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类巨细胞病毒引起,过程发生在宫内,因此又称作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孕期原发感染时,胎儿多数被感染,引起流产、死胎。少部分存活后症状比较明显,出生后患儿主要有黄疸、肝脾肿大、呼吸窘迫、皮肤瘀斑、贫血、脑积水等症状。确诊后经治疗,病情严重者可留有后遗症,预后不佳。
母亲为原发感染者,情况比较严重,部分胎儿被感染后出现流产、死胎,分娩后的新生儿病情较重。
母亲为继发感染者,新生儿出生时多无症状,只有部分患儿存在听力受损,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孕期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在身体内的巨细胞病毒发生复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巨细胞病毒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入侵身体将长期和终身存在。感染的发生与环境、居住条件、年龄、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因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巨细胞病毒,由于抵抗力比较弱,胎儿被感染引起此病。因为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胎儿还比较小,抵抗病毒能力差,怀孕早期感染的风险比怀孕晚期要大。
怀孕后有多方面原因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巨细胞病毒早已潜伏在体内,机体免疫力下降创造了致病条件。
平时不注意手部卫生、外阴部卫生,怀孕期间或怀孕前接触巨细胞病毒,导致感染。
怀孕早期由于妊娠剧吐,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不能正常饮食,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几率。
我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孕妇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5%左右。母亲为原发感染时,30%~50%的胎儿被感染。母亲为再发感染时,仅0.5%~3%的胎儿被感染。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染源是已被感染的孕妇,传染途径是通过胎盘直接传播。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好发于已被感染孕妇生育的新生儿。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主要症状是黄疸、肝脾肿大、呼吸窘迫等。母亲原发感染者胎儿症状明显,可在孕早期发生流产、死胎。母亲为再次感染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少部分患儿出现听力受损、脑积水、小头畸形等问题。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患儿出生后短时间内会出现黄疸,情况比较严重,可出现全身和眼白都被黄染。
查体时发现肝脾肿大明显。
患儿出生后多伴有呼吸急促、口周青紫。
患儿出生不久由于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出现大片的皮肤瘀斑、瘀点。
患儿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破坏,可能伴随贫血。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嗜睡、哭闹、小头畸形、脐疝、脑积水、脑室周围钙化、癫痫等。
病毒感染后导致肝功能损害,患儿会出现嗜睡、黄疸加重、不思饮食。
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患儿,不明原因的出现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贫血。
孕妇在怀孕期间反复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迟缓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通过病毒分离、巨细胞标志物检测等确诊。
孕妇在怀孕期间反复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迟缓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儿出生后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呼吸窘迫、皮肤瘀斑、贫血等,需要及时就医。
患儿出生后有听力损害、运动发育障碍、癫痫、视力障碍等,需要及时就医。
患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呼吸窘迫、皮肤瘀斑、贫血等症状,需要立即到儿科或传染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
孕妇怀孕期间是否检查过巨细胞病毒?
患儿目前主要的症状有哪些?(如皮肤瘀斑等)
患儿喂养情况如何?
孕妇怀孕期间是否接触过感染者?
可取患儿的尿液、脑脊液、唾液进行病毒分离。此项检查可靠、特异性最强。
在组织和脱落细胞中可以检查到巨细胞标志物,特异性高,但阳性率低。
IgM、IgA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出生后两周的新生儿血清中检测出IgM、IgA抗体是先天性感染的标志,由于水平低,阳性率也低。孕妇在生产后IgG6~8周降到最低,如果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考虑宫内感染。
患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瘀斑、贫血、视力障碍、听力损伤、小脑畸形等,可初步考虑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通过进一步检查巨细胞病毒分离、巨细胞标志物检测以及血清中抗体检测,检查出阳性结果可以确诊感染巨细胞病毒。
先天性弓形虫感染和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在症状上略有差异。先天性弓形成感染以中枢神经受损和炎症状最为突出。在结合试验时病原检查可以鉴别。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主要症状以结膜炎、肺炎为常见,症状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差异较大。结合试验时分离出衣原体可以鉴别诊断。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选用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由于患儿较小,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还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出现其他并发症者需对症治疗,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
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首选抗病毒类药物,常用药有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治疗周期六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损伤,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另外,对伴有肝功能异常、脑发育异常等症状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
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无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出现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20%~30%新生儿死于产后一个月内,幸存者大多留有后遗症。出生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者,考虑为亚临床感染,部分患儿会存在听力受损。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不能彻底治愈,多数留有后遗症。
母亲为原发感染者,新生儿出生后20%~30%在新生儿期死亡。10%以上死于生后第一年,60%~90%留有后遗症。母亲为在发感染者,仅0.5%~3%的胎儿被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常见的后遗症有智力、运动发育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视力障碍、慢性肺疾病等。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治疗1~2周复查,主要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防止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肝损伤。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患儿常规给予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即可,症状较重的患儿如不能正常进食,还需通过静脉营养或鼻饲等给予患儿饮食护理。
症状较轻的患儿给予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喂养。注意一次不能吃太多,以免消化功能太弱,导致呕吐。
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早期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能量,必要时鼻饲喂养。病情好转后,较大的患儿以奶瓶喂养,锻炼吞咽功能和吸吮能力。
服药期间适量添加温水,促进代谢,注意观察尿量和颜色。
患病家属需加强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呼吸道管理,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等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给患儿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口腔、鼻腔有分泌物导致窒息。
出现呼吸窘迫的需要吸氧,注意采取保温措施。
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密切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停药。
少量、多次母乳喂养,必要时输液补充营养。
特别注意呼吸情况,以免患儿出现呼吸窘迫。
计划备孕的女性在怀孕前检查优生优育五项,孕期检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女性,早期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必要时可以终止妊娠。平时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手,打扫卫生,减少感染的几率。
孕前母乳人巨细胞病毒(HCMV)IgG抗体阴性妇女,建议在孕中期复查HCMV-IgG和HCMV-IgM抗体。以下两类孕妇人群需要进行重点筛查:高风险人群,即孕期出现感冒、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或频繁与两岁以下儿童长时间接触的孕妇。孕中期超声检查出现与胎儿宫内感染相关的声像异常,如脑室增宽、颅内钙化、小头畸形、肠回声增强、胎盘增厚等。
孕前感染(受孕前两个月至受孕后三周)仍有可能导致胎儿感染,母胎传播率约为5.2%。建议有条件的妇女在孕前或首次建册时进行HCMV-IgG和HCMV-IgM抗体检查,确定妇女HCMV的基础免疫状态,有助于区分孕期感染类型,及时治疗,避免胎儿感染病毒。
不要与幼儿共用食物、饮料、餐具或牙刷,亲吻儿童时避免唾液接触,更换尿布、喂养幼儿或擦拭幼儿鼻涕或唾液时避免皮肤接触幼儿粪便及分泌物,之后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15~20秒。
4236点赞
[1]王卫平.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6-367.
[2]喻欢,黄悦,卫飞雪,宋巧巧,苏迎盈,吴婷.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4):3345-33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