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面痛是一种功能性、位置不清楚、偶然发生的面部疼痛症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患者以女性居多,表现为无缓解的面部疼痛,初期常位于单侧,有时可扩展为双侧。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蝶腭神经节阻滞术或射频治疗等。经过正规治疗后,本病能够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
非典型面痛病原学很复杂,多认为其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精神障碍、血管性因素以及手术刺激有关。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天气变化、温度湿度变化、疲劳及情感变化等可诱发本病。
如非典型忧郁、内源性忧郁、癔病、强迫或焦急状态等精神障碍,在身体内部或外部受到任何不良刺激,可以扰乱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难以做出正确或合适反应时,有可能造成非典型面痛。
可因血管扩张使骨骼肌收缩而产生疼痛,如颈外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颅外部分、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分支、颈总动脉分支扩张等。
如牙科治疗、“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等,口腔内存在的牙齿尖锐边缘和不合适的义齿基板边缘等的局部刺激,或口内两种不同的金属修复体,所产生的微电流刺激,均可引起疼痛。
天气变化、温度湿度变化过大可能刺激血管,超过血管的承受能力,从而诱发面部疼痛。
过度劳累和情感起伏过大导致的忧郁、焦急等状态均可能诱导本病的发生。
本病由于诊断困难,不容易获得正确统计资料,我国暂缺乏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美国10万名人群中发生1名,但这一数目比实际发病数少,根据欧洲报告每年10万名中发生4.4名,这占全部面部痛的11.3%。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但女性就诊人数更多,女性多于男性2~3倍,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但一般好发于成人,到医院就诊平均年龄是45.4岁。
非典型面痛好发于成年女性,可能与成年女性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忧郁、焦虑等精神障碍表现有关。
非典型面痛最典型的症状是常常不按照解剖学神经分布部位发生的面部疼痛,而且不符合一般的神经痛规律或头痛的诊断标准,且50%左右的病人伴有交感症状,还有可能并发脑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疾病。
疼痛不按神经分布,局限于一侧面部,呈持续性,发生于面部深层或从颧骨周围开始,向四周扩大。
疼痛呈火烧样、结絮样,讲话、进食、刷牙、或洗脸等很少可以激发疼痛,多见白天起病,夜间不发生,持续整日,同时伴有感觉异常。
部分患者有眼胀、反胃、面部潮红、面部肿胀、流鼻涕、出汗、流涎、耳鸣、寒战等。
非典型面痛如不及时治疗,疼痛有时可持续数年,并且可能呈进行性加重,因此一旦出现面部持续性疼痛,情绪激动可加剧或触发疼痛,面部潮红、面部肿胀、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前往神经内科就诊,遵医嘱行相关检查。且本病要与三叉神经痛、颈椎病等疾病相鉴别。
任何年龄人群,特别是成年女性,一旦出现面部持续性疼痛等,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面部持续性疼痛一整天,且情绪激动可加剧或触发疼痛,面部潮红、面部肿胀、耳鸣等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非典型面痛的患者,若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头疼、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面部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具体是什么样的疼痛?具体疼痛部位?一般什么时候发生?
有无明显诱因?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胀、反胃、面部潮红、面部肿胀、流鼻涕、出汗、流涎、耳鸣、寒战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既往有无面部整形术、牙科治疗、外伤治疗、“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史?
行头面部常规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如疼痛的具体部位,有无其他体征等。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内容,可明确患者有无感染。
目的是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如颈椎病等。
其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检查,且无放射性损害,目的也是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部分非典型面痛是由血管因素引起的,颅脑及颌面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本病通过患者的典型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持续性面部疼痛,局限于一侧面部,多为深层,且疼痛不按神经分布,可伴有面部潮红、面部肿胀、耳鸣等。
颅脑及颌面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如颈椎病、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即可确诊。
即典型性面痛。疼痛局限在三叉神经分布区为骤发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每次发作由数秒至1~2分钟骤然停止,因触动上下唇、鼻翼、口角、颊、舌等触发点而诱发,也可因下颌动作(如嘴嚼、说话)、刷牙、洗脸、剃须等动作引起。阻断三叉神经疼痛消失,且与非典型面痛症状不同的是,患者疼痛是暂时性的、有自主神经症状或体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如发生在上位颈椎,可发生枕神经痛,除表现为后枕部痛外,可向头顶部,甚至颞部扩散。可伴有上肢的麻木或节段型感觉障碍,颈椎活动受限及面部压痛,颈椎X线或CT对诊断能提供帮助。
亦多见于中年女性,除颈部疼痛外可伴有鼻眼面部疼痛,但动脉明显的触痛是其显著特点,有助于与非典型面痛的鉴别。
颞颌关节疼痛可放射整个面部,但疼痛与咀嚼有关,且多伴有局部压痛、关节弹响、开口受限、下颌偏斜等,根据临床表现不难鉴别。
面部疼痛呈发作性剧痛,多伴有同侧流涕、流泪。蝶腭神经或鼻睫神经阻滞疗法,止痛效果良好,利于诊断。
由于非典型面痛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部分患者可选用物理治疗、经皮介入治疗等,外科手术经常加重疼痛,应该尽量避免。
为首选治疗药物,但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较大,如出现口干、嗜睡等症状,且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可以有效地改善非典型面痛患者疼痛的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常见的物理治疗有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以及运动皮层电刺激术,作为非典型面痛的辅助治疗,对非典型面痛有一定疗效。
非典型面痛的治疗往往很困难,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心理疗法以辅助治疗,常见的心理疗法有自我暗示法、松弛止痛法、转移止痛法以及音乐止痛法等,可起到止痛的作用,一般需要精神科和心理科等多学科共同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难治性非典型面痛患者,国外学者报道可采用经皮介入治疗,如星状神经节阻滞、超声引导下在翼腭窝内注射局部麻醉药和类固醇治疗药物等。然而,由于介入治疗非典型面痛的研究报道较少,并未广泛应用。
非典型面痛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非典型面痛症状,一般不会影响患者寿命,但本病容易复发,治疗后需遵医嘱复诊,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及防治疾病进展。
非典型面痛经过正规治疗后,能够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
非典型面痛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非典型面痛患者药物治疗后应定期复诊,治疗1个月、2个月后进行颅脑及颌面部MRI检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有无进展性症状等。
非典型面痛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日常保持营养均衡丰富,避免暴饮暴食,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
对于非典型面痛的患者来说,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非典型面痛的病情,同时除了给予非典型面痛病人常规护理,更要注意病人心理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休息与锻炼相结合,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非典型面痛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放松的心情,增强自信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非典型面痛患者治疗后应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复诊时间遵医嘱,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文拉法辛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抑郁和焦虑症状不会即刻缓解,应继续遵医嘱规律服药,耐心等待药物起效,切忌仓促停药放弃治疗。
非典型面痛患者常有忧郁、癔病、强迫等精神障碍,或者面部整形术、牙科治疗、外伤治疗、“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史,对于这类情况,应严密监测,避免诱发非典型面痛的因素。
对于有忧郁、癔病等精神障碍或经历面部整形术、牙科治疗等治疗后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面部疼痛,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并治疗。
有忧郁、癔病、强迫等精神障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且家属应辅以心理护理,加快疾病恢复。
避免过度劳累、情感波动大,适度锻炼,保持轻松的心情,以防诱导疾病的发生。
4858点赞
[1]于金勇,罗芳,马云霞等.文拉法辛治疗非典型面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1):1203-1207.
[2]胡芷君,马聖凯,董爱爱等.非典型面痛案[J].中国针灸,2019,39(5):540.
[3]琼仙,杨茂江,杨汉丰等.CT引导下臭氧联合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持续性特发性面部疼痛[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3):409-412.
[4]严相默.非典型面部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07(3):213-2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