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硫酸类肝素在组织中沉积和由尿中排出,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和萎缩,导致严重智力障碍。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临床表现开始症状不明显,面容的粗糙和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表现较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和黏多糖贮积症Ⅱ型轻。可有严重智力落后、肝脾肿大,无角膜混浊。10岁左右神经系统功能迅速退变,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酶的检查发现有四种不同的酶缺乏,均涉及硫酸类肝素的降解,分为Sanfilippo综合征A、B、C、D。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可依据缺乏酶的种类不同加以分类,分为以下4类:
由缺乏硫酸乙酰肝素硫酸酯酶所致,致病基因定位于17q25.3。
由缺乏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酶所致,致病基因定位于17q21。
由缺乏乙酰CoA-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所致,致病基因定位于14号染色体。
由缺乏N-乙酰-α-D-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所致,致病基因定位于12q14。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主要是由于涉及硫酸类肝素的降解的酶缺乏所致,是由于相应编码的基因出现了突变导致。本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及近亲结婚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由四种酶,即硫酸乙酰肝素硫酸酯酶、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酶、乙酰CoA-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N-乙酰-α-D-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所致,其致病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5.3、17q21、14号染色体、12q14。上述酶缺乏使硫酸乙酰肝素不能逐级降解,进而在肝及组织内贮积,并随尿大量排出,出现临床症状。本病主要的遗传学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者、近亲结婚会增加患病几率。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可因近亲结婚加大出现的几率,由此,近亲结婚是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主要诱发因素。
产前诊断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若未进行产前诊断,可导致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出现的几率增加。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在1962年首由Sanfippoz和Good报告,而得名为Sanfilippo综合征、Sanfilippo-good综合征。目前针对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早前研究显示,发病率约为1/700000,在我国很少发生。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家族有相同的发病史,其发病风险会上升,导致疾病的发生概率会提高。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由于有关硫酸类肝素的降解酶缺乏导致,虽然缺乏酶的种类不同,但4种类型的症状完全相同,临床上不能区分。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低下、进行性神经症状、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肝脾肿大,但无角膜混浊。部分患者可出现面容的粗糙、身材矮小的表现和心血管损害,严重者可并发肺炎、心力衰竭。
进行性智力低下是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最显著特征,出生后1岁内智力发育均正常或仅有轻度落后,智力低下一般在4~7岁出现,10岁时已很严重。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在智力低下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搐、运动过多、痉挛性四肢瘫、全身无力、攻击性行为等,此为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最突出的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的骨骼改变仅有多发性成骨不全和顶骨后部致密、增厚的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在查体和检查时发现肝、脾呈轻度到中度肿大。
大多数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的面部表现正常,少数患者表现为头大、面容丑陋。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患者的身材改变一般较轻或表现正常,仅有1/4的患者出现身材矮小。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肺炎,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状,常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重型患者的在疾病晚期可并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疲乏、虚弱等症状。
患者可并发痉挛性四肢瘫,是一种脑瘫症状,表现为患者的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患者在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常出现拍、抓、咬、威胁、羞辱、攻击、毁坏和破坏的表现。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患者出现进行性智力发育不全、进行性神经症状、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肝脾肿大时要及时到儿内科就诊。通过血液学检查、酶学检查、尿液测定、X线检查、基因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的表现可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多发性硫酸酯酶缺乏病、GMl神经节苷脂病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可以进行早期筛查,一旦发现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当患儿出现进行性智力发育不全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患儿,若出现发热、头痛、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在儿童时期出现智力下降的症状,可考虑到儿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什么时候有智力低下的感觉呢?
目前有什么症状?
生长发育有没有受限?
家族里有无相关的病史?
有无近亲结婚?
有无产前检查?
通过了解有无典型表现及各个系统的异常表现,从而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
各型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均可在外周血或骨髓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见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深紫色黏多糖颗粒,为确诊疾病提供依据。
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清或培养成纤维细胞进行检查,四组各有四种酶缺乏,硫酸乙酰肝素硫酸酯酶、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酶、乙酰CoA-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N-乙酰-α-D-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能够为疾病进行分型。
可以了解尿中有无过多的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患者尿液中可检查出排泄的大量黏多糖是硫酸乙酰肝素。
了解四肢骨、躯干、头颅均有无异常改变。患者可见椎体上下缘稍隆起,呈椭圆形锁骨内侧端增宽,部分患者前肋呈船桨样增宽,骨髓腔窄小、不规则。
可了解有无肝脾肿大、心脏病等。
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显示相应的基因出现突变,具体类型和突变类型因类型而异。
本病确诊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骨骼X线改变和尿液检查等综合结果。即典型症状外,尿液检查发现硫酸乙酰肝素,外周血白细胞黏多糖阳性以及出现典型的多发性成骨不全;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中患者的17q25.3、17q21、14号染色体、12q14出现基因突变。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在内脏病变、骨骼畸形和智力障碍方面的症状都很严重。患儿初生时外表尚正常,但以后可很快表现出运动和智力发育落后,至1~2岁时可明显显露出本病的特征。大部分患儿有特殊容貌表现、有程度不等的骨骺改变、智力落后、内脏受累和角膜浑浊。与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病症类似,但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症状较轻,且无角膜浑浊,可通过酶学检查和基因检查进行鉴别。
患者可有轻微的黏多糖贮积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而智力和神经系统的损害比黏多糖贮积症Ⅲ型进展更迅速,如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常因肝脾肿大常怀疑为黏多糖贮积症,尿中黏多糖和硫酸脂类物常阳性。可进行酶学检查和基因检查进行鉴别。
GMl神经节苷脂病是指一般的涎酸己糖神经节苷脂病,为脂质沉积病,与黏多糖贮积症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一般于婴儿期起病,病情严重,有智力落后、肌张力减低、肝脾肿大,50%以上有视网膜樱桃红斑点。酶学检查发现β-半乳糖苷酶缺乏,由此可依据酶学检查和基因检查进行鉴别。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目前尚无针对基因的治疗,也无相应的酶替代治疗,一般无需用药物治疗,仅可对患者出现的相应症状表现进行对应支持治疗,部分患者可选择移植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仍需进行观察,谨防并发症的出现。
对于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出现的呼吸及心血管合并症、耳聋等做各种相应的处理,可改善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生活质量。
常用的是维生素A,可以让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患者尿液中的黏多糖排出减少,但实际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并不作为治疗的选择。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临床表现较轻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骨髓移植、脐带血移植,小于2岁的无或仅有轻微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适合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不推荐严重的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做此手术。患者经造血干细胞治疗后智力可有改善,肝脾缩小,尿排黏多糖正常,但是对于已形成的骨骼畸形无改善。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使骨骼的破坏减轻。
酶替代疗法是一种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的方法。患者身体里缺失某一种酶时,可选择酶替代疗法治疗。但这种重组人蛋白目前仅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Ⅱ、Ⅵ型,目前还没有研发出可有效代替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所缺失酶的药剂。有研究指出用含有麦芽糖酶的脂质体药剂治疗婴儿型患儿效果较好。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预后一般,无法达到治愈,患者的寿命明显缩短,平均预期寿命一般为10~30岁,如能早期诊断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该病一旦发现,则需长时间进行复查,谨防患者出现感染和心肌梗死。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在目前无法达到治愈。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预后一般,患者的寿命明显缩短,平均预期寿命一般为10~30岁,主要的死亡原因为冠状动脉、主动脉损害及肺部感染。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一经发现则需长期观察,则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尿液检查和X线检查,着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的饮食需选择容易消化的饮食,不宜暴饮暴食,膳食少量多餐,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多进食蛋白食物,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合理,宜清淡为主。
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清、低脂牛奶、蛋白质粉、瘦肉等高蛋白饮食,增强患者的体质。
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鱼等,腌制的食物富含有大量的盐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可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等,避免刺激肠道。
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粽子、糯米粉、糯米饭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腹部胀满,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患者的护理需注意家属应给予关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注意限制体力活动,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测,尽量避免感染发生。
在参与治疗的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注意满足患者充足的休息,限制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避免受凉,及时添衣,避开传染源,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患者需要关注自身的病情情况,定期到儿科、内分泌科进行尿液、X线等复诊项目的检查,若发现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需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适量的锻炼,增加自身抵抗力,避免受凉,减少感染的机会。一旦出现各种感染,应及时积极治疗。
若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要注意观察自身变化,若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情况,需及时就诊。患者不要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主要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所以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来达到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的治疗。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产前诊断和避免接触致畸因素。
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在孕期4~6个月时取羊水细胞或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测定与硫酸类肝素的降解相关的酶。
禁止近亲结婚。
避免接触易引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如放射线、化学药物等,以免提高患病的风险。
产前筛查提示有高风险的染色体异常时,尽早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已检查出黏多糖贮积症Ⅲ型高风险时,尽早终止妊娠。
4448点赞
[1]郑麒.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与康复[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48.
[2]张奉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1:148.
[3]张正,崔巍.医学检验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84.
[4]王金荣.实用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