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是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脑组织内所形成的坏死性脓腔,是一种儿科临床少见但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引起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易激惹、嗜睡、昏迷等感染症状,根据脓肿所在不同部位可出现癫痫发作、共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偏瘫偏盲、性格改变等症状。临床上常使用广谱抗生素结合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但多有后遗症,且易复发。
我国目前根据细菌来源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通过血液运行将感染从远隔部位播散到脑组织而引起病变。
多见于副鼻窦化脓性炎症或中耳和乳突的感染而形成颅内扩散引起病变。
头部开放性损伤时的碎骨片或异物嵌入引起病变。
无明确感染来源,原发感染灶表现不明显。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致病菌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脑脓肿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分为急性脑炎阶段、化脓阶段、包膜形成阶段。
血源性感染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鼻源性感染以咽峡炎链球菌多见,耳源性感染以厌氧链球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多见,外伤性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最常见。
近期有化脓性感染灶,特别是中耳炎、乳突炎、疖肿、脓毒血症。
近期有颅脑开放性损伤的儿童。
脑脓肿是儿科临床上少见但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儿童。
远隔部位的感染产生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行将感染播散到脑内引起,约占脑脓肿发病的10%~50%。
儿童患病中由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引起的占4%~7%。
患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的儿童。
由于小儿脓肿的三个阶段互相衔接,使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而且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成速度的不同也使得临床表现有差异化。主要有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眩晕等症状。
有高热、头痛、呕吐、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婴幼儿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
主要表现为退热后仍有头痛、呕吐,头痛可以是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清晨较重,用力或弯腰时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部分患儿可出现嗜睡、神情淡漠,后期可出现昏迷。婴幼儿可表现为前囟隆起、张力增高、头围增大,一旦出现血压增高、呼吸变慢,往往病情急剧恶化,甚至突然呼吸停止。
病灶取决于脓肿的部位,额叶脓肿常见神情淡漠或性格改变,额顶部脓肿可有对侧轻偏瘫或感觉障碍,颞叶脓肿可有同向性偏盲和感觉性失语,小脑脓肿可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等,位于大脑半球表浅的脓肿可引起癫痫发作,慢性期脑脓肿常以此为首发症状。
癫痫发作的患儿容易出现抽搐,会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会出现局灶性惊厥发作。
根据脓肿所在部位不同,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视盘水肿、抽搐、癫痫发作、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偏瘫偏盲、性格改变、感觉性失语等。
小儿脑脓肿应早诊断、早治疗,在脓肿包膜未形成前可采用抗生素及降低颅内压治疗,尽量使炎症局限,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早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
发现有高热、喷射性呕吐、持续性头痛、抽搐等症状,立即就医。
既往确诊小儿脑脓肿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脑积水等,立即就医。
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选择儿科、神经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烦躁不安等)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偏瘫偏盲、性格改变、共济运动失调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近期有中耳炎、乳突炎、脓毒血症或诊断为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的儿童)
之前做过什么检查吗?
是否存在家族病史?家里有人出现过症状吗?
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如导致视乳头水肿等,应列为禁忌,在急性脑炎阶段,脑脊液细胞数常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但脓肿形成后,细胞数多降至正常,因小儿脑脓肿多出现颅内压增高,此项检查不应列为常规,建议尽早行头部CT或MRI检查。
有助于脓肿原发灶的发现,如耳源性脑脓肿可见颞骨岩部和乳突气房的骨质硬化或破坏,外伤性脓肿可见颅内碎骨片或异物。
根据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在急性脑炎阶段,平扫可显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不强化。在化脓阶段,平扫仍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围不规则浅淡的环状强化。在包膜形成阶段,平扫有5%的患儿可在低密度水肿区内见到脓肿壁,增强可见完整、边界清楚、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见脓腔内形成气液平面,有明显占位效应时可见脑室系统扩大或受压移位。
因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包膜未形成前,表现为边界不清、不规则、水肿带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明显占位效应。在包膜形成后,T1显示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的类圆形低或等信号影,T2显示为高信号,有时可见周边圆形点状低信号血管流空效应。
血常规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的诊断通常无特殊意义,大约50%的脑脓肿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增多,伴发脑膜炎的患者白细胞明显增高(>20×10^9/L),可有核左移(杆状核超过7%)。
C反应蛋白对于鉴别颅内化脓性疾病(如脑脓肿)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有一定的价值,C反应蛋白升高较白细胞增多或血沉加快对颅内脓肿的提示更敏感,但无特异性。
血培养阳性率较低(约10%),但如阳性则对诊断有特异性意义。
如患儿有外周化脓性病灶,特别是中耳炎乳突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或有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病史。一旦出现高热、淡漠、嗜睡、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定位体征,即应考虑脑脓肿的可能性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隐源性脑脓肿由于缺少上述外周感染史,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内小脓肿多表现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因此对于原因不明的局灶性癫痫患儿,应常规进行增强CT扫描,有条件者行MRI检查,以排除脑内小脓肿的可能性。
小儿脑脓肿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可选择药物治疗、外科治疗或两者结合治疗,在脓肿包膜未形成前可采用抗生素及降低颅内压治疗,尽量使炎症局限,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早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
炎症早期未找到致病菌时,多使用万古霉素+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若有致病菌,则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静脉应用疗程为6~8周。单纯性药物治疗指征为:
患儿一般状况不好不能耐受手术者。
颅内多发小的脓肿,分布范围广泛。
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特别是在优势半球。
伴有脑膜炎或室管膜炎者。
脑积水需要分流但手术可能 导致感染扩散者。
适用于各部位单发的脓肿,特别是脓肿部位深和位于重要神经功能区者,对于多发性或多房性脓肿、脓肿内有异物者不适宜。
适用于单发的厚壁脓肿,估计一次穿刺抽脓解决不了的患者。
适用于脓肿位于非功能区位置表浅者,穿刺抽吸或引流效果较差的单房厚壁脓肿及多房性脑脓肿,出现脑疝危象,经脱水穿刺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应紧急行此项手术治疗。
小儿脑脓肿预后与个体相关,机体免疫力较差者预后欠佳,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后可降低死亡率,但有后遗症,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且易复发,所以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
急性期原发病灶经及时治疗有部分患儿可得到控制,后期若合并后遗症者多伴随终身。
小儿脑脓肿急性期可导致死亡,后期可出现后遗症,会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未复发者可长期生活。
患儿应遵医嘱定期复诊,数年后仍有可能发生后遗症。
小儿脑脓肿患者的饮食应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忌吃油炸、油煎、甜腻食物,因可加重胃肠道负担。
可食易消化饮食,如粥类,水果、蔬菜适量,若有呕吐者应禁食,待好转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如牛奶等。
若有头痛者需限盐,以防出现血压增高。
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比较大一点的孩子以清单饮食为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多吃鸡蛋、瘦肉等食物。
小儿脑脓肿患者的护理以跟上同龄儿生长发育、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适当予以康复治疗,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减少去公共场合及人员密集处,减少感染发生率,一旦有感染,积极治疗,以防扩散。
若有后遗症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均建议予以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患儿复诊时复查头部CT或MRI监测脓肿情况,若脓肿已切除,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有后遗症者,需注意关注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准。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患儿,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有助于预防脑脓肿。脑膜炎和败血症患儿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细菌经血流扩散,有助于预防脑脓肿。
对于初次发生小儿脑脓肿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控制病情,对于复发者,应积极寻找致病因素,避免复发。
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脓毒血症、疖肿等。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
当孩子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时需要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注意保护儿童日常活动安全,避免磕碰引起头部开放性外伤。
4938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95-1998.
[2]王卫平,孙琨,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79.
[3]章培良.小儿脑脓肿的临床病例分析[C].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医药界,2015.
[4]席錾.小儿脑脓肿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7):1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