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咽炎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常与邻近器官或全身的疾病并存。患者多表现出鼻咽部干燥不适、咳嗽、恶心等症状。
刺激慢性鼻咽炎发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某些炎症的刺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职业等因素。好发于长期吸烟者、上呼吸道有炎症的患者,因鼻部受刺激易引起患慢性鼻咽炎。
因为炎症分泌物经后鼻孔会流到咽后壁去刺激黏膜,还会使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引起黏膜过度的干燥,所以会导致慢性鼻咽炎的产生。
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会反复刺激鼻咽部黏膜,进而导致慢性鼻咽炎。
长期处于有大量粉尘的工作环境中,也可能导致慢性鼻咽炎的产生。
慢性鼻咽炎与很多原因不明的疾病和症状有密切关系,如头痛、眩晕、咽异物感、变应性鼻炎、风湿性心脏病及关节炎、长期低热、牙槽溢脓、口臭及嗅觉消失等。
本病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无特殊发病地区和发病年龄,发病率高,慢性鼻咽炎发病率约为12%。
长期吸烟、喝酒者,有害因素的刺激会引起该疾病。
上呼吸道有炎症的患者,如慢性鼻窦炎、鼻咽部的炎症也会引起慢性鼻咽炎的发生。
慢性鼻咽炎会引起鼻咽部的干燥不适,患者会频繁咳嗽并伴有恶心,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声嘶、咽部疼痛的局部反应。可能会发生鼻窦炎、咽囊炎等并发症。
鼻咽部会有黏稠分泌物不易咳出,患者可明显感觉到鼻咽部干燥不适,经常想将其咳出,故可频繁咳痰或吸痰,属于慢性鼻咽炎的主要症状。
鼻后部有块状分泌物难以咳出,所以患者时常伴有恶心症状,还可伴有头痛以及声嘶等症状。
患者还会出现声音嘶哑、咽痛症状。
鼻窦炎是由于鼻窦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会导致患者鼻堵、脓涕、头痛等。
腺样体残留发病部位常见于鼻咽部,易引起机体感冒,抵抗力低下。
咽囊炎常因咽囊感染引起,患者自觉呼吸时有臭味,用力吸咳时可咳出脓性物。
慢性鼻咽炎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患者出现鼻咽部干燥不适、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到耳鼻喉科就医,需要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白细胞增多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鼻咽部干燥不适、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
大部分患者感到咽部不适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有鼻咽干燥不适等症状吗?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
不适的感觉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过敏史是否有药物?
可通过血常规检查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是否增多,但此项检查并无确诊意义。
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鼻咽部干燥,鼻后部有黏稠分泌物,可有块状物分泌咳出,即可诊断。
鼻咽肿瘤需与慢性鼻咽炎相鉴别,鼻咽肿瘤黄种人发病率高,年龄在40~60岁之间。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鼻咽肿瘤常见症状有鼻出血、鼻堵及咽鼓管阻塞,或有头痛症状。
慢性鼻咽炎需要及时找出致病原因,积极对症治疗,可以采用局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薄荷油滴鼻剂、新油滴鼻剂、庆大霉素的应用。
应用油性滴鼻剂,如薄荷油滴鼻剂、新油滴鼻剂等来保持局部黏膜的湿润,有助于减轻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鼻黏膜的伤害。
庆大霉素雾化后使鼻腔吸入可以产生局部消炎的作用,主要用于细菌引起的慢性鼻咽炎。
本病不需要手术治疗。
慢性鼻咽炎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经临床有效规范的治疗后能治愈,但容易反复发作,需要患者控制好诱发鼻咽炎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遵医嘱定期复诊。
慢性鼻咽炎经临床治疗一般能治愈,但容易反复发作。
慢性鼻咽炎患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控制好慢性鼻咽炎的诱发因素,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慢性鼻咽炎需每周复诊,之后逐渐拉长复诊周期,出现不适症状随时就诊。复诊时间分别选择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
慢性鼻咽炎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安排,不宜进食刺激性食品,宜多进食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
不宜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如辣椒、肥肉,不能喝酒。
宜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如梨子、番茄、苹果。
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等,多饮水。
慢性鼻咽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才能减轻症状,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患者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注意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私自更改剂量,出现头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及告知医生。
保护好口腔卫生,出门戴口罩,防止有细菌进入,并发感染引起其他疾病。
慢性鼻咽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所以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无明显诱因发现鼻咽部有干燥不适、恶心等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白细胞计数是否增多。
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多锻炼,身体改正不良习惯,戒掉抽烟、喝酒。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空气刺激鼻腔。
4988点赞
[1]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SnowJB,WackymPA.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J].第17版.李大庆,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