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硬化病特点是全身性骨质硬化、骨塑型异常、进行性贫血、肝脾肿大、易骨折,患儿往往有家族史,大多自婴儿期即开始发病。病儿骨骼虽然粗厚,但较软弱,易发生骨折。骨折后愈合无困难,但容易发生畸形。
小儿骨硬化病分为严重型和轻型,严重型生后不久出现症状,患儿往往在1岁内死亡。轻型症状较轻,患儿可以长期生存。
小儿骨硬化病的原因尚不清楚,动物模型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试验证明,本病既不与甲状旁腺有关,也不与血液中降钙素有关,目前认为小儿骨硬化病是破骨细胞功能不良所致。
破骨细胞是改建骨结构的细胞,当其数目减少时会导致骨折端的改建受阻,发生肢体畸形。同时髓腔内被增生骨填满,导致髓腔封闭以及造血组织消失,引起贫血、出血以及颅底骨质增生。
小儿骨硬化病暂无准确的流病学数据。
小儿骨硬化病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具有骨硬化病家族史的幼儿。
脸色苍白是小儿骨硬化病最常见的症状,容易骨折且骨折愈合后肢体畸形是小儿骨硬化病最典型的症状,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耳聋、失明和面瘫等是小儿骨硬化病的伴随症状。
小儿骨硬化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容易骨折和愈合后肢体畸形,患者骨质较脆,比常人更容易骨折。由于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并且功能不良,对骨折断端的重塑不佳,可导致肢体畸形愈合。
刷牙、进食较硬食物、鼻腔干燥时容易鼻出血,出血量不大,常伴随鼻涕流出。
患者可有听力下降、耳聋、视力下降、失明,当患者面瘫时口角歪斜、一侧额纹消失、鼻唇沟消失等。
患者脸色较正常人苍白、无血色,还有活动后气促、活动耐力下降等。
由于患儿容易骨折,破骨细胞功能障碍,易导致愈后畸形,常见鸡胸、髋内翻及脊柱侧弯。
患儿颅骨硬化,可致脑积水及颅神经受压。
小儿骨硬化病可并发骨髓炎,表现为全身高热、局部肿胀、疼痛等。
小儿骨硬化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现脸色苍白、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的症状甚至发生骨折,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出现脸色苍白、反复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骨折、耳聋、失明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患儿一般需要去儿科就诊。
如果患者贫血比较严重,需要输血,可能需要去血液内科就诊。
若患儿发生骨折或骨折愈合后呈现畸形应去骨科就诊。
都有哪些症状?(如出现脸色苍白、反复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骨折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是否还有骨髓炎的症状?如全身高热、局部肿胀等?
在院外治疗过吗?效果如何?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患者?
外周血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重症病例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末梢血液中可出现幼稚红细胞和白细胞,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增高。
重症病例有骨髓增生低下表现,骨髓穿刺大多不易成功。
X线片常显示长骨干骺端呈杵状,并可见深浅交替的横形带状影,椎体出现上下两层致密而中央透明的影像,颅骨密度增加以颅底部为最显著,颅底诸孔变小。
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有些病人血清钙可增高。
有本病家族史的患儿出现易骨折的症状以及脸色、结膜苍白、鼻黏膜出血、耳聋、失明和面瘫等症状时可初步怀疑本病。除此之外,结合X线片检查,常显示长骨干骺端呈杵状,并可见深浅交替的横形带状影,颅骨密度增加以颅底部为最显著,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减少,可以确定诊断。
患儿矮小,颅盖骨增大,额枕骨突出,常见有缝间骨,末节指骨发育不全,长骨密度增高,但骨髓腔存在,患儿无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和X线检查可以鉴别。
为慢性氟中毒所致,氟骨症不如石骨症骨质均匀致密,同时氟骨症病变以躯干为主,而向四肢递次减弱,骨纹增粗呈网眼样改变,晚期可见韧带钙化和骨间膜钙化。尿氟测定和X线检查可鉴别。
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特征是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患儿可出现骨骼畸形,通过血生化检查和X线检查可以鉴别。
小儿骨硬化病目前无法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骨髓移植。治疗关键点是控制肝脾肿大和贫血加重。治疗难点是即使应用骨髓移植,远期疗效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如控制感染、输血、加强护理、防止外伤性骨折,给予低钙并磷酸纤维素食物,可延缓骨硬化过程。
如氢化可的松,对于本病导致的贫血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骨髓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是本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改善患者的贫血和容易出血的症状有益。
小儿骨硬化病轻者为迟发型,可延至成年期因骨折而被发现。婴幼儿较重病例预后不良,常因并发感染而夭折。
小儿骨硬化病目前不能彻底治愈。
轻型患者积极治疗,可长期生存。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寿命可受到明显影响。
小儿骨硬化病患者应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主要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等。
对于小儿骨硬化病患者的饮食调理,主要是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对于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有很好效果,良好的免疫能力能有效抑制肿瘤发展,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宜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鱼肉、牛奶等。
宜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
宜进食高维生素饮食,如胡萝卜、橙子、西兰花等。
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如肥肉、奶油、辣椒等,以免刺激肠胃,影响消化吸收。
小儿骨硬化病患者注意尽量避免外伤,一些不经意的外伤很可能会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特别是青少年发育期的长骨骺部应特别注意。
对患儿采取保护措施,训练柔韧性、耐力、力量,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以防发生骨折。
及时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
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保护牙齿,预防发生下颌骨骨髓炎。
由于本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的压力较大,可以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医护人员注意和患者、家属多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疏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加强心理支持。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小儿骨硬化病的预防主要是在孕期做好相关孕前检查,优生优育。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疾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在孕期可通过羊水穿刺进行基因筛查。
避免近亲结婚。
有遗传病史的人群,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孕期进行基因检查,优生优育。
孕期避免接触放射线以及化学毒物。
4007点赞
[1]柯耀华,章振林.骨硬化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0,3:122-127.
[2] Barnea Slonim L,Glasser C.Infantile Osteopetrosis[J].Pediatr Hematol Oncol,2018,40(3): 225-2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