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和病理均无器质性病变,而患者具有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存在心血管系统症状,是躯体形式障碍在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本病一般不会发生生命危险,但由于发病率和误诊率较高,治疗也有一定难度,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工作和学习常常造成较大影响。一般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好,生活质量可得到较大的改善。
心血管神经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主要由心理因素造成,与体质、神经、行为、外周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自己身体变动十分关注。
患者的神经类型常为弱型,较抑郁或焦虑忧愁,在精神受到刺激或工作较紧张时,往往不能使自已适应环境时而发病或使症状加重。例如,较易发生医源性影响所致的医源性心脏病。
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较易出现自主神经不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出现心悸、潮热等症状。
具有一定家族倾向,可能与同一家族的神经类型和受相同外周环境影响有关。
本病主要由心理因素诱发,精神压力较大时,患者难以适应,可能导致本病。
心血管神经症大多发生于中青年,20~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多见更年期妇女。
心血管神经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尤以更年期女性更多见,多与生活、工作劳累、压力大相关。
心血管神经症的心血管系统症状较多,而且多变,时轻时重,症状缺乏特异性,症状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难以用客观检查解释所有症状。
自觉心脏搏动增强,有心慌感。部分患者存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早搏。
常表现为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的胸闷。
常为心尖区、左乳头下区或部位不固定的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数秒钟,反复发作。也可表现为持续长时间的隐痛。多在静息时发生,工作紧张或情绪激动后易发作。
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下降。
主观感觉吸人空气不够用,表现为叹气样呼吸。部分患者可由于过度换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如眩晕、四肢麻木、搐搦。
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口苦。
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周围不适感。
四肢发凉、麻木或刺痛感。
乏力、低热、出汗。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还可出现乏力、疲倦、食欲不振、多疑,甚至厌倦生活等症状。
心血管神经症一般不会增加患者得其他疾病的机会,但是该病如和其他疾病共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尤其是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心脏神经症患者,其可能会影响到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控制疾病病情的时间。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但是因为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使患者往往反复就诊、反复检查,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一定要给予彻底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以便排除冠状动脉实质性疾病,从而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一旦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心前区疼痛等任一症状,就应该积极就医,尤其是中年人。
体检时心电图发现ST-T心肌缺血性的改变,即使无任何症状也应就诊。
如近期出现失眠、疲惫、多梦、多汗、情绪易激动等,应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少数患者也有因失眠、多汗、情绪易激动、焦虑、抑郁等为主,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此次就诊身体有哪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有无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如有这些症状,出现时有无明显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发病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是否固定?深呼吸或打开窗户后胸闷、气短有否减轻?发病时如果应用硝酸甘油,其有无疗效?如有疗效在应用药物后多长时间有效?
除了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外,有无失眠、焦虑、易出汗或双手在激动时常有震颤等发生?
既往在医院做过哪些检查?其检查结果如何?都到过哪个诊室就诊?应用了哪些药物?
既往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抑郁状态等?
多数患者查体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以有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血压轻度升高,早搏,心音亢进有力,心尖部可有二级收缩期杂音,体温轻度升高。但症状无法用体征解释。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常常有早搏或ST-T段改变,但缺乏特异心电图表现,心电图的动态检查有助和冠心病、心肌缺血相鉴别。必要时应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能方便、快捷、准确了解心腔的大小、心瓣膜情况和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有助于心脏疾病与心脏神经症之间的鉴别。
血液生化、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尤其是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其有助于对心率快、失眠、情绪易激动、出汗等患者做出诊断,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心血管神经症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心得安试验,尤其对于反复就诊,患者自身始终怀疑是心脏病而又没有明确诊断者,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解除患者对冠心病诊断的疑惑。
同时存在上述症状中的多种症状(至少包括2个系统6种症状),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症状反复出现、经常变化。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证据,不能对症状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或继发的社会功能损害做出合理解释。
上述症状给患者造成痛苦,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疑虑。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症状,但不占主导地位。患者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诊断心血管神经症前必须尽可能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相反,也勿将本症诊断为器质性心脏病。还要注意器质性心脏病可以同时伴有心血管神经症,此时应根据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程度及神经症症状的严重程度综合判断。
疼痛部位常在胸骨上中段的后方,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疼痛,可有心悸、胸闷,疼痛可向左肩、背、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常有明确的诱因,如体力劳动等,休息后疼痛可消失,发病持续时间短,多小于15分钟,发病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胸闷可迅速消失,发病时心电图有助诊断,而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该病。
患者常有喜冷怕热、消瘦、心悸,查体可发现双手细震颤、甲状腺肿大、双眼突出,采血查甲状腺功能有助于诊断。心悸伴有心动过速、早搏、手震颤、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的患者应注意与甲亢鉴别,测定血清T3、T4可以诊断。
发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等感冒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率加快,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肌酶学指标可增高,心脏扩大,血清抗体滴定度的测定有助诊断,该病的确诊有赖于心肌的活检。
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较为困难,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方式。
对于心动过速或血压偏高的患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例如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给予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少量抗抑郁药物可减轻患者各种躯体症状,而很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本病无手术治疗。
鼓励患者进行运动锻炼,也可采用频谱治疗、按摩治疗和体外反搏治疗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使其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解除顾虑,相信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这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加治疗信心有效。
本病多因情志或者禀赋不足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滞血瘀、心脉闭阻,因此,按照“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原则,本病的治疗应以行气解郁、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兼益气、养血、疏肝、滋阴、化痰等法。同时,应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加强心理辅导。
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关怀和有耐心,以获得其信任和合作,并与家属或工作单位一起设法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各种容易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与患者接触中应避免争论、冲突或疏远患者,以免患者对医生不信任。
心血管神经症的预后良好,可以治愈,该病对患者的寿命无影响,也不会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病的几率。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
心血管神经症经过系统治疗,通常可以治愈。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寿命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一样久。
在明确诊断心血管神经症后,通过自身的调整及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病情反而加重,应该立即复诊,要除外其他疾病的出现。
在对症治疗时,如失眠的患者,在应用安定、佐匹克隆或酒石酸唑吡坦等改善睡眠后,其也应复诊,复诊的目的是如何进行调整改善睡眠药物的剂量或种类等,因为此类药在治疗期间往往不能突然停药等。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本身饮食没有特殊要求,以进食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的食物为宜,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樱桃等,减少钠盐的摄入,如咸菜、泡菜等,如有和心血管神经症共存的疾病,则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整。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居家不出门。
多参加室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登山等,避免熬夜,避免或减少去嘈杂的环境。
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建立和医生的良好信任关系,根据自身的情况定期和医生沟通。
离开诱发症状的不良环境、心理因素,改变工作、生活环境。
遵医嘱进行用药,避免自行更改药量。
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如有条件可定期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指导患者生活。如焦虑、抑郁状态、失眠等影响到正常生活,应该立即就诊,给予合适药物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过度焦虑、抑郁的情绪,导致烦躁不安、严重失眠、生活消极等情况,尤其是家属发现患者如此,则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及时就诊,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这种焦虑、抑郁状态。
如果发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明显加重,且和以前有所差异,例如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发病时常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生,胸痛的部位固定,休息后消失,或应用硝酸甘油后立即缓解,要注意患者是否在心血管神经症的同时,又出现了真正的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的情况,此时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此种情况往往在心血管神经症多年以后可能发生。
由于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常常在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时导致发病,因此预防本病在平时要心情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避免长时间高度集中的工作,劳逸结合。
常见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很难对该病进行明确的诊断,故其筛查主要是通过临床问诊的方式获得,通过对类似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多样性及症状缺乏特异性的特点,同时排除器质性心脏的诊断,就可考虑心血管神经症。尽管心脏血管CT造影因为价格昂贵,不能常规作为早期进行该疾病的筛查手段,但该检查却有助于排除冠心病的诊断,早期发现该病,早期诊断、干预,可以减少患者反复就诊的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减少经济的耗费。
患者应减少或避免精神上的不良刺激,避免工作过于紧张、压力过大,劳逸结合。
多参加户外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唱歌等。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减少或避免攀比的心态,懂得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保持愉悦乐观的精神状态。
4448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