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肾病是指某种原因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是一种间质性肾病。以肾表面的不规则粗大瘢痕、受累肾盏杵状肥大和扩张变形、受累皮质萎缩、膀胱-输尿管反流为特征。本病的表现各异,与年龄、反流程度、病程、感染程度等因素有关,严重者最后可以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而致尿毒症。可通过控制尿液反流、消除或控制感染以及预防肾衰的进一步发展来达到治疗目的。
反流性肾病是一种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其特征是反复的尿路感染,肾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粗大瘢痕,由于瘢痕形成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局限性肾损害指的是肾脏局部出现损害,局部形成瘢痕。
弥漫性肾损害是指损害弥漫整个肾脏,整个肾脏表面弥漫分布粗大瘢痕。
反流性肾病可以由先天性的原发因素或后天性的继发因素引起,临床上原发性的反流性肾病最为常见。多见于小儿,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先天性膀胱黏膜下输尿管段过短、膀胱三角肌组织发育不良等。随着小儿成长,膀胱肌部会逐渐发育完善,反流会逐渐消失。继发性的反流性肾病,是指炎症、妊娠等因素引起的膀胱功能异常,继而引发反流性肾病。
膀胱发育异常,膀胱三角部肌层薄弱或缺如。
输尿管先天畸形,输尿管开口异常、出现双输尿管、输尿管囊肿等。
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导致由于炎症所形成的膀胱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炎使膀胱三角肌肌张力减退,引起膀胱-反流输尿管。
妊娠期雌激素会导致膀胱三角肌肌张力减退。
膀胱电灼治疗以及外科输尿管结石摘除术也可诱发反流性肾病。
反流性肾病为我国较为常见的肾病之一,发病率为0.1%~10%,占终末期肾衰竭的12%。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学龄儿童中发病率约为0.3%。在成人中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7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4。
有先天性输尿管异常或者患膀胱发育障碍的婴幼儿和儿童好发此病。
反流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达60%~90%之间。患儿会出现发热、生长发育迟缓,较大年龄患儿以及成人常伴有尿急、尿频、尿痛,甚至肉眼血尿等。严重的患者会伴有寒战,高热以及腰腹部疼痛。通常在严重瘢痕形成数年后患者还会出现蛋白尿,提示此时膀胱输尿管反流已导致肾小球病变,是预后不良指征。
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是反流性肾病在临床上最突出的表现。
除了尿路感染症状之外,多数患者会伴有夜尿增多以及多尿的情况。
蛋白系蛋白尿可为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但一般是在严重貌痕形成数年后才出现,蛋白尿的出现提示已有肾小球病变,为预后不良的指征。
一部分反流性肾病的患者会有血尿的表现。
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腹痛、腰痛、尿路结石等症状。
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儿童恶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妊娠期的患者可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可为妊娠期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
可表现为慢性肾衰竭,可有贫血、高血压、氮质血症等,一般肾衰的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单侧性反流性肾病的肾衰,是由于并发了双侧肾的肾小球病变。
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应到医院就诊于肾内科。根据尿液检查、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等对疾病做出诊断,并与泌尿系感染、梗阻性肾病以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夜尿增多、血压升高等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一般优先考虑肾内科,如果出现症状的是儿童,可在儿科就诊,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至急诊就诊。
目前都有哪些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有无做过手术?
家里人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
患者既往有无及其他病史?
反流性肾病的患者会有蛋白尿的临床表现,所以可以根据尿液检查来判断尿液的成分。
X线排尿期膀胱尿路造影检查可以发现有输尿管返流、扩张,肾盂、肾盏有无扩张。
膀胱镜检查可以观察输尿管开口的位置、形态及活动度,可以发现输尿管有无开口异形。
这是较准确的反流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可以显示肾脏的轮廓、大小、实质厚度。
可根据血液分析,判断患者有无感染。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伴有蛋白尿、高血压的症状。
X线排尿期膀胱尿路造影检查发现有输尿管返流、扩张的现象。
膀胱镜检查发现输尿管开口异形,特别是高尔夫洞穴样开口。
泌尿系感染临床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如为肾盂肾炎,尿常规除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外,可有尿蛋白,反流性肾病可见尿液反流,但肾盂造影无尿液反流,无肾盂积水,也无肾功能减退及肾脏瘢痕形成等症状与体征。
严重的梗阻性肾病难以与反流性肾病所致病变相区别,但B超、放射线、CT等检查可发现梗阻性肾病的梗阻病灶,及时摘除肿瘤、去除结石等梗阻原因后,泌尿系形态可恢复正常。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病程迁延、蛋白尿或伴有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为特征。放射核素检查无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扩张,肾盂无瘢痕形成等形态学改变。
反流性肾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感染的治疗和后期肾衰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尿液反流、消除或控制感染以及预防肾衰的进一步发展,原则是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有显性尿路感染的患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两周,然后使用长疗程、低剂量的抑菌疗法作为预防性用药。可以减轻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及反流性肾病发展,是保护肾功能的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有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菌素。
该病需要控制高血压,因为高血压可以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可以选用硝苯地平等药物来降低血压。
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法控制者可以考虑手术,通过手术来纠正膀胱输尿管的反流,对于肾脏出现不可逆性病变的终末期肾衰患者,需要进行肾移植来缓解疾病。
反流性肾病属中医学“腰痛”“淋症”“眩晕”“遗尿”“关格”等范畴。其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虚弱,外邪侵袭膀胱,湿热蕴肾。久病不已,肾气受损,气化不利,瘀血痹阻,水邪内积所致。初期多为肾气不足,以正虚为主。病至后期,肾与膀胱损伤较甚,进而累及他脏,转为正虚邪实为主。治疗原则为实者泻之,无邪者补虚,补虚以调补肾气,滋补肝肾为主,攻邪以清利湿热,理气活血,通腑降浊为主。
多饮水、定期排空膀胱,以此减少残余尿,减少反流。
反流性肾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能够痊愈。
症状较轻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症状重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存活时间不同。
反流性肾病的患者治疗后,应每隔一个月做一次尿检,检测蛋白尿的含量。每隔三个月做一次X线检查,观察预后效果。
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反流性肾病的患者,住院期间及治疗后均应注意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肾功能衰竭时注意采用低优质蛋白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过冷过热食物。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防止脱水。
治疗后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很重要,对于反流性肾病的患者,应严格注意患者的饮食情况、个人卫生情况以及精神状况,给予患者最全面的护理,确保疾病的康复。
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劳累,禁止使用肾毒性的药物。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者,适当运动,以促进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要遵医嘱,积极的、正规的进行治疗,及时的复诊。建议在出现水肿,反复高血压难以控制,或多次复查肾脏功能逐渐出现减退的情况下,及时就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另外需要注意引流管畅通。
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以免造成伤害。
反流性肾病为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预防应从防治原发疾病入手,对于易引起反流的疾病要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对症治疗,以防反流性肾病发生和进行性加重。
对有家族史的婴幼儿应常规检查是否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的存在,以便早期治疗。
预防感染,对防止肾脏新的瘢痕形成有重要意义。方法是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补入充足水分,避免便秘,定时排空膀胱尿液以减轻膀胱内压力及减少膀胱胀残余尿。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外伤的发生。
4037点赞
[1]李国民,沈茜,孙利,et al.九例PKHD1基因突变患者的表型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7,033(011):831~83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87-489.
[3]王潘,卢伟,唐春苑.1例反流性肾病患儿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012):1527~1529.
[4]丰军.实用肾内科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51-353.
[5]于为民.新编肾内科住院医师问答[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