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大多因受到原发精神障碍患者感应所致,较为少见。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家庭中长期密切相处的亲属或者在同一环境中长期接触的朋友之间,例如夫妻、母女、师生等关系,其中以女性更为多见。一般情况下,以两例患者同时出现多见,因此以前也被称为“二联性精神病”。可通过隔离、药物等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关于此病目前大家公认的一点是原发疾病者与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人际关系密切。除此之外,文化与环境因素、患者生病前的性格特点以及遗传因素也都是患病的可能原因之一。该疾病好发于文化程度较低、心理脆弱以及个性内向的人群,可由社会因素诱发。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两例患者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生活在共同的环境背景下,并且有着共同的需求和愿望。原发疾病者多年龄较高,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被感应者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威严。
被感应者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且生活在较为偏僻的地区,与外界交通阻隔,沟通不易。因为现代文化普及的不到位,还有人保持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
被感应者大多性格内向,心理脆弱敏感,容易被他人感化,也可能有人格异常倾向。
从整体来讲,遗传的成分不太明显。部分病例中提示,有大约1/3的被感应者的家庭成员中有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病史。
可能由于某些意外如家人发生车祸等情况导致心理状况不稳定,容易受到他人思维的诱导而患病。
该病如今较为罕见。据书中资料显示,此病的患者大多为女性,且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生活的环境大多是偏僻地区,与外界沟通不便。另外,约有1/3的被感应者家中成员有精神分裂或者抑郁症病史。
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现代化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对自己不够自信,内心敏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诱导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个性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容易诱发心理、精神问题。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系统妄想,且原发疾病者和被感应者所表现的为相同的妄想内容或者部分相同,原发者的想法非常容易的影响到被感应者。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幻听、兴奋等症状,但极为罕见。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患者的妄想内容并不离奇,易被他人理解,言语也基本符合逻辑。其中被害妄想最为多见,如怀疑自己被人跟踪、监视。也可见少数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当原发者的症状消失后,被感应者的症状会随之消失,当原发者与被感应者隔离后,被感应者的症状也会消失。
少数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片段幻听的症状。
偶有患者出现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多为个例。
对于有家族精神类疾病史或者关系密切的朋友中有精神障碍的好发人群,其家属应该注意观察他们的精神状况,如出现相应症状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做体格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疾病需要与癔症集体发作进行鉴别。
当患者经常说一些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的事情而其自身又深信不疑,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通常可以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这个症状已经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妄想、幻听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里面有没有人有过精神类疾病史?
症状是从什么时候与开始的?
主要包含问诊、视诊以及精神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主要用来排除是否存在与心脏有关系的精神疾病。
通过查看患者脑电图波形,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病变引起的精神疾病。
主要包含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主要用来排除感染以及多脏器器官病变引起的相关疾病。
妄想为主要症状。
两人或多人拥有共同的妄想或妄想系统,并且他们在信念上彼此支持。
他们具有不寻常的密切关系。
在时间或内容方面有证据表明这两人或一群组人中的被动者是通过与主动者的接触而感应妄想的。
自知力丧失、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有迁延趋势,但被感应者与原发病者隔离后,被感应者可缓解。
排除偶然同时或先后发病,但彼此没有明显影响的病例。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较容易与癔症集体发作混淆,癔症集体发作又称流行性癔症,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为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感应,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而感应性妄想性障碍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家庭中长期密切相处的亲属或者在同一环境中长期接触的朋友之间,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治疗原则是隔离治疗,将原发者和被感应者分开生活,症状也可逐渐减轻或消失,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原发疾病者积极接受治疗,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也可逐渐痊愈,如有必要也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本病情患者一般治疗周期在6~12个月。
将被感应者与原发疾病者隔离开来,防止其互相影响,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环境方面也要适当安排,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环境隔离状态。
若症状在1~2周内不见好转,针对妄想内容可以选取适宜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宜过大。
又称阿米那嗪,对妄想、精神失常等症状有效,长期应用时应当注意检查肝功能。孕妇、哺乳妇女禁用。
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状和病情缓解者的维持治疗,也有镇吐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慎用。帕金森综合征、基底神经节病变以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加深被感应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自信心,以减少他们对感应者的心理依赖。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预后良好,不影响自然寿命,不会留下人格改变、精神衰退等后遗症,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需要出院两周后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复诊。
本疾病经规范、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可治愈。
本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建议患者出院两周后到医院进行复诊,复诊项目主要为体格检查,包括视诊、问诊以及精神检查。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患者的饮食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注意补充对大脑有益的食物,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厚味。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患者的护理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为主,平时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与病人建立好良好的关系,当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安抚患者。家属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妄想症状是否好转,不言语刺激患者,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病人应了解各类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平时遵医嘱定时、定量正确服用。
家属平时多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当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安抚患者。
该疾病的监测项目主要是患者的妄想症状是否好转。
该病情属于精神疾病,因此家属不要言语刺激患者,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主要是针对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进行预防,如与人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多进行户外活动等,目前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
尝试转换生活环境,多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容易被他人影响,应坚持自己的想法。
如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照顾患者的人应多与人交流,参加户外活动。
5129点赞
[1]余雨枫.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1-55+104-107.
[2]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307-308.
[3]孔娣,胡峻梅,李奕.感应性精神病一例报告[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3):226-2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