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运动障碍是指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或者眼眶、眼肌本身疾病引起的症状。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展神经麻痹多见,主要表现为双眼不能同向运动,如不能同时向上、向下、向侧面看等。
根据眼球运动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麻痹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眼眶疾病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眼肌本身的原因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的常见起因包括眼部疾患、神经系统病变、内分泌系统疾病、头颅外伤、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以及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同时麻痹(完全性眼肌瘫痪)和眼外肌瘫痪等。见于海绵窦病变、动脉瘤、脑干肿瘤、颅后窝肿瘤、炎症、外伤、颅内压增高症或减低、多发性硬化等,及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眼外肌瘫痪等。
动眼神经核、外展神经核及其邻近神经如面神经、三叉神经、内侧丛束和锥体束。主要见于各种脑干病变,如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病变等。
脑干的内侧丛束损伤,主要见于各种脑干病变,如炎症、肿瘤、外伤、血管病变等。
主要见于脑干、额叶、上丘等部位的炎症、肿瘤、脑血管病、外伤、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
颅内外伤尤其是眼眶附近骨折,眶尖部的异物、血肿、肿瘤等,重症肌无力,先天性眼肌麻痹,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或垂体功能失常等。
高血压、糖尿病、颅脑疾病、眼外伤、颅脑外伤、甲状腺疾病等,均会增加患病的几率与风险。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大样本眼球运动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对该病的发病率及好发区域尚没有明确数据。
伴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脑部疾病、眼眶疾病、甲状腺疾病的人群。
颅脑及眼部外伤的人群。
酗酒人群:韦尼克脑病或者韦尼克综合征是慢性酒中毒常见的代谢性脑病,是硫胺缺乏导致的急症,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眼球运动障碍等。长期酗酒人群硫胺素吸收减少,可能会出现韦尼克脑病。
肿瘤患者:患有肿瘤的患者,尤其是动脉瘤,可造成眼球不能看向外侧、光照无反应等眼球运动障碍性症状。
年龄大者:年纪大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发,易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位置异常、运动不能和复视(即将一个东西看成两个,常发生于向某个方向看时),双眼不能同向运动(如不能同时向上、向下、向侧面看)是眼球运动障碍最常见的症状,眼睑下垂、瞳孔大小异常是眼球运动障碍常见合并症状。
眼球位置异常、运动不能和复视为最常见症状,具体如下:
眼球向下外斜视,不能向上、内、下方向转动,当眼球向这些方向注视时,可出现复视。
眼球向内斜视、不能转向外侧、向外侧注视时出现复视。
眼球向下、向外运动受限,向这两个方向注视时复视加重(下楼梯时复视明显)。
是双眼不能同时看向左边或右边,向上注视不能较少见,向下注视不能更少见,表现为双眼向某个方向持续注视、不能同时向相反方向。
为常见合并症状之一,动眼神经受累时常有此表现,瞳孔缩小为动眼神经受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岀现单眼或双眼瞳孔变。
为较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为动脉瘤压迫眼球运动神经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若不及时就医,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憋气等情况下可能因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到脑表面。发病最初数月内的病死率可达到50%~60%)。
眼球运动的脑内中枢位于脑干,这个部位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地方,管肢体感觉运动的各种神经纤维都要脑干通过。当脑干受损时,常常合并多个神经核团受损。因此,常会出现对侧肢体瘫痪或者感觉减退,严重者甚至会表现为四肢瘫痪。
若眼球运动障碍由颅内眼眶尖部疾病导致,累计神经时,可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失明。
长期的压力过大,眼肌的损伤可能会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由一侧头痛起病,后发现为眼科运动障碍,一侧眼睛下垂,则为典型的痛性眼肌麻痹,是动眼、滑车或者外展神经的海绵体部位出现损伤,应及早就医。
一侧或双侧眼球出现活动障碍情况。
伴眼球突出、上睑下垂、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等症状。
伴眼部疼痛、干涩、异物感等不适。
伴复视、斜视、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伴一处或多处肌肉无力、疼痛或萎缩。
伴发热、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全身症状。
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对于病情危急,症状严重患者,应立刻送往急诊科就诊。
对于病情稳定者,怀疑眼部疾病,可去眼科就诊。
怀疑神经系统疾病,可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眼球运动障碍症状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除眼球运动障碍,是否还存在发热、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等表现?
以前发生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使用过药物缓解症状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近期有用眼过度、眼部疲劳等情况吗?
曾经或目前是否患有过眼部外伤、眼周骨折、眼部肿瘤等病变?
是否有脑外伤、脑肿瘤等颅脑疾病?有进行治疗吗?
有长期使用某种眼部药物的经历吗?什么药?
家属是否患有先天性眼肌麻痹等眼部疾病?
是否还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是否有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向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六个主要运动方向注视,医生通过观察眼球运动偏斜情况,以了解眼球向各方向转动有无障碍。应注意眼球运动受限的程度,是一侧或双侧,是哪个神经功能异常,并应区分眼球运动异常的性质,区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以及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同时麻痹,还是核性眼肌瘫痪,估计涉及的神经核是动眼神经核,还是外展神经核,是否涉及其邻近如面神经、三叉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是否是核上性眼肌瘫痪,必要时可做疲劳试验。同时注意其伴随症状,如眼球突出、眼睑水肿、眼睑结膜充血、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有无定位体征,全身有无肿瘤、感染、恶性病变等。
检查复视像分离最大的方向,初步判断哪条眼外肌出现了麻痹。
定量分析复视像分离最大的方向及具体数值。
神经系统查体是最基本的检查,医生可初步判断该病,并明确是中枢性病因还是外周性病因。
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取适量脑脊液进行生化、常规或细胞学化验,术后患者需平躺4~6小时。对于颅内炎症如海绵窦血栓、脑膜炎、脑炎、多发性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作出诊断。
包括血常规、凝血、血糖、炎症指标和自身免疫相关指标等,对于糖尿病引起的眼肌麻痹、内分泌功能异常、感染性或免疫性炎症导致的眼球活动异常有帮助诊断的意义。
头颅X线平片有时可发现某些颅内肿瘤如骨质破坏等。
颅脑CT可判断有无颅骨骨折、脑出血、脑梗死或肿瘤等。
颅脑磁共振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从而推测病变性质。但费用高昂。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金属的患者禁做此项检查。
为评估血管病变的金标准,通过此项检查能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狭窄等。
可对脑内炎症、癫痫及功能异常作出诊断。
对重症肌无力及肌肉疾病有诊断意义。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如眼球位置异常、眼睑下垂、不能运动和复视等,再结合病史,如存在波动性震颤、晨轻暮重,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可引起眼球运动神经或神经核受损,或眼外肌麻痹的不同颅内或颅外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鉴别,眼球运动神经或神经核损伤的定位诊断鉴别则依据眼球运动障碍的不同特点及合并症状加以鉴别。
上睑弛缓性下垂,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运动,健眼上睑可有代偿性过度上提,头转向患眼对侧。临床上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多见,症状轻微,并且以内直肌瘫痪多见。
引起上斜肌瘫痪,常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纯的滑车神经麻痹少见。临床表现为除向外上方向注视时不出现复视之外,向其余各方向注视皆有复视,尤其在高处向下注视时(如下楼时)出现复视为常见的主诉。
内斜视,眼球外展受限,有复视。外展神经麻痹在单发性脑神经麻痹中最常见,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常见于颅高压时。临床上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合并麻痹多见,表现为眼球固定向前直视,不能向各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动眼神经核及滑车神经核性麻痹都是双侧性的,但不对称。动眼神经核的病变常选择性的损害部分眼肌,产生所谓分离性眼肌麻痹。外展神经核受损时,常累及邻近组织,如面神经、三叉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产生同侧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麻痹,使两眼的同向运动障碍,并有对侧长束损害的体征即交叉性瘫痪。
是由于脑干的内侧纵束损伤的结果。临床表现为向一侧注视时,一侧眼球内收障碍,对侧眼球外展时出现单眼水平眼震,两眼辐辏功能正常,这是因为支配两眼会聚运动的中枢,即正中核及其传导路径平面位置高未受损害的缘故。
同向偏斜:是两眼联合运动障碍,但单眼活动没有障碍,故无斜视、复视。由于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皮质中枢,即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该区一侧的刺激性病灶引起两眼向对侧偏斜,头部也转向该侧。破坏性病变则向同侧偏斜,两眼不能向偏斜对侧方向移动,临床上称之为凝视麻痹,又称侧视麻痹。桥脑的侧视中枢在展神经核附近支配两眼向同侧的侧视,它主要受对侧侧视中枢的支配和一小部分的同侧神经纤维支配,故破坏性病变引起眼球向对侧同向偏斜,正好与皮质中枢的方向关系相反。如果两侧核上性病变,如脑桥的病变,可产生眼球向两侧的同向运动障碍即两侧凝视麻痹。
眼球垂直运动:眼球垂直运动的皮质中枢亦在额中回后部。上丘为眼球垂直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上半部分使眼球向上运动,下半部分使眼球向下运动。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引起两眼同向垂直运动麻痹称帕里诺综合征。表现为两眼向上运动不能,常合并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刺激性病变,引起动眼危象,表现为两眼发作性转向上方,持续时间数秒钟到1~2小时,有时还伴有颈肌、口肌和舌肌的痉挛。
虽然眼球的水平和垂直性运动的皮质中枢都在同一部位,但当该部有病变时,眼球水平性运动障碍常见,而垂直性运动障碍罕见。而脑干病变时,垂直性运动障碍比水平性运动障碍多见,可能因中脑上丘及附近的病变,比脑桥的病变多见之故。
眼肌麻痹型肌营养不良症等,有眼肌麻痹症状,但瞳孔反射正常,前者有晨轻暮重的表现,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尤其是眼眶附近骨折,可产生各种眼肌损伤、麻痹。
常见于异物、血肿、肿瘤等。
系由神经核发育不良所致。
糖尿病、甲状腺或垂体功能失常时可产生眼肌麻痹。
眼球运动障碍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由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等治疗。若由其他疾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同时还需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可使用抗生素剂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感染的患者,如面部感染、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等。对于骨膜炎、多发性硬化病,以及病毒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可合并应用抗生素、激素、B族维生素治疗,如强的松、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
适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肌梗塞,暂时性脑缺血或中风发生率。
适用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
用于重症肌无力,对抗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稳定血糖水平,进而减少因血糖高导致的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病因已消除或确知病变已不再恢复后进展者(一般在病情稳定6~12个月以上),可行棱镜片矫治手术矫正。手术原则是增强或减弱眼外肌力量,以矫正眼位偏斜。前者常采用眼外肌截除术,后者采用眼外肌后徙术。术后根据情况继续佩戴眼镜和进行双眼单视训练。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手术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术治疗。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
颅内肿瘤切除:手术治疗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颅内肿瘤跟它的位置有关系,长到额肌颞肌这些部位,就可以很好地给它切掉。
理疗:局部可行超声波、音频电疗,以防麻痹、肌萎缩。
也可试行针刺疗法。
放疗、化疗:放疗和手术是属于肿瘤治疗局部治疗的范畴,化疗则是属于全身治疗的范畴。
眼球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发现后应及时寻找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并进行病因治疗,部分轻型患者可以消除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但大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治愈。
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治愈。
大部分眼球运动障碍的病人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如果合并颅脑及全身疾病较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具体不能一概而论。
发病初期,一般一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出现不适症状,随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眼球运动障碍恢复过程中需要精心的饮食调理,既要营养丰富,又要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及油腻、辛辣、刺激饮食。高血压患者需要低盐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血糖波动。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
糖尿病患者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用糖、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含果糖或蔗糖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等。
眼球运动障碍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比如患者应正确使用药物,尽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饮食等。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患者应正确使用。如服用阿司匹林时注意有无腹痛、呕血等情况,服用降脂药时注意眼睛、食欲等方面的情况,口服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注意同时补钙等。
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之后可逐渐适量运动。若为非手术患者,注意平时多做眼部运动,如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合理锻炼身体等。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叮嘱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时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活动异常等全身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根据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进行预防,比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颅脑疾病及颅脑、眼部外伤等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颅脑疾病的患者,定期检查颅脑及眼眶CT或MRI,检查有无脑梗塞、脑出血等颅脑眼眶疾病,做到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颅脑疾病及颅脑、眼部外伤等诱发因素,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3~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健康饮食和作息。
4370点赞
[1]赵堪兴.斜视弱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3.
[2]葛坚.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