
步态共济失调、角弓反张。
大部分是意外发现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其他少见症状有视力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
由于囊肿压迫中脑顶盖,导致中脑导水管狭窄,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婴幼儿进行性头颅增大是最常见的表现。
大多病例是意外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巨颅症和颅骨不对称性生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生长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或减退、肢体轻瘫、癫痫发作等。
以头痛和癫痫作为主要表现。
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婴幼儿可见巨颅症和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婴幼儿表现为巨颅症、生长发育迟缓,成年人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小脑症。
表现为耳鸣、眩晕、面瘫、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或共济失调,少数可出现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
以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为主要表现。
颅内蛛网膜囊肿在术后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其存在脑脊液部分流出的情况,使得患者较易出现低血压的情况,表现为呕吐、恶心、头痛等疾病症状。
患者在术后出现低颅压桥静脉撕裂时,出现少量的积液或出血。
神经内窥镜术后的3天内,患者较易出现短暂性的39℃以下的发热症状,若其不存在脑膜刺激症状,则多数是因为脑室壁受到术中冲洗液刺激所致,或因为蛛网膜下降积液所致。
不管是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颅内蛛网膜囊肿,还是出现了头痛、颅骨膨隆、巨颅症、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都应该及时到神经外科检查,可通过头颅CT检查、头部MRI检查、脑池造影检查等判断是否有蛛网膜囊肿,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与颅内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进行鉴别。
在进行头部CT检查或者MRI检查时,意外发现颅内有脑脊液样囊肿信号,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头痛、颅骨膨隆、癫痫发作或婴幼儿巨颅症、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年龄尚小,需考虑去儿科就诊。
有没有做过头部CT,检查结果如何?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痛、生长发育迟缓、视力下降等)
有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史吗?
既往有无头部外伤、头部感染?
颅内蛛网膜囊肿表现低密度、密度均匀,且与脑脊液密度相似,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囊壁无钙化、增强后无强化,可见邻近的颅骨变薄、局部膨隆、邻近的脑组织受压移位。
囊肿的信号和脑脊液相似,T1W低信号、T2W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邻近的脑组织信号正常。
若两者相通,囊腔和蛛网膜下腔同时显现造影剂,囊腔内造影剂的清除要迟于周边蛛网膜下腔和基底池。若两者不相通,则2~6小时内囊腔无造影剂,囊腔内延迟出现造影剂。
通过检测脑脊液的流动,判断蛛网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是否相通。
包括血生化、染色体检查等,可与其他先天性疾病相鉴别。
如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影像学显示展位明显,头部CT检查出现与脑脊液相似的均匀低密度区的结果,以及MRI检查也出现脑脊液信号。
同样是低密度病变,表现为头痛,通过CT检查可以鉴别,蛛网膜囊肿的囊壁非常薄,在CT上不显示,而表皮样囊肿囊壁会有显示,增强CT扫描,蛛网膜囊肿的囊壁没有强化。
多位于鞍区或鞍旁区域,是儿童常见的颅内肿瘤,临床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障碍等,通过CT扫描可以鉴别,颅咽管瘤的囊壁经常会钙化,而颅内蛛网膜囊肿没有钙化。
无症状较小的囊肿可进行保守治疗,一般为短期治疗,患者应避免剧烈的头部运动,定期随访,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囊肿切除术和开窗术、囊肿-腹腔分流术、神经内镜引开窗术等方法。
此病无特异有效的药物治疗。
目前仍是一线的治疗方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囊壁切除,使囊肿与蛛网膜下腔、脑池或脑室之间相交通,但因囊壁与正常的神经结构或血管之间粘连紧密,很少能全切除囊壁。术后复查,多见囊肿缩小,少见囊肿完全消失,以症状的改善和脑积水的缓解来判断手术疗效,长期随访手术成功率达75%,手术成功的病例可以避免永久性植入分流装置。囊肿复发往往是由于手术过于保守,囊壁切除过少,囊腔再次闭合。该术式存在突然减压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
由于部分病例在开颅囊肿切除和开窗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囊肿复发,仍需要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因此有人建议直接行囊肿-腹腔分流术。该术式的优点是创伤小、复发率低,缺点是需要永久性植入分流装置,以及分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分流装置故障、感染等。
目前该术式越来越流行,其优点是创伤小,但面临的困难是蛛网膜囊肿与邻近脑池之间的隔膜经常有增厚和纤维化。相比而言,显微外科手术有更好的视野,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更大范围的开窗术。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预后良好,部分可自愈,但多数囊肿常无法完全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出院后患者需遵医嘱按时复诊,检查囊肿体积变化。
大多数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可长期无变化,个别有自愈现象,预后良好。手术治疗后,囊肿可以缩小,但多数囊肿常无法完全消失。
颅内蛛网膜囊肿如果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囊肿逐渐变小,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需长期随访,定期到医院复诊,通过头颅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查看囊肿的体积是否变化,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再次入院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注意避免进食升高血压的食物,术后宜进食促进身体恢复的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和活血性食物,以免导致出血。
宜进食帮助身体术后恢复的食物,如鱼、虾等高蛋白食物,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食升高血压的食物,例如猪油、动物内脏、肥肉及含胆固醇比较高的食物。
忌浓茶、烟酒、腌制类食物,以免出血。
颅内蛛网膜囊肿术后需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记录,注意预防颅低压、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术后避免移动、抬高患者头部,保证其处于平卧位。
避免术后低颅压,低颅压是术后并发症之一,大多是过度引流、穿刺不当或病人脑脊液流失速度过快导致,病人在术后保持平卧两天,可有效预防血肿的产生。
避免术后颅内出血,术后保持平卧。
避免术后颅内感染,注意手术切口的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常规抗生素。
若要预防颅内蛛网膜囊肿,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头部受伤、感染,对头部有外伤或自感不适的患者,可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进行筛查。
头部外伤、手术等因素可能造成继发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因此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头部受伤。
颅内感染也可能诱发蛛网膜囊肿,感染患者应自觉配合治疗感染,避免继发本病。
4900点赞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65.
[2]杨淹正.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5):142.
[3]李建军主编.现代神经疾病诊疗精要.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4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