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被该菌污染的食物在通风不良及较高温度条件下,其芽孢便可发芽并产生毒素,若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即可引起食物中毒。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情较轻,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2小时,一般无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
由于进食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大量活菌侵入肠道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可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任何年龄段患者都可致病,无特发人群。
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芽孢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因子,芽孢高度耐热,能够承受干燥、有毒化学物质、UV 射线、射线和其他不利的环境因素。虽观察不到芽孢的新陈代谢活动,但芽孢可以在没有营养的条件下存活数年,是最耐受灭活的生命形式。一些蜡样芽孢杆菌的芽孢比嗜温型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芽孢更耐热,能够经受烹调食品中的很多程序。研究报道称通常的食品加热烹调无法杀死该菌的芽孢,芽孢会残存并发芽,从而导致生产的食物受污染8%。因此,蜡样芽孢杆菌芽孢难杀灭的特性是导致其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并致病的主要原因。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季节性明显,以夏、秋季,尤其是6~10月为多见。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食物受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机会很多,肉及其制品的带菌率为13%~26%,乳及其制品的带菌率为23%~77%,米饭为10%,豆腐为4%,蔬菜为1%。食品中该菌的污染源主要为泥土、尘埃、空气,其次为昆虫、苍蝇、不洁的用具与容器。
可通过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传播。
任何年龄段患者都可致病,无特发人群。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因其产生的毒素不同而分为腹泻型和呕吐型两种。一般无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
呕吐型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为1~3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少数表现为腹痛、腹泻及体温升高。此外,亦可见头晕、四肢无力、口干等症状,病程多为8~10小时。
腹泻型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2小时,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一般不发热,可有轻度恶心,但极少有呕吐。病程16~36小时,预后良好。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一般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进食过剩米饭等食品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四肢无力、腹痛、腹泻等症状时,优先考虑去急诊科或感染科就诊。完善蜡样芽孢杆菌菌数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对症处理,并与肠炎相鉴别。
患者进食过剩米饭等食品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四肢无力、腹痛、腹泻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或感染科就诊。
症状出现的时间?
所吃食物种类及数量?
是否有以下症状(腹痛、腹泻、呕吐)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疑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菌数测定,患者呕吐物或粪便中蜡样芽孢杆菌检验。
检查白细胞计数,判定是否有细菌感染。
检查尿液中是否存在过量的红细胞、白细胞、胆红素、尿蛋白、细菌等。
可判断大便性状,辅助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有明确的进食食物史,进食过剩米饭等食品且多数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和放置时间较长。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的表现。
可疑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菌数测定,蜡样芽孢杆菌菌落计数>105cfu,有诊断意义。
患者呕吐物或粪便细菌检测,特别是蜡样芽孢杆菌检验。所检出菌株与可疑食品中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性状与血清型相同,可予以明确诊断。
肠炎多因细菌、病毒等感染,炎症性肠病,物理因素等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肢体发冷等症状。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与肠炎相似,但症状不如肠炎严重,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可确诊,也可根据粪便培养鉴别二者。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症状较轻,常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根据病情对症处理,重症者可应用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
症状较轻者根据病情对症处理即可,患者呕吐时不要使用止泻药物,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以排除毒物。
重症患者持续发热、频繁腹泻可采用氯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目的是减少肠道内蜡样芽胞杆菌数量。
补充腹泻、呕吐丢失的液体,多数患者可使用口服补液盐,严重者需要静脉补液,常用生理盐水。
可选择山莨菪碱,目的是松弛平滑肌,缓解疼痛。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目前暂无手术治疗方式。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多为自限性,持续4~24小时恢复,预后较好,一般不遗留后遗症。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多为自限性,可以自愈,症状严重者经抗生素治疗后也可治愈。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积极系统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超大剂量引起的急性中毒,尤其出现昏迷者预后较差,常因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病死率1%~3%。
患者需在治愈后一周内复查便常规和血常规。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剩饭、剩菜类食物。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稀饭为主,症状缓解后逐步过过度到症状饮食。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患者的应遵医嘱按时服用氯霉素等药物,做好个人防护,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
遵医嘱按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用药后效果,注意用药后反应。
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预防主要是防止食物污染。该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发觉。
早期去除可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各种因素,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剩饭、剩面类食物,不进食腐败变质的剩饭、剩菜。
食物应充分加热,不宜放置于室温过久。如不立即食用,应尽快冷却,低温保存,食前再加温。
剩饭及其他熟食品必须在10℃以下短时间贮存,在食用前须彻底加热,一般应在100℃加热20分钟。
4066点赞
[1]汤福广,董向让,王淑荣,张艳丽.大内科临床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70.
[2]方祝平,王健,马锦祥.临床常见急症手册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7.
[3]陆湘华,崔昌,王远萍,朱渭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5.63-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