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荨麻疹是指因皮肤接触外界某些物质后,而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皮肤黏膜暂时性的风团或潮红的反应,即为接触性荨麻疹。其特征是迅来速去,不留遗痕,主觉瘙痒,因此接触性荨麻疹可定义为,当一物质接触皮肤时所发生的风团和红晕反应。
接触性荨麻疹可分类为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荨麻疹及机理不明的接触性荨麻疹,每一类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些原发性致荨麻疹性物质,无需致敏,而能使几乎所有接触者而发病。这是最常遇到的一型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但也是极少严重者,从未有报告发生速敏型的严重系统反应。被动转移试验阴性,从肥大细胞直接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能是引起本类接触性荨麻疹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一种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在某些病例中证明有抗原特异性IgE。反应的发生需事先暴露于致病因子,通常可被动转移,对照者对此物质常无反应。
机理不清,可能是兼有变态反应及非免疫性荨麻疹表现的一种反应型,通常侵犯少数个体,但有些病人在第一次接触即可发病。可有明显的系统反应,但被动转移未能证明。
导致该病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类型为:
化学性:金属盐类的如氯化钴、镍铂、苯甲酸钠、硫化钠等;有机化合物包括酸类的如乙酸、丁酸、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等、醇(如乙醇、丙醇、丁醇、戊醇、苯甲醇等)、醛(如甲醛、肉桂醛等)、酮(如二苯甲酮等)、胺(如单戊胺、脂肪族多胺、二乙基甲苯酰胺等);药物如杆菌肽、新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氯丙嗪异丙嗪、苯唑卡因、氨基噻唑等;合成树脂如环氧树脂等;其他如秘鲁香脂、塑料添加剂、乳胶手套等。
物理性:如机械性刺激,冷、热、光等因素。
生物性:如鹌鹑蛋、鸡蛋、小鼠鼠尾、豚鼠毛、鱼、动物血液、蟑螂等
接触致病物人员:可涉及化工制药、科研、医护人员,以及清洁工、理发师、美容师、厨师、屠宰工等。
该型由原发致荨麻疹物质引起,无需预先致敏,可使几乎所有接触者致病。发病机制可能是迅速渗入的致病物质直接作用于血管壁,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等。
在生产中和生活中较普遍应用的制剂,如防腐剂、食品调味剂、软饮料、冰淇淋、乳胶、肥皂、香波、香料、药品等,对许多正常人都是原发的致荨麻疹物质。
最常见的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对迅速吸收的抗原的一种速发型超敏反应,致病物需要预先接触致敏才能致病,在某些病例中已证实有针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IgE。也可由特异型IgG或IgM通过传统的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而引起,但远较IgE介导的少见。
引起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的致病物较多,包括食品,如牛奶、鸡蛋、鸡肉、羊羔肉、火鸡肉、牛肉、猪肉、鱼等;药品类,如雌激素、破伤风抗毒素等;化妆品类,如发胶、指甲油;纺织品类,如棉花、羊毛和锦纶;动物,如动物毛、猫狗唾液等;其他,如精液、橡胶等。上述致病物中,以生鲜食品诱发的多见,在烹调和消化液的作用后,变应原免疫活性可减弱。
可能包括变应性和非变应性双重机制,通常只侵犯少数个体。一些病人在初次接触时就发生反应,可以看到典型的荨麻疹样反应,但被动转移试验呈阴性。用于头发漂白的一种氧化剂过硫酸胺,是引发本型反应的常见化合物,其可能是一种致敏原,又可能以非免疫方式促使组胺或其他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机制不明型接触性荨麻疹的致病物还有仙人掌、对氨基二苯胺、环氧树脂、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等。
皮肤干燥易引发皮肤受损,接触到致病物质易引起病情恶化。
皮脂膜起到维护皮肤健康的功能,皮脂膜受损皮肤失去保护机构,容易受到过敏原的刺激导致出现接触性荨麻疹。
免疫异常者经常由于免疫性的疾病出现免疫力低下,因此接触到变应原更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近年来,无论普通人群还是职业人群,发生接触性荨麻疹渐趋增多。发生职业接触性荨麻疹的行业和工种比较广泛,涉及化工、制药、鞣革和皮毛加工业、科研、医药卫生、清洁工、理发师、美容师、厨师、屠宰工及农药喷洒员等。
接触生的蔬菜和生的肉、鱼、牡蛎,以及其他食物的家庭主妇及食物工人。
使用含过硫酸铵之头发漂白剂及染发剂的理发师。
有的人是过敏体质,轻微的接触即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被毛虫、飞蛾触及皮肤出现反应。
对乳胶过敏的人,长时间的接触乳胶、丙烯酸酯的牙科工作者容易出现此疾病。
对小麦或者谷子过敏的人,由于长时间接触谷物和饲料以及经常喝牛奶即可患此疾病
接触性荨麻疹可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红肿、水肿型红斑、灼热感、呼吸困难、恶心、发热等症状,可并发异位性皮炎、哮喘、鼻炎、结膜炎等并发症。
接触性荨麻疹常骤然发生,皮疹为大小形态不一,为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剧痒,抓后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皮疹迅速出现,迅速消退,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症状可有瘙痒及灼热感,有时伴有疼痛,严重时常有烦躁不安。
少数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病情变化急剧多变,全身可有发热,一般在38.5℃以下,如果伴有高热可能伴发感染。有的在发疹前或发疹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肠蠕动亢进而引起肠套叠,要注意观察。如果出现气喘、呼吸困难,有可能发生窒息。若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测血压,患者有可能伴发过敏性休克。
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用指甲或钝器划正常皮肤后,约经2~3分钟可出现隆起皮面的红色线状风团。
接触性荨麻疹除发生风团外,还可发生黏膜水肿,如喉头水肿等,有的病人在眼睑、口唇、手背、外生殖器等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发生大片局限性水肿,皮色淡红,自觉轻度瘙痒、灼热或麻木感,数小时或数日后消退,也可单独发生。
接触性荨麻疹可以与特应性皮炎并发。此外,接触性荨麻疹还可以并发腹痛、腹胀、哮喘、鼻炎、结膜炎、恶心、呕吐、腹泻、抽筋、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休克可能会危及生命。
接触性荨麻疹的患者往往在接触了变应原以后,皮肤表面出现风团,抓挠后形成融合的大片皮疹并引发明显瘙痒或疼痛。此类患者应立即到皮肤科就诊,患者需要做皮肤试验、血常规来确诊。
皮肤表面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红色或瓷白色风团,剧痒,抓后可互相融合成大片型的皮疹,患者应及时就医。
自觉皮肤极其瘙痒且抓挠皮肤出现皮损者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比较严重的时候,如出现了休克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需要就诊于皮肤科。
皮肤有瘙痒感觉吗?皮肤部位有破损的情况吗?
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瘙痒、风团、红肿、等症状)
发病前接触过什么特殊物质?接触后多久发病?
既往有无其他皮肤病史?
有无皮肤病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史?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皮肤试验是确诊接触性荨麻疹的重要手段,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荨麻疹是速发型过敏反应,致敏物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则皮肤不再作出反应,试验结果常常为假阴性,所以不能采用通常检查,延迟性过敏反应致敏原的常规斑贴试验方法,一般采用:
将0.1ml被试物涂抹于前臂屈便正常皮肤上,分别在20min和30min时观察皮肤反应。
在前臂屈侧正常皮肤部位,按常规方法进行斑贴试验,贴敷20min后去除斑试物,于去除当时和10min后观察及判定。
限于开放和闭合斑试结果阴性时进行,在正常皮肤处划破表皮涂上被试物,分别在20min和30~60min时观察及判定。皮肤试验结果有红斑和风团形成为阳性。在皮肤试验过程中,应警惕伴随出现的全身严重过敏。
血常规检查能够提示是否存在过敏现象,可以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来确定患者是否出现了感染的症状。
可以通过抽血,来检查IGE抗体来判断疾病的类型或者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致病物接触史,一般不难诊断,皮肤试验是确诊接触性荨麻疹的重要手段。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风团样丘疹性皮肤病,伴剧痒。其病因包括节肢动物叮咬,如蚊、蚤、螨等,并与食物过敏、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出牙等有关相鉴别,此发病一般非突然,损害为局部性,而且不会有此起彼落、迅去速退的临床反应,以此可以与接触性荨麻疹相鉴别。
该病是一种春秋季节常见的红斑性皮肤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起病前1/3患者有发热、头痛、无力等,类似感冒的全身症状,但多数人没有前驱症状。皮损好发于手、足、腕、踝、肘、膝及前臂,较重时皮疹也可散发在躯干及四肢,皮疹为多形性,常对称出现红斑、水肿性丘疹、水肿性红斑、斑丘疹,甚至在红斑基底上发生水疱,有的水疱位于红斑边缘,该病一般不会存在过敏原,所以通过敏原的检查可以鉴别两种疾病。
接触性荨麻疹的治疗首先是要脱离致病物的接触,然后进行对症抗过敏治疗,可以应用抗组胺制剂、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等来治疗。
抗组胺制剂包括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接触性荨麻疹常用H受体拮抗剂。本类药物能拮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的红斑、风团,及支气管和平滑肌痉挛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对顽固的应用抗组胺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以及伴有明显腹痛的急性荨麻疹,可合并应用抗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
如泼尼松,应用于急性严重病,例如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性荨麻疹或伴发有坏死性皮肤血管炎的荨麻疹,对慢性病例效果不显著。
如维生素C、维生素P、钙剂、硫代硫酸钠等,常与抗组胺类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对合并血管神经性水肿、有过敏性休克倾向者,可立即皮下注射本品0.5~1.0ml,心脏病与高血压患者慎用。
合并有严重感染者可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接触性荨麻疹能够治愈,不影响寿命,需要及时到医院复查,可每年复查一次。
接触性荨麻疹能够治愈。
接触性荨麻疹不影响寿命。
应到医院做变应原的筛查,根据筛查出的结果避免在生活中与此类物质接触。
每年体检一次,确定机体无免疫异常。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宜饮食清淡,选择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多饮水,给皮肤提供充足的水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食熏制食品和发物。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应该饮食清淡,适当多吃水果、蔬菜,例如苹果、猕猴桃、香蕉、石榴、白菜、冬瓜、山药等,保持胃肠道通畅。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忌食辛辣、鱼腥、肥甘、厚味之品,例如鱼、虾、蟹、蚌蛤、公鸡、鹅、猪头肉、羊肉、鸡蛋等动物蛋白性食物,酒、蒜、辣椒、竹笋、香菇等发物亦要少吃。
接触性荨麻疹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再接触致敏物,治疗过程中也应避免搔抓。平时多进行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居室清洁,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维持心情平和,勿过度疲劳,不要精神紧张。
避免搔抓,因为搔抓可诱发更多组胺释放,风团越抓越多,瘙痒加重。
保持居室清洁,勤清扫,减少虫类、细菌、真菌等滋生。
患病时多休息,勿疲累,平时适度的运动。
应到医院做变应原的筛查,根据筛查出的结果避免在生活中与此类物质接触。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升高。
在服用抗组胺药期间,特别是第一代抗组胺药时,不可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不要在服药期间饮喝含有乙醇的饮料。
接触性荨麻疹应减少接触相关致敏原,如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沐浴露、化纤和羊毛服装,具体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预防接触性荨麻疹首先需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致病物。一旦接触应及时清洗。一旦接触了变应原出现皮肤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瘙痒抓挠引起继发感染。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筛查变应原,避免与此类物质接触。
去医院筛查变应原,避免与此类物质接触。
保持皮肤水分充足,避免出现皮肤干燥等皮肤基础不好的体征。
保持皮脂膜完好,则不易出现皮损。
使用自己平时常用的化妆品。不要频繁更换,如使用新的化妆品,可以先局部涂抹,观察效果。
平时工作中注意戴好口罩、手套、帽子,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4098点赞
[1]夏秀娟,赵学福主编.新编皮肤性病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
[2]NTHONYN.DOMONKOS,HARRYL.ARNOLD,RICHARDB.ODOM原著,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译.安德鲁斯皮肤病临床皮肤病第7版[M],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1982.
[3]夏秀娟,赵学福主编,新编皮肤性病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126.
[4]何凤生主编.中华职业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08:108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