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快速的规则或不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或快速室性心率失常,因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在恢复窦性或控制心室率后,可完全或部分逆转心功能。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出现心悸、胸闷、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治疗上应尽快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改善血流动力状态。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心动过速是导致心功能异常唯一的原因,终止心律失常后心功能可恢复。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致心功能恶化,心律失常终止后,左心室功能仅部分恢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由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而到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时间,则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室扩张影响各个心腔壁,左室扩张尤其表现在收缩末期容积而非舒张末期容积上,可发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壮年男性、心动过速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以及有家族遗传史者。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折返性室速。
快速心房或心室起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高血糖素瘤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
以慢性房速、持续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和慢性房颤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为多见。
对于有基础性心脏病的人,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大量饮酒,以及重体力劳动之后,可以引发病理性心动过速,从而可以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高热、甲亢、疼痛、缺氧、贫血等亦可诱发的病理性心动过速,如病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则容易导致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其发病率至今没有统计数据,已发表的研究通常为回顾性分析。
本身存在心动过速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发生该病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则其患病的风险高于常人。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表现出动脉压升高,心排血量降低,后期表现为进行性心室充盈压和肺动脉压增高,动脉压下降,直到发展为终末期心力衰竭,可并发心力衰竭、肺淤血等疾病。
病人主要以心慌、心悸、头晕目眩、气短等表现就诊,症状多为心动过速相关性心悸、晕厥,病史多为数月到数年不等。
患者自觉胸部如被石头或其他重物压住一般,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患者发生短暂性的意识丧失。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长期未愈,心肌受到损害,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最终可引起心力衰竭,常可发生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脚踝、小腿水肿,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于左心衰导致左心室射血不足,血液量过多滞留在肺血管内,而致血管高度充盈,表现为气促、缺氧,咳嗽时咳出大量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
因心脏泵血能力的下降,引起血压下降,继而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即为心源性休克。
若普通人群出现心悸、心慌、眩晕、乏力、心率加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心内科,进行胸部X射线,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
若普通人群出现心悸、心慌、眩晕、乏力、心率加快,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若普通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晕厥、胸痛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内科就诊。
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是由甲亢引起的,可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急性心衰,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心率增快的症状有多久了?
有无呼吸困难的症状?
过往有其他心脏疾病病史吗?
既往有无贫血、甲亢等疾病?
是由于什么原因诱发的?
心影明显增大,可有肺淤血。
可见心率增快,常大于100次/分。少数可见病理性Q波,与心肌梗塞相鉴别。
本病早期无心脏扩大,后期可有心腔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早而显著,室壁运动普遍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
有心力衰竭时,可见左、右心室缩舒张末期压,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心室造影可见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心室射血分数低下。
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等。
主要包括电解质、血常规、血糖、心肌普酶等,有利于明确引发心动过速的病因。
快速规则或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平均心室率超过100次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二尖瓣反流,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以及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根据心动过速和心功能不全的时间顺序,以及有效终止心动过速后,心功能恢复的程度可具体明确是否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以单纯心动过速为主诉,常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人常有病毒感染病史,因此最初的临床症状常常不是心脏表现,而是明显的持续时间不等的感冒症状,其他检查可发现心电图出现广泛ST-T呈单向曲线的明显改变,心肌酶谱升高,由此不难鉴别。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易被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史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通常先发生心动过速后发生心力衰竭,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措施难以纠正,纠正后的心动过速,情况改善不明显,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X表现主要为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故二者难以鉴别,但从动态的平片表现结合快速心律失常病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控制心律后,心功能可恢复,二者之间不难鉴别。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应尽可能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功能,治疗周期根据病情严重情况而定。
有负性传导作用,可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并可增强心肌收缩、抑制过度增强的神经内分泌活性,有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如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等。
该类药物也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如普萘洛尔。
具有减缓心率,减弱心脏收缩的作用,如地尔硫卓等。
胺碘酮、多非利特、索他洛尔、伊布利特等,这些药物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
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应用需谨慎。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是目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最理想的方法,能治愈或控制心律失常,提高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病人左室功能,改善心衰症状,目前已经用于如阵发性房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
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额定短暂高压强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经过治疗一般可以治愈或者控制病情,没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术后一个应到医院进行复诊。
单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一般可以治愈,不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需长期控制病情。
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没有合并心衰的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应在术后一个月到医院复查,病情稳定后一般每隔三个月或半年到医院进行复查。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需按时休息,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均衡,禁食生冷油腻,多吃蔬菜水果且作息规律。
饮食需注意清淡卫生,低热量、低盐饮食,而且要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取。
患者饮食当中应少吃动物性脂肪以及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鱼子、脑、肺脏等。
多吃低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不吃腌制品、甜食。
戒烟酒,少喝咖啡和茶等兴奋性食物,容易引起心动过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力衰竭时低盐饮食,不吃含钠量高的食物。
对于确诊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应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戒除烟酒,保持良好心境,定期到医院复查保护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以免发生猝死等意外。
给予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发生呼吸困难时,陪伴病人以减轻其紧张情绪。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受湿,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室内空气要流通,阳光要充足,平时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要注意季节变化、温度变化等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因素,提前做好保暖以及降温措施。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心动过速患者,必须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控制心率,以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发生后应避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
对于具有家族病史、青年男性人群,应注意血压、心率的监控,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如心电图等检查。
有心动过速的患者,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避免剧烈的体能活动,有晕厥史者应避免独自外出活动。
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控制心率,防止心肌病的发生。
应戒烟酒,避免情绪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热、摄入盐过多等。
当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血压过高的患者,要尽量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603点赞
[1]任成山.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上·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9-103.
[2]叶文琴,王筱慧,张玲娟.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59-364.
[3]孙静,李金阁.不良窦速诱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4):2098-2100.
[4]黄刚,殷跃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224-227.
[5]余元勋.中国分子心肌病学[M].2017:2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