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是以颈部转移病灶为首发症状,属恶性肿瘤,在头颈部肿瘤分期中均为局部晚期。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溃破、感染、出血,分泌物带有恶臭以及远处转移。已查明原发部位的转移癌,按原发部位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可控制继发癌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可以考虑采取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查找原发灶。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是一类特殊类型恶性肿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颈部淋巴是全身淋巴系统的汇总处,全身淋巴液均可引流至此处,一旦鼻咽部、口腔、胸腹等处的肿瘤细胞入侵淋巴系统,均有可能转移至颈部淋巴结造成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大多为鳞状细胞癌,尤其多见高分化及中等分化类型,主要来自口腔、鼻窦、喉及咽等处癌瘤。低分化癌主要来自鼻咽,少数亦可来自舌根及梨状窝。腺癌则以原发甲状腺较多,常呈较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结构,少数亦可来自涎腺或鼻腔等处。恶性淋巴瘤较少,原发多系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根等咽淋巴环区,亦可为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的颈部表现。恶性黑色素瘤多来自头颈部皮肤,少数来自口腔、鼻腔黏膜或眼部。
以腺癌居多,多来自乳腺、胃、结肠、直肠,少数来自前列腺、肝、胰、子宫、卵巢及肾脏等。鳞状细胞癌较少,大多来自食管、肺,小细胞癌则主要来自肺。
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初诊时未能发现原发灶,经3月至数年后终于查见,此类病例约占1/3。另一种为始终未能发现,甚至尸检亦未能找到原发灶。此类转移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低分化癌、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类型癌。
嗜烟酒、不良的口腔卫生、过烫及过度刺激的食物。
虽然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可能遗传因素与诱变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并增加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和倾向性。
病毒感染,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机体的免疫监视体系在防止肿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并随病情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占所有肿瘤的2.3%~4.2%;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约占头颈部肿瘤的1~3%;发病平均年龄55~65岁,男女比例(3.2~8.6):1。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5~65岁。
好发于男性,男性为头颈部肿瘤的高发人群,并且男性患者吸烟、饮酒等外部环境影响也会导致肿瘤发病率增加。
好发于患有鼻咽癌、甲状腺癌等原发癌症且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
好发于有病毒感染的人群、心态消极、饮食不健康人群。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多个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有牵扯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出血。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典型症状主要为一侧或双侧颈部进行性增大肿块,一般无疼痛。
初期多为单发,肿块较小,中等硬度,活动稍差或固定,无痛感。
中期肿块数目增多且相互融合,不可以用手推动,肿块压迫气管、食管和神经可引起疼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部分淋巴结转移癌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呈囊实性改变,进行性增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始终固定。
少数转移癌可侵犯其表面皮肤,引起破溃、出血。此外,本病除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外均可见到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
若组织溃破,可发生肿块组织感染,肿块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患者表现出感染症状,若未及时处理,感染进入血液中,会出现脓血状、菌血症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安全。
少数肿瘤侵及颈部血管可发送致命性大出血,情况危急。若患者突发口鼻出血、或颈部肿块出血不止,需要及时就医,若处理不及时,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一旦发现颈部质硬、有不活动肿块时,应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及时到医院肿瘤科或头颈外科就诊,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手段,病理活检可明确该病。
发现可活动或固定颈部肿块,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当肿块破溃出现红、肿、热、痛或突发口鼻出血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头颈外科就诊。
若患者确诊后需进行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就诊放疗科、化疗科。
何时出现的颈部肿块?
肿块是否自觉疼痛、硬度如何、肿块活动性如何?
是否或者何时出现的溃破、感染、出血?
是否有以下症状?(咽痛、鼻腔口腔出血、咯血、发热)
是否有肿瘤家族史?
颈部淋巴结初诊,可对肿块的性质初步判定,包括位置、硬度、活动度等。
常用方法有穿刺抽吸和活体组织检查两种,常用来明确肿瘤原发灶性质和病理类型。
可以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转移癌的参考特征可有淋巴结体积大、圆形、结构消失,囊性坏死、混合和外周血管模式。其中,淋巴结长矩径比值、囊性坏死、血管模式最具参考价值,B超声像图可呈现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
最常用和有效的寻找原发灶的检查手段,并且为分期提供较精确的依据。淋巴结中心坏死、包膜增强,二腹肌下的淋巴结最小直径超过1.1cm,或颈部其他部位淋巴结直径超过1.0cm,或肿瘤周围淋巴引流区有3个以上的淋巴结相互融合。
通过X线检查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否存在肺部转移,乳腺成像明确女性患者是否存在乳腺转移。
目的是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对于头颈部肿瘤,PET总的诊断准确率为69% 。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病例,通过PET检查,检出率低于25%。而且精确定位较为困难,费用也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40岁以上患者,近期出现颈部淋巴结持续性肿大,无急性炎症或结核性表现。经保守治疗2周无效,尤其肿大淋巴结硬,周围组织粘连时,须考虑颈部转移癌的可能。一般通过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是还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寻找原发病灶。
病变的淋巴结常为多个,出现在颈的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胸片发现结核病灶及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以确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初期可为单个淋巴结肿大,一般不伴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也可进行鉴别。
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来源于淋巴组织恶性增生的实体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肿大的淋巴结常先出现于单侧或双侧颈侧区,以后相互粘连成团,生长迅速。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表现仅有淋巴结肿大,初期可活动,不伴有疼痛,之后固定并伴有疼痛,一般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此外可通过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颈部转移癌的治疗要根据转移癌的来源、部位、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状况等综合考虑。对原发病灶明确的转移癌需按原发部位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也应采取积极态度,计划系统的治疗。使转移灶和可能的原发灶同时得到控制,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
顺铂又称顺氯氨铂,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由于癌细胞较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合成更为迅速,癌细胞对本品的细胞毒性作用就更为敏感,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的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
为一种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为嘧啶类抗肿瘤药物,其主要代谢物在细胞内掺入DNA,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G1/S期。
一种结构上含有核心为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药物。
适用于假定非鼻咽部原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目的是清除患者颈部已发生病变的淋巴结,或防止肿瘤细胞延淋巴结进一步扩散。优点是提高局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放射线。
对于同侧固定的巨大淋巴结或双侧转移固定的淋巴结,应首先考虑放疗,如有残存灶可行挽救性手术。锁骨上转移性淋巴结首选单纯放疗,如有残存可行挽救性手术。另外原发于鼻咽部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首选放疗。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位置、病理类型不同,预后不同。出现淋巴结转移多数疾病晚期,预后不佳。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不能彻底治愈。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为恶性肿瘤,无法治愈,但是经过及时的规范化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治疗结束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情况。一般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2~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时完善必要的血液指标血常规、肝肾功等,影像学检查如颈部CT、MRI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只要营养丰富,品种多样,各种营养素均衡即可,可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肉、奶、蛋、豆类等。
忌辛辣食品,刺激性食物可导致患者不适,不易多吃;忌烟酒,烟酒都是明确的致癌物,饮酒吸烟会加快癌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关于红酒,建议可以隔三差五喝点,最好不超过10毫升每次。
限制食用混合的加工食品,复合加工的象火腿,香肠,腊肠,糕点或糖果。
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很多蔬菜和部分水果含有多种植物型营养元素,可以提高身体机能,改善提高免疫力,从而可抑制癌细胞发展。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白细胞下降、贫血等。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对症处理。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用药。
在放化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要坚持,必要时可告知医生。
术后需卧床休息,3天后可下床进行小幅度、缓慢的活动。
完全恢复后可适当增加每日运动量,增强机体抵抗力。
放化疗期间应保持皮肤干燥,尽量减少理化刺激和摩擦。
受到病毒感染者或已确诊有原发癌症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也可每年定期到医院体检发现身体存在的异常以及癌症危险因素,通过及时调整、治疗,降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风险。
患者应注意保温,预防感冒。肿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或治疗导致的白血病降低会增加感冒发生的概率,因此患者应注意感冒防护,避免出入人口密集场所。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通过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对降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帮助。
戒烟是以减少患癌危险性的最简单、最为有效的方法。为了肿瘤预防,尽量不要饮酒。如果饮酒,则应该限制每日的饮酒量。
任何种类的运动都有助于减低患癌风险,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适当锻炼。
积极治疗原发癌症,如鼻咽癌、甲状腺癌。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疾病。
4865点赞
[1]龚洪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0(20):79-83.
[2]郭朝先,陈辉,闵小玲,郑天其,邵丽萍,邱冬.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鳞癌17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5):124-1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