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型棘球蚴(泡球蚴)寄生人体或动物体内,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又称泡球蚴病、多房性包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病程长,具隐袭进行性特点。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人类感染泡型棘球蚴后,体内会有一个或多个包虫生长,主要在肝脏、肺部和脑部发病,根据其发病位置可分为肝多房棘球蚴病、肺多房棘球蚴病、脑多房棘球蚴病。
人类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即棘球蚴的幼虫、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黏附在动物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由动物传染到人的疾病)。
本病是由人误食寄生于狗、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引起,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内经胃酸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脉系统,并在肝脏形成病灶(棘球蚴)。
该病地理分布遍及北美、欧、亚三大洲北半球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或冻土地带,国内分布主要是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以及西南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与西藏等。其中四川石渠县、宁夏西吉县与甘肃彰县为本病高发流行区,传染源视各流行区的终宿主而异。在北美阿拉斯加、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我国宁夏,以红狐为主;四川甘孜州主要是野狗,其感染率高达24.4%,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感染方式。
可因接触犬、狐,或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感染后也可成为中间宿主。
患者来自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区,或在疫区长期居住,与狗、狐等有密切接触史,或捕杀狐,剥其皮毛的狩猎人员。
男性居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多房棘球蚴病潜伏期很长,从感染至发病一般在20年或以上。多房棘球蚴病病程长,具隐袭进行性特点,早期无临床症状,仅在肝脏B型超声波普查时发现。
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或(与)肿块,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与大小而异,肝右叶顶部为好发部位,肝脏背后内侧向上肿大,抬高膈肌,有时肝脏肋下未能扪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病变位于肝左叶者,早期即出现上腹肿块,易于发现。患者一般情况视病程长短、肝内病变范围大小而异。轻者一般情况尚好;重者肝脏整叶或两叶均有广泛病变,患者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泡球蚴病变累及肝门,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黄疸为进行性,常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局部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分别在助缘下与剑突下10cm左右,质硬,表面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肝脏B超与CT扫描检查可见肝整叶大部被破坏,而另一叶呈显著代偿性增大,后者质度较软。
肺部病变可由肝右叶病变侵蚀横膈后至肝,或因血运转移引起,临床症状以小量咯血为主。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大小不等结节性病灶,0.5~1.5cm大小,以中下部为多,少数患者并发胸腔小量积液。
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限性癫痫或偏瘫,但视病变部位而异,颅脑CT扫描可见颞叶或(和)枕叶蜂窝状低密度病灶。
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吸收而致敏,重者可因其过敏性而休克死亡。
几乎所有病人都表现有肝功能损害,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晚期病人甚至有恶液质现象。由于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并逐渐波及到整个肝,对肝组织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导致肝昏迷,或诱发肝硬化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泡球蚴若侵入肝静脉,则可随血循环转移到肺和脑,引起相应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咯血、气胸、癫痫、偏瘫等。
对于流行病高发区的人群,如果出现疑似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最好能去肝包虫病的专科医院去就诊。
有相关疫区居住史或动物接触史,出现相应症状,如消瘦、腹痛、腹部包块、乏力,应尽快就诊。
患者可至感染科就诊,需要手术的患者可至肝胆外科或者普外科就诊。
不适症状什么时候开始?
有肝脏肿大等伴随症状吗?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居住地以及职业是什么?
有无药物过敏史?
皮内试验常为阳性,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抗原Em2(泡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抗原成分)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细粒棘球蚴、猪囊尾蚴患者血清10%~20%交叉反应。
查看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与球蛋白的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可进行腹部CT以及头颅CT,腹部可查看肝包虫病者肝的形态、大小,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帮助疾病的诊断;头颅CT可明确有无头颅病变。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手术前包虫囊肿的定位以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患者来自流行区或在疫区长期居住,与狗、狐等有密切接触史,或捕杀狐,剥其皮毛的狩猎人员。
肝脏肿大与隐痛:腹部有肿块、质硬,表面有结节,经B超或CT检查有界限不清的实质性病变,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包虫皮内试验大多阳性,而且常呈强阳性反应;偶有皮试阴性者,血清ELISA与Em2抗原以及Eml8抗原检测血中抗体试验,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交叉反应少,可用于鉴别泡型与囊型包虫病。
肝多房棘球蚴病在非流行区常被误诊为肝癌,即使在手术探查时单作凭肉眼观察,也不易鉴别。原发性肝癌病程短,病情恶化快,血清甲胎蛋白试验阳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诊断,流行病学史十分重要。包虫皮内试验简单易行,结合B超与CT扫描影像学特点,可资鉴别。
在国内某些流行区如四川甘孜自治州,囊型与多房棘球蚴病混合存在。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为腹部无痛性肿块,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大多有腹部隐痛,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B超与CT影像显著不同,易于区别。
多房棘球蚴病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根治、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早期诊断以及在根治性(肿瘤类)外科手术后,服用含阿苯达唑抗感染药物仍然是主要方法。如果能控制病变,根治性外科手术即可治愈。但是很多病人是在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而姑息性手术如果不伴以完整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常常会复发。
内科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通常选用阿苯达唑。适应症为不同意接受有创治疗者;失去手术机会者;全身状态无法耐受手术者。对以上情况药物治疗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疾病进展,服药周期及剂量视患者肝功能及疾病控制情况而定。根治性切除术后,建议使用阿苯达唑巩固治疗效果。
治疗主要靠手术,故应争取早期诊断,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许多病人直到出现明显症状,如肝硬化、黄疸和门脉高压才就诊,往往已错过手术根治时机,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无法行肝根治性切除术者可选择内镜ERCP、介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式。
多房棘球蚴病潜伏期很长,从感染至发病一般在20年或以上,具有病程长、隐袭进行性特点,早期无临床症状,常在出现肝功能损伤时才发现。大多数多房棘球蚴病患者预后良好,但如果包囊破裂,发生休克的患者预后较差。
多房棘球蚴病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如果规范彻底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用药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多房棘球蚴病属于人畜传染病,主要由不洁饮食导致,因此,患者的饮食卫生尤为重要。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注意清淡营养饮食,避免辛辣饮食,戒烟、限酒。
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可适当多进食瘦肉等高蛋白饮食。
注意戒烟限酒,多房棘球蚴病主要是损害肝脏,饮酒会加重对肝功能的损害。
手术患者注意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饮食,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瘦肉、鱼肉等。
多房棘球蚴病主要是手术治疗,要注意围手术期间的常规护理。此外,由于该病是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所以患者要加强营养。
术前10天遵医嘱口服阿苯达唑,如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未手术的病人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腹压增加导致囊肿破裂,一旦破裂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引起病人休克死亡。
对于进行手术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尽量卧床。
术后好转的患者,可下床进行适量的活动,改善体质。
服用药物者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术后定期进行B超检查,以免复发。
个人需要了解相关健康知识,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流行区居民避免与狗和狐密切接触,接触动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疾病流行区或者疫区等好发人群,可进行普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B超、X线)、免疫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群众需加强学习,认识和了解多房棘球蚴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生产及生活中注意防止虫卵污染。因虫卵不怕寒而怕热,对污染的器具物品可用热力消毒。
剥制狐皮时做好个人防护,对自然界野生动物的控制尚无法实现。
灭狐和消灭野鼠是根除传染源的主要措施,实施中要注意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野狗也应杀灭或控制,对家犬则应定期驱虫。
4343点赞
[1]四川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医师协会包虫病专业委员会.泡型肝包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 版)[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01):13-17.
[2]李兰娟.传染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3-344.
[3]李兰娟.传染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22-3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