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的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所造成的一种疾病,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和小儿。本病多发于外伤后,通常表现为昏迷、偏瘫、失语、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疾病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需要结合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该病情预后不是很好,死亡率比较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以下三大类:
伤后三天以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
伤后三天至三周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
伤后三周以上逐渐出现的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通常发生于外伤后,多数见于车祸伤后所致的硬膜下血肿,部分可见于击打伤、摔伤后,少数患者见于颅内血管瘤破裂所致。本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可由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既往高血压病史滥用毒品以及脑萎缩、医源性损伤等因素诱发。
通常是由于脑挫伤、脑表面静脉破裂出血,亦有脑内血肿增大穿破脑组织、软脑膜和蛛网膜,血液流入硬脑膜下腔的。最主要原因是外伤,特别是枕部受力,在额顶叶出现硬膜下血肿,在着力点及其附近亦可出现,然后弥漫整个大脑半球。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的使用,增加了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滥用毒品、可卡因等,脑萎缩、医源性损伤以及大脑中动脉皮层分支破裂也可能诱发本疾病。
硬膜下血肿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小儿,目前暂时没有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年纪较大,腿脚不方便,外出时易遭遇危险、车祸等,同时脑萎缩是出现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
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危险感知力较差,易出现外伤等。
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关,通常表现为昏迷、偏瘫、失语、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部分患者会有瞳孔大小不等,该疾病可能会并发有脑梗死。
伴有脑挫裂伤的急性复合型血肿病人多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亚急性或单纯型血肿则多有中间清醒期。
血肿及脑挫裂伤继发的脑水肿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及生命体征改变。
复合型血肿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引起脑疝而出现瞳孔改变,单纯型或亚急性血肿瞳孔变化出现较晚。
伤后立即出现偏瘫等征象,因脑挫裂伤所致。逐渐出现的体征,则是血肿压迫功能区或脑疝的表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可为数月甚至数年。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缺乏定位症状。
以病灶症状为主,如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等。
以智力和精神症状为主,表现为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或失常。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瞳孔大小不等的表现。
部分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占位效应等,出现局部灌注不足,出现脑梗死。
外伤后的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严重时出现昏迷、瞳孔大小不等等情况,应及时至神经外科就诊,并做头部CT、MRI等检查明确病情,并及时治疗。
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昏迷、颈强直、嗜睡、肢体瘫痪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应去急诊科进行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有多久了?
是否有过外伤?
这段时间有服用过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吗?
做过什么检查?
CT出现高密度的新月形血肿影,可以通过该检查对与病变的位置以及波及的范围进行确定,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资料。
头颅MRI的清晰度以及准确度都高于CT检查,可以检测出小的硬膜下血肿,并对硬膜下血肿的病因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有外伤史。
出现硬膜下血肿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嗜睡等。
头颅CT出现高密度的新月形血肿影,头颅MRI会出现血肿影。
硬膜下血肿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肢体瘫痪、爆裂样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脊液压力过高,但是没有外伤史,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轻症的患者可暂时观察,口服他汀类药物,及时检测颅内压,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通常手术可以选择钻孔引流术、血肿清除术以及去骨瓣减压术等。该病患者一般需要进行1~2个月的临床治疗。
血肿较小、临床症状比较稳定的暂时保守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间隔6~8小时随访头颅CT。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的病人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自然流出,及时吸痰,必要时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急性颅脑损伤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失血,应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输血或血浆代用品以维持血液循环。如有开放性损伤,可采取加压包扎,临时关闭正在出血的血管。
注意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以预防脑疝的发生。
昏迷病人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翻身叩背,预防肺炎及褥疮的发生。
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安全防护,如约束病人,安置床挡。
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逆转抗凝治疗,可以服用维生素K、未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制及着力点,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有活动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
骨窗或骨烯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患者,经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呈凝块状,难以冲洗排出者,与钻孔冲洗引流过程中有鲜血不断流出者,或于清除血肿后,脑组织迅速膨起,颅内压力又复升高者,均应立即进行骨窗或骨烯开颅。
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尤其是急诊病例,死亡率高达50%~80%,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后,由血肿所致颅内占位压迫消除,病人临床症状可迅速好转。临床中大多数病人出院前可完全恢复正常。若病人出院时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可能存在不可逆性脑组织损伤,故预后不良可能性大。
部分轻型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可以治愈,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不佳,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也在50%左右。
轻型硬膜下血肿的患者积极治疗不影响远期寿命,但病情严重患者死亡率较高,可达到50%左右。
该疾病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头痛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硬膜下血肿的患者积极治疗后每间隔12个月复诊,必要时做头颅CT,明确患者恢复情况。
对于患有本病的患者,建议合理饮食即可。
因该病情比较严重,因此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也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疾病手术治疗前要明确是否服用过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凝药物,避免术中出血量过大。
长期卧床的患者注意避免压疮,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多喝水。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抽烟、喝酒,积极控制血压。
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适,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手术治疗前应当明确是否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史,以免手术中出血量过大,影响预后。
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主要是有外伤史,所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外伤和跌倒,尽量减少头部受伤。
硬膜下血肿的筛查需要患者家属及患者注意自身的身体变化,发病前的外伤史很重要,往往是诊断的关键,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发挥预防的作用。
外出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注意观察车辆。
特殊工作人群注意安全,避免坠楼,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珍惜生命,不打架斗殴。
在进行骑车、滑雪、骑马等运动时,注意佩戴头盔,避免头部受伤。
注意保护好儿童,汽车配备儿童安全座椅,加强桌角和楼梯的防护,防止受伤。比较重的家具要固定到墙上,防止家具倾倒。
4270点赞
[1]王伟,杨明山.神经科急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董为伟.神经症状鉴别诊断[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18-220.
[4]伍强军,李晓波,舒俊斌,吕晓俊,周永刚,童健峰,叶汝勇.改良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肺部感染及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23(03):119-123.
[5]王莉莉主编.实用小儿外科护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320.
[6]张朝东,刘盈主编.神经精神系统与疾病[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4:3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