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肠病是在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发生的肠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量增加,动静脉短路,包括门静脉高压性小肠病(包括空肠病、回肠病等)和门静脉高压性结肠病。除了门静脉高压的食管静脉曲张、脾大、腹水形成以及消化道出血外,结肠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有时可见蜘蛛痣样小动脉扩张。该病主要是会慢性出血引发贫血,肠道菌群上移引发原发性腹膜炎等病症,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或局部肠镜下热凝固等方法及时止血,本病预后较好。
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大多数研究认为其与门脉高压所致的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炎性介质的影响密切相关。本病好发于肝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者、内毒素血症患者等人群。饮酒、高脂肪食物、不当用药等会损害肝脏的行为都有可能会诱发门脉高压性肠病。
门脉高压所致高动力循环,使得结直肠血流量增加40%~60%;门静脉血流受阻,肠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动静脉短路,肠道黏膜血循环灌注减少,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肠血管血容量增加,血流淤滞,使肠黏膜及黏膜下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护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与糜烂等病理改变。
包括一氧化氮(NO)、神经肽、前列腺素及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生和进展。尤其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氧化氮通过介导黏膜血管扩张及肠黏膜微循环障碍直接参与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门静脉压力异常改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易出现肠道菌群异位,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使得全身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进一步加重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的恶性循环。
各类可诱发肝硬化的因素,都可视为是门脉高压性肠病的诱发因素,比如饮酒、高脂肪食物、不当用药等。
近年来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报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有报道认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发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比率约为84%,但另有研究认为,比率约为53%。
各类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人群。
有滥用药物、酗酒等损害肝脏健康等不良习惯的人群。
内毒素血症使得全身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发生出血。
门脉高压性肠病由于是门脉高压症所引起,所以会具有门脉高压症的所有症状,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脾大等,有时候会被门脉高压症的症状所掩盖。门脉高压性肠病自身的临床症状,主要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会伴随有消化不良、贫血、胆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主要缘于黏膜下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压力突然增高、肠内粪便摩擦、黏膜表面糜烂或溃疡、黏膜对损伤耐受和修复能力下降、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下降等,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其中慢性隐匿性出血较多,主要表现为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大出血发生率较门脉高压性胃病少。
门脉高压性肠病因为肠道静脉回流不畅,会发生肠道绞痛。
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一天排便次数可超过3次。
患者会有大便变稀、不成形,或黑便的现象出现。
由于门脉高压,肠道瘀血,患者会有明显的腹胀的感觉。
由于门静脉高压症导致肠道运动减弱、肠黏膜充血以及迷走神经张力下降所致,导致消化吸收障碍,伴有肝功能障碍者会更明显。
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容易导致肠道菌群上移,尤其是在伴随严重肝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休克、大量腹水时更易发生,从而会进一步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胆系感染、胰腺炎、败血症等。
肠道黏膜屏障减弱,肠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渗漏丢失,是门脉高压性肠病患者低蛋白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患者慢性失血再加上肝脾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并发贫血症,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慌以及口唇苍白等症状。
门脉高压性肠病会导致肠道菌群上移,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甚至会透过损伤的肠道血管进入血液中,引发败血症。
肠道菌群过度繁殖再加上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渗出,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腹腔中,从而可能会引发原发性腹膜炎。
门脉高压性肠病往往还会伴随有门脉高压性胆道病,造成胆道静脉曲张、胆道结石,还可能因为小肠细菌上移而引发胆道感染。
若是小肠细菌上移,过度繁殖的细菌可能会逆行进入胰腺,而引发胰腺炎。
门脉高压性肠病主要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但较少会出现大出血,一般都是慢性隐匿性失血,所以有时候不需要特别进行治疗。但如发生严重贫血或下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要立即至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结肠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与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等疾病相鉴别。
当肝病患者出现反复便血,鲜血便或黑便;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腹胀、腹痛症状时,要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
当肝病患者出现大便中有大量鲜血,或者腹痛持续加重、腹痛剧烈时,要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急救。
建议患者优先至消化内科就诊。
也可至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
若是情况紧急可以去急诊科。
是否有肝病,多久了?
是否有腹胀、咯血、大便发黑等症状?
是否爱喝酒/长期服用药物?
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既往接受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大便习惯与既往相比,是否有改变?
可发现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计数下降。如果已经长期慢性出血,则会出现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证明存在消化道隐形出血。
血管扩张为门脉高压性肠病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肠黏膜血管呈蜘蛛样、线圈状、隆起或扁平的红色小片病损。门脉高压性肠病的黏膜活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黏膜萎缩。
静脉曲张时结直肠黏膜可见迂曲的显著增粗的静脉,严重者可扩张呈囊状。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极度扩张的直肠静脉曲张可被结肠镜误诊为结肠肿瘤,取活检可造成大出血。
其他表现有肠黏膜常见慢性炎症改变,血管还可见不规则形态以及弥漫性、孤立性红点或红斑等黏膜下出血改变。门脉高压性肠病多有肠黏膜水肿,重者呈蛇皮样改变,还可见散在的糜烂及溃疡病变。
一般经肛门插入,亦可经阴道检测直肠及直肠周围静脉曲张,在超声图像上静脉曲张表现为囊状无回声暗区。发现直肠静脉曲张的阳性率高于内镜。
处于急性出血期的患者不宜做此项检查,此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出血位置。
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触诊或听诊,通过检查腹部体征初步诊断疾病。
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目前有关门脉高压性肠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需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方能确诊。尤其对有肝病并发下消化道出血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有门静脉高压及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相应原发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原发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塞、肠系膜动静脉瘘、布加综合征等。
内镜见有肠黏膜血管扩张及静脉曲张。
常见于老年患者,因肠道血管病变或血液灌注不良导致结直肠黏膜急性缺血性坏死溃疡而出现便血,临床常见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表现,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浅溃疡及出血灶。而门脉高压性肠病多有门静脉高压病史,以此鉴别。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血自限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见血管簇在血管造影的动脉相最为明显,多位于回结肠动脉末端分支部位,表现为卵圆形的血管簇团,以此鉴别。
门脉高压性肠病如果没有消化道出血,一般不需进行特别的治疗,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则需要进行针性的止血治疗,可选择药物和放射介入、内镜下用药或热凝固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效果治疗不好,可选择门-体静脉分流术,以解除肠道静脉回流不畅的问题,消除肠道反复出血。
宜进食含丰富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的饮食,且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戒酒,洒精能使肠道血管扩张,增加门静脉血流和压力,并能损伤胃肠黏膜,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应严格戒断。
避免便秘。
门脉高压性肠病如无消化道出血,一般不需要治疗。有出血史者预防消化道再出血,治疗主要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
口服普蔡洛尔,通过阻断肠道血管β2受体,能显著收缩血管减少肠道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肠黏膜充血,改善门脉高压性肠病时肠道微循环。
其他还有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维拉帕米(异博定)等以及硝酸甘油类药物,可以和普茶洛尔合用,以增进疗效。
对活动性出血者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相似。常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奥曲肽止血。生长抑素或奥曲肽可更明显减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黏膜充血水肿。
为了防止大便在肠道内长期停留变干、变硬,增加与肠道摩擦损伤出血的风险,可服用乳果糖来促进大便及时顺畅排出。
抗感染
对于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新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谷氨酰胺作为肠黏膜细胞蛋白、核酸合成的重要底物,是肠道修复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对机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充分重视肠道益生菌的补充,促进肠黏膜修复,维护屏障完整性,减少毒素和代谢产物的吸收。
当药物疗效欠佳或复发时,需要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目的是及时解除门静脉高压,使肠道血流恢复正常。本手术适用于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后再次复发的人群。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放射介入手段,由于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已经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方法。
可行内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止血,性硬化剂或结扎止血治疗。
文献报道,热探头凝固治疗和激光照射治疗对消除静脉曲张有效。此外氩离子凝固术也有效,为一种新型非接触性凝固方法,能量经电离的氩气传导到结肠黏膜,使扩张血管凝固。
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是继发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一种疾病,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一般只能进行针对性治疗,或者有条件时可行肝移植,但一般都不能治愈。仅从门脉高压性肠病而言,引发大出血而致命者较少,预后较好。
由于一般门静脉高压症很难治愈,所以门脉高压性肠病一般无法治愈。
门脉高压性肠病一般不直接对患者的寿命造成影响,但是肝硬化本身五年存活率不高。
本病患者如果慢性出血,可能会引发慢性贫血,表现为头晕、眼花、血色素下降,胸闷,以及口唇颜色淡等。
本病患者再次出现肠道出血,有黑便或鲜血便时及时复诊治疗,或者虽无明显大便出血,但存在头晕、心慌、皮肤苍白等贫血症状时,及时复诊,进行结肠镜检查等,寻找出血点,及时治疗。
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治疗方式不同,饮食宜忌也不相同,患者术后7天内应禁食,然后逐步从流食过渡到普食,若为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清淡饮食、禁止吃—些辛辣的食物。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7天内严格禁食,使用静脉滴注补充营养。术后14天内应该以流食为主,可以视情况给患者一些米汤、豆浆和果汁等;术后20天起,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遵从医嘱,适当吃一些粥、豆腐羹和枣泥等。整个术后恢复期都不能吃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如坚果等。
没有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遵从医嘱,清淡饮食、禁止吃—些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豆瓣酱等,也要避免吃一些酸度太大的水果,如柠檬等,不要刺激胃肠道。不吃坚硬的食物,如坚果等。
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最严重的症状就是出血,而出血主要是由于肠内粪便较硬造成的摩擦等造成的,所以护理时一定要注意让患者多喝水,保持大便稀软,以免对曲张的血管造成挤压磨损而出血。
患者注意休息,尤其是并发下消化道出血时,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肝病。
患者需要忌酒和各种含酒精的饮料。
术后患者要注意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不要沾水,避免发生感染。
术后患者如果放置了引流袋,需要注意保持引流袋的通畅、干净,避免发生受压、折叠等,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患者要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状,便血量;注意观察全身情况,血压、脉搏等,并注意用药后的变化。
家属要开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不要对病情过于关注和忧虑。
患者需遵医嘱服药,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服药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反馈,调整用药治疗方案,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加重对肝脏的药物性损伤。
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是继发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所以预防主要从预防各种肝病入手,要避免感染各种肝炎病毒,及时治疗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阻止病情恶化,避免发生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由于该病为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疾病,因此对于家族中有乙肝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应每2至3年对肝脏进行B超、肝功能等检查;对于体检时发现有脂肪肝的患者,要每年对肝脏进行B超复查,以早期发现肝病、早期治疗。
戒酒、酒是引发酒精肝,造成其他各种肝病加重的重要因素。
注意个人卫生,包括饮食卫生等,避免感染肝炎病毒。
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免血脂代谢紊乱而引发脂肪肝。
合理用药,不滥用药物,以免引发药物性肝病。
积极治疗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以及内毒素血症,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避免病情加重。
4860点赞
[1]池肇春等.实用临床胃肠病学第2版[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1240-1242.
[2]池肇春等.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2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96-398.
[3]刘俊.消化科临床手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0:356.
[4]梁扩寰,李绍.门静脉高压证.人民军医出版社[M].1999:210-216.
[5]汪建平主编.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70-47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