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血肿是脑内的一处或多处血管发生破裂和血液淤积所引起的病变,比较少见,常为颅脑损伤的继发病变,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发病率约为0.5%~1.0%。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言语障碍、肢体肌力下降、意识不清。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及症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该病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72小时以内为急性型。
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
超过3周为慢型。
脑内血肿主要病因为颅脑外伤,亦可因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好发于长期高血压人群、运动员、驾驶员等。
脑内血肿主要因颅脑外伤所致,除此其他的一些原因也可引起脑内血肿。
如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长期高血压。
如大脑淀粉样血管病、脑部肿瘤。
服用稀释血液的药物或抗凝血药物。
如可卡因或安非他明(苯丙胺)等。
如血友病、白血病和镰状细胞贫血。
如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
高危从业者无安全意识,长期高血压患者未积极平稳降压,有继发脑内血肿病因的患者未积极就诊及规范治疗。
本病比较少见,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发病率约为0.5%~1.0%,占所有颅内血肿的5%左右。好发于建筑工地、高速公路、运动场等事故高发区。
未正确使用安全带的驾驶员、乘客。
未带保护用具的运动员。
建筑工人等高危从业者疲劳作业。
高空作业人员防护措施不健全。
长期高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未积极治疗患者。
其他有继发脑内血肿病因的患者。
因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的不同,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
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或伤后持续性昏迷,很少有中间清醒期。如血肿破入脑室,意识障碍则更加明显。如系凹陷性骨折所致脑内血肿,则病人可能有中间清醒期。
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较明显。
与血肿所在部位有密切关系,可有偏瘫、失语、癫痫等。
颅内血肿时,出于颅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即由病变区向非病变区、由高压区向低压区发生大块移动,引起脑疝。
脑内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影响脑代谢和脑血流量,破坏血脑屏障,使脑细胞代谢障碍、脑脊液循环障碍而产生脑水肿,从而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进一步加重脑内血肿。
急性颅内血肿患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率高达5%~10%,年轻人更为多见,且常在一次癫痫大发作之后出现。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
当发生颅脑创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肠道黏膜发生糜烂、出血,或急性浅表溃疡变。
患者长期卧床会形成压力性溃疡褥疮,血液循环变慢会形成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脑内血肿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当患者头部受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时,请立即就医。
有头部外伤史或有继发脑内血肿病因的患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时请立即就医。
如头部外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急性发作患者应先去急诊科就诊,待病情稳定后可转入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
是怎么受伤的?伤到哪里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受伤后多久出现现在这些症状的?
做过CT吗?CT有异常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多显示中线波侧移位,少数出现血肿波。
显示提示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的血管改变。在颅骨内表面与脑表面之间看不到“无血管区“。以此可与脑外血肿鉴别。
显示多为边缘不整的“毛刺状高密度区“影,位于脑内部而且外延到脑表面。
评估患者血液、离子等常规指标。
对患者生命体征即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行快速检查,用来评估患者整体情况。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分级。快速有针对性的进行查体,包括四肢自主活动情况,瞳孔对光反射等。体格检查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有重要作用,也是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参考。
根据患者脑外伤史,伤后多呈持续性昏迷或昏迷程度逐渐加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并出现脑局灶症状及CT扫描可证实脑内血肿的存在,即表现为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方可诊断。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典型症状包括创伤后昏迷、觉醒和再昏迷,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的凸透镜形状或者梭形的高密度影。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可与本病鉴别。
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和大脑表面之间,大多数患者没有上述典型症状,会出现创伤后昏迷,没有中间清醒期,CT检查显示新月形密度增高。
根据患者脑内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及症状轻重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躁动病人加保护性床栏,必要时约束带适当约束,保持环境安静及安全,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高蛋白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发病第2~3天应遵医嘱置胃管行鼻饲,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大小便护理。每天床上擦浴2次,每2小时应协助变换体位1次,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使用气垫床。
应尽量减少头部的大幅度运动,以防加重出血。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协助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并详细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注意监测尿量与水电解质的变化。 5.建立静脉通道:可以保证随时给药。
提高神经细胞对损伤的耐受,减轻水肿,防止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
常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但相关研究表明不恰当的使用脱水剂可诱发迟发性脑内血肿。
如神经营养生长因子,作用于神经,促进神经修复。
注射用凝血酶等止血药。
如奥美拉唑注射液,改善急性应激引起的胃黏膜病变。
患者脑内出血较多,症状严重,或经保守治疗后无好转甚至症状加重,或复查CT发现血肿扩大,则需要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微创碎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脑内血肿发病后若及时就医并经正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甚至可能恢复正常。若就诊不及时,预后往往不好,可因出血部位和量的不同,出现言语功能障碍、肢体偏瘫、长期昏迷等严重情况,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因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的不同及就诊时间窗的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如患者病变较轻且就诊及时,一般可以治愈。
脑内血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可一概而论,与病变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恢复情况和后期维持治疗的效果相关。
病情较重者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残疾。
一般出院后第1、3、6个月复查,之后每年常规检查,必要时除常规检查外,可以进行头部CT、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脑内血肿恢复期需限制食物总热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尽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糕点等。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补充优质蛋白,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尼克酸、维生素B6、维生素E以及矿物质元素。
粮食类、豆类及其制品、新鲜蔬菜、脱脂牛奶、鸡蛋、鱼、去皮鸡肉、小牛肉及猪瘦肉。
如油炸食物。
正确的日常管理和康复训练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护理以坚持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合理饮食为主,为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还需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对于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或者能部分自理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跌倒,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如散步、握力器等。对于说话不清或吃力的患者,应该鼓励患者逐步练习语言功能,从说清一个词逐渐过渡到一句话,再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练习朗读小短文。通过系统的训练,言语功能一般可获得重塑。
家人多给予心灵上的支持,给予患者鼓励。
准确执行医嘱、定时、定量,规律服用药物,不得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如调整剂量或停药,需与主治医师沟通进行调药。
坚持康复训练,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并针对患者病情改变调整训练计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的恢复效果。
保持好的心情,多多鼓励患者,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加速恢复进程。
外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预防上最主要的是加强高危职业者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的工作习惯。及时就医,早发现并治疗是改善本病愈后的关键。
驾驶、乘坐汽车时注意系好安全带。
从事高危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如体操、跳水运动员等,训练时佩戴保护用具,做好保护措施。
建筑工人等高危从业者注意佩戴安全帽、安全绳。
具有继发脑内血肿病因的患者应定期体检、定期复查。
如遇头部损伤,及时就医。初次检查后虽无异常,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4645点赞
[1]刘旭丹,尹文宁.颅脑外伤影像学诊断评价[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医学会,2014:23-25.
[2]丁志君,张旭.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并脑内血肿在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5):582-585.
[3]张艳秋.探讨脑损伤及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222-223.
[4]于天浩,杨江山,李淑香.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9):73-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