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的完全阻塞所致。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相应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对于该疾病的诊治应及时准确,如果可以及时进行手术且无其他并发症,患者预后一般良好。
目前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为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2型为继发于缺血的心肌梗死,由于需氧增加或氧供减少引起,如冠张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等。
3型为突发、未预料到的心脏死亡,包括心脏骤停,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之前,或血中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
4型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创伤、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
斑块的稳定性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内皮功能失调、斑块脂质含量高、局部炎症程度深、不规则斑块位于易受剪切力影响的部位都是引起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糜烂、破损的原因。
以下情况易诱发该疾病的发生。
晨起6~12时,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
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2001~2011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率增加近4倍,其中男性患者从4.6/10万增长至18/10万,女性患者从1.9/10万增长至8/10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好发于以下人群。
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及肥胖的患者。
长期吸烟或者生活不规律的患者。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症状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样疼痛,可向左上臂、颈部、肩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20分钟,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欠佳。常伴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
多发生在发病的24小时内,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发作中血压下降常见,休克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呃逆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发热情况。
发病率高达50%,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
较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
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20%。体检时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超声心动图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保护心肌、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可减少死亡率。如出现疾病典型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必要时拨打120进行就医。同时临床上还需要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等进行鉴别。
对于出现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含化硝酸甘油疗效欠佳者,应及时拨打120,以最短的时间送到医院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该疾病患者应到心血管内科或急诊科进行诊治。
患者发病时是否出现胸痛、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情况?
上述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发病前有无诱发因素?
以前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史?
患者长期口服药物有哪些?
对疑似该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患者在进行早期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能确诊,需要间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测定。
对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内容进行检查,用以作为心肌损伤的判定指标。
了解患者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血沉和C反应蛋白情况。
在不影响实施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上,医生会行床旁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行胸主动脉增强CT扫描或磁共振。
在恢复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在于研究心肌灌注和发现左室室壁运动异常。
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严重而持续的胸痛。
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即呈阶段性分布的持续Q波及QS波,持续>1d的ST段抬高及T波演变。
具有血清酶异常及其典型的演变(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和演变曲线。
以上三点,具备其中两点即可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相同,但疼痛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持续5~10分钟可缓解,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症状可迅速缓解,心电图检查可见心肌缺血的表现,心梗三项均在正常范围。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硝酸甘油并无效果,通常可以听到心包摩擦音,通过心电图可以进行鉴别,本病具有特征性和动态性变化,与心绞痛有所不同。
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但相比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磁共振检查可见主动脉双重官腔图像。
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心电图出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导致,无异常Q波出现。通过心电图可以进行鉴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观察到明显特征性和动态性变化。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确诊后如果条件允许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不能行冠状动脉造影剂支架植入术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并配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血供等治疗。
适用于发病早期且患者无法行灌注动脉造影检查者。如阿替普酶、链霉素、尿激酶等。
如阿司匹林,需终身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服用1年。
如美托洛尔,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口服,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可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盐酸贝那普利、缬沙坦等。
发病12小时内、或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或合并致病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但有临床和(或)心电图进行性缺血证据也应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如合并低氧血症,可吸氧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更是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手术后患者仍需持续进行药物治疗。
本病无法彻底治愈,若能及时手术且无并发症者,患者恢复良好,但仍需长期服药治疗。
急性期治疗不当死亡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是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死亡率尤高。
患者出院后2周至1个月要复诊,如恢复良好,可以延长复诊时间,病情稳定者可半年复诊一次,如病情有变化者,应及时复诊。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低盐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可以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限制腌制食物等高盐。
按医嘱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心肌血供等药物。
避免情绪波动、过饱饮食、大便干燥等情况。
注意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对于反复发生心绞痛患者,尤其是疼痛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应及时行心电图、心梗三项等检查,排除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规律,戒烟酒,避免过于劳累及情绪波动。
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
家属及患者应积极学习冠心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高发人群以及心血管系统存在问题的人群,鼓励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4400点赞
[1]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6-156.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97.
[3]张海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现代诊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9):29-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