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为罕见的疾病,致病原因通常为自主神经系统失常,脂肪代谢组织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症状有四肢脂肪萎缩、面颊凹陷、皮纹增多、皮下脂肪萎缩、发汗、多尿等。主要危害是容易导致生殖器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障碍、心动过速、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相关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是激素治疗为主,结合局部脂肪注射,主要预后尚可。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由于自发萎缩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部脂肪代谢异常和全身脂肪代谢异常。
本病病因尚不明,且无家族因素。大多数认为自主神经节后交感神经障碍,或可能与自主神经中枢下丘脑的病变有关,因下丘脑对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索及其他内分泌腺均有调节作用,并与节后交感神经纤维及皮下脂肪细胞在解剖联系上极为密切。起病前可有急性发热病史、内分泌缺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功能不足、间脑炎。而损伤、精神因素、月经初期及妊娠可为诱因。
由与本病的主要症状均是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引起的,而其根本原因就是自主神经受损后导致的传导功能异常,进而发病。因此,自主神经受损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部分肾脏疾病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可引起本病,原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的异常而导致的发病。
低补体血症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也可由于过敏等因素引起补体较低,是引起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的重要病因。
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部分脑外伤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进而引起相关组织的表达和沟通出现异常,在本病中则表现为脂肪代谢异常而发病,脑外伤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胰岛素分泌不足、胆汁分泌不足、甲状腺素分泌过多,都有可能导致该病。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较为罕见,患病率和发病率都比较低,无明显好发季节,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好发人群以女性为主,多在5~10岁时发病。
本病患者的起病年龄大多在5~10岁,而易发人群也包括肥胖人群以及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通常由于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进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进行性脂肪代谢异常的症状相对典型,表现为四肢脂肪萎缩、面颊凹陷、皮纹增多、皮下脂肪萎缩、发汗、多尿等等。同时也容易导致心动过速、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相关并发症,需及时的治疗和控制。
本病多在儿童期始发,起病及进展均缓慢,女性较男性多见。病前无明显诱因,首发于面部脂肪消失,渐累及颈部及上肢,而后累及臀部及腿部,分布对称。亦有局限于偏侧面部或躯干,也可局限于上肢或下肢。
—般在开始1~2年病情进展,经过5~10年自行停止进展,保持不变。由于面颊部失去脂肪而凹人呈消瘦面容,眼眶周围脂肪消失而眼球深陷,皮肤松弛,失去正常弹性,笑时易显皱纹,显出早老貌。未受累的部位仍保持正常脂肪分布,相比之下显得肥大。有的臀部、髋部可呈现明显皮下脂肪组织增生、肥大。受累部位除皮下脂肪萎缩外,皮肤、毛发、汗腺、肌肉、骨骼等均正常,其肌力无障碍。患者可合并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皮肤温度异常、发汗异常、糖耐量降低、心动过速等。还有合并内分泌功能障碍,如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月经失调、甲状腺功能异常,部分病人血脂低于正常,还有报告并发于硬皮病。
是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的症状,大量的脂肪萎缩导致产生的热量和水分无处释放,则通过皮肤表面和尿液排出体外,表现为尿量的明显增加和不由自主的出汗症状,需要及时控制,避免出现脱水。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表现为心率大于120次/分,自觉症状明显,需要及时控制,以免危及生命。
本病后期重要的并发症,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出现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进行糖尿病的针对性治疗。
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慢性胃炎、胃痛等,根本原因也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
本病的总体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关的四肢脂肪萎缩、面颊凹陷、皮纹增多等症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应该即使就医,排除诊断。主要就诊科室是消化内科,及时行相关的体格检查、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肌电图、腹部彩超等,以明确诊断。
出现局部肌肉萎缩等症状,即使出现症状较轻,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如果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萎缩、面颊凹陷等症状时,特别是本病的高发人群,需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避免病情继续恶化,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当出现呼吸急促、腹部剧烈疼痛的时候应立即就医。
患者因为消化症状,可优先考虑就诊于消化内科,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出现心动过速,甚至有相关缺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以抢救生命体征、缓解缺氧症状为主,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的治疗应在之后再展开。
最近食欲有无受到影响?
从发现肌肉萎缩等症状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
是否有相关疾病史?
平常口服哪些药物?
有没有进行治疗?
是本病重要的直接性检查之一,可明显观察脂肪和肌肉萎缩的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进程,有大致的诊断方向。
是本病重要的排除性检查,可排除是由于相关的感染导致的萎缩,特别是一些寄生虫、微生物等,需及时行本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利于医生通过肌电图了解肌肉、脂肪组织的情况,判断疾病进程。
是观察腹部以及相关部位的脂肪情况,从而有初步的判断。
常侵犯儿童,女性多见。
首先表现脸部脂肪组织消失或消瘦,渐发展至颈、肩、胸或腹部,呈对称性,颊部及融部凹,皮肤松弛,失去正常弹性。
特殊肥胖体态,即脸部或半侧脸部、半侧躯体脂肪组织进行性消失,其他部位仍有丰富脂肪沉着,使体态呈特殊状。
起病及进展缓慢,初1~2年进展较快,经2~6年后自行停止,保持原状不变,肌肉、骨质、毛发、汗腺均正常,无肌力及体力影响。
症状表现上与本病相类似的疾病,但还可以有面部肌肉消瘦,并伴肌肉萎缩,肌电图可提示主要为肌肉受损,脂肪受损程度较小,皮下脂肪仍然保留,是区别于本病的主要方面。
各种原因导致消瘦,主要表现为一段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但一般可以明确查出病因,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者慢性的胃肠道疾病,与本病的发病原因明显不同,行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
本病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控制症状后也需要两年以上的康复期,一般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以胰岛素、黄体酮、白蛋白、虎骨酒为主,其他治疗以加强营养和按摩为主。
本病患者可注射全胰岛素,直接注入萎缩区,可明显改善萎缩症状,也是治疗本病常采用的药物。
类固醇激素是改善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重要辅助治疗药物,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脂肪组织的生长。
主要运用低蛋白血症的患者,防治白蛋白过底引起的不良后果。
本病常用于按摩时的辅助药物,有助于局部脂肪组织的恢复。
主要是注射局部脂肪,以促进脂肪的再生为主。
主要以加强营养和按摩为主,可结合相关中医的针灸按摩治疗,可明显改善局部的神经功能,促进脂肪和正常功能的恢复。
本病的总体预后尚可,经科学和及时的治疗基本可以治愈,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寿命,但容易导致慢性营养不良的相关后遗症。同时需及时复诊,行肌电图、腹部彩超等相关检查,明确疾病康复情况。
通常本病经科学的治疗和康复可以治愈。
患者治疗及时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容易导致慢性营养不良等相关后遗症。
患者服用药物的每1~2月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行肌电图、腹部彩超等相关检查,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总体来说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的饮食控制较为重要,要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提高营养水平是本病饮食调理的重要因素。
宜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青菜、胡萝卜、木耳等;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肉、鸡蛋等,可明显改善本病当中的营养缺乏情况。
忌食用一些垃圾食品,如辣条、泡面等营养较低的食物,容易导致营养摄取不足,进而加重病情。
严禁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火锅等,容易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供应不足。
本病的护理以观察病情、控制饮食、做好按摩为主。要明确口服用药的剂量和频次,加强饮食管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进行规律的按摩,促进局部功能的恢复。
患者认真明确所有药物的剂量及用法,按时、按量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本病的重要举措,饮食习惯要健康,蛋白质摄入要充足。
患者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出现药物副作用严重,必须立刻就医。
密切注意脂肪消失、面部塌陷症状有无缓解,如有恶化情况,如有及时联系医生。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培养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从容面对,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关药物的使用必须足疗程、足量,否则容易导致疾病治疗不完全,疾病迁延难愈,最终无法控制。
要注意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休克等相关严重副作用表现时,要及时联系医生,避免危及生命。
本病预防应针对高发人群需尽快进行彩超、皮肤及皮下组织培养等相关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也可以加强锻炼、提高营养。出现体重突然减轻、脂肪下降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早期筛查,避免疾病发展严重而延长治疗周期。
发现相关疾病表现如体重突然减轻、脂肪明显下降等症状,特别是本就为高发人群,及时行相关检查。如在5~10岁左右的这个区间的儿童,需尽快进行皮肤组织活检、肌电图、腹部彩超等相关检查,进行疾病早期筛查,且最好每年一次。
注意个人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待在室内,经常锻炼,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出现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
加强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补充,是满足身体的营养供应,避免营养不良的常用饮食调理方式。
及时补水,改掉不爱喝水的习惯,每天定时、定量饮水,可有效减少相关肾脏疾病,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的发病概率,从而避免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的发病。
预防脑外伤,注意行车和走路的安全,可有效防止由于脑部损伤带来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从而降低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的发病率。
4743点赞
[1]贺燕,余民.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02:17-20.
[2]王明礼主编.实用神经科诊断治疗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01,343.
[3]汤洪川等主编.实用神经病诊断治疗学[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8,658.
[4]顾伟程主编.现代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06,527.
[5]何家荣,马云祥主编.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2,2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