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又称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异质性内分泌疾病,是婴儿持续低血糖的最常见病因。本病是一种既有家族性也有散发性病例的遗传病,其特征是胰岛素分泌过量或不受血糖调控及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目前约有12种致病基因。
ABCC8和KCNJ11突变是最常见病因,占所有病因的40%~45%,该两种基因失活突变可导致钾通道持续关闭,β细胞膜持续去极化,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是其他因素中较为常见的,该基因突变导致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由谷氨酸生成的α-酮戊二酸增多,导致胰岛素过度释放。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在总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50000~1/30000,在近亲婚配所生子女的群体中发病率更高,高达1/2500。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为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有此病患者的人群更易携带相关基因,发病率较其他人高。
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所生子女患先天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从出生至成年早期均可发病,其中新生儿起病最为常见,不同时期发病的症状也不同。患儿可有低血糖症状如嗜睡、出汗等,还可出现喂养困难、不耐受饥饿等。
低血糖症状可以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易激惹、惊厥、昏迷等。轻者通过喂养即可改善,重者需要持续静脉点滴葡萄糖维持。
部分患儿为巨大儿。有文献报道部分患者表现为心肌肥厚和肝脏肿大。
低血糖脑病主要是指大脑缺乏足量的葡萄糖供应,导致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又称为神经低血糖症状。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的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病情加重时,患者会出现躁动不安,甚至出现强直性惊厥,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及死亡。
持续低血糖也可导致大脑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继而引起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脑损伤甚至昏迷。
如果患儿出现明显的喂养困难、易饥饿、心悸、出汗等表现,需及时就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患者是否为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并排除类似疾病。
患儿出现轻微嗜睡、出汗等低血糖表现,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儿出现严重的摄食不良、肌张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应及时就医。
患儿出现语言的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新生儿优先考虑去儿科或新生儿科就诊。
年长儿出现低血糖症状去内分泌科就诊。
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出现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等)
家族中有无其他人患此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儿血糖一般低于2.8mmol/L,严重者可低于1mmol/L。
当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同时,抽血化验血中同期胰岛素、C肽、甲状腺功能、生长激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胰岛素自身抗体、血乳酸、血氨、血氨基酸、酰基肉碱谱、游离脂肪酸、血酮体的含量,并进行尿有机酸谱及代谢产物分析。
蛋白负荷试验:含1.5g/kg蛋白食物,不含碳水化合物饮食(鸡蛋、肉类、奶酪),食入后,每半小时检测1次血糖、血浆胰岛素、血氨,共3h或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时停止。
运动实验:心率=220-年龄值,运动时间10min以上,检测胰岛素、血糖、乳酸。取血时间运动前10min,运动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50min、60min。
饥饿诱发试验:头一天晚饭后开始禁食(可饮水),次日晨起每2~3h化验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一般于禁食24h内出现低血糖发作,当即化验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采血后进食,终止试验。
通过胰腺增强CT检查可明确胰腺有无占位征象。F-左旋多巴-PET/SCAN显像技术可用以鉴别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遗传学检测不仅可以发现致病基因突变以明确诊断,还有助于对钾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突变、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等类型进行鉴别,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当血糖<2.8mmol/L时,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
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胰岛素>2mU/L)。
低脂肪酸血症(血浆游离脂肪酸<1.5mmol/L)。
低酮血症(血浆β-羟丁酸<2mmol/L)。
mg静脉胰高血糖素反应,血糖变化>1.67mmol/L(30mg/dl)。
必要时可行饥饿实验诱发低血糖以明确诊断,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突变也可支持诊断。
胰岛素的常见临床表现是空腹低血糖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出汗及发抖和精神症状。证实在低血糖发作时血清胰岛素浓度异常的高,结合定位检查可确诊并可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鉴别。
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这些特点都与本病临床表现相类似。想要将二者进行鉴别,则需要借助基因学检查,由于二者发病的基因片段不同,可给予鉴别。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将血糖维持在3.5mmol/L以上,对于餐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需先调整饮食结构。
低血糖的紧急处置如通过口服糖类无法纠正低血糖,可即刻给予10%的葡萄糖维持静脉输注,将血糖维持在3.5mmol/L以上。
葡萄糖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即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通过静脉葡萄糖输注以维持血糖正常。
亦称为胰增血糖素或抗胰岛素或胰岛素B。与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相对抗,起着增高血糖的作用,多为注射制剂。
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通过抑制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儿茶酚胺释放,使血糖升高,故可作为升糖药。使用二氮嗪治疗的患者通常会有食物厌恶症。二氮嗪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液体潴留,心力衰竭和相关的电解质不平衡。诱发的肺动脉高压的二氮嗪是另一种威胁生命的副作用,需要停止治疗。
一种长效可注射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是胰岛素释放的潜在抑制剂,主要用于对二氮嗪治疗无效的患者。对多数患儿初期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易快速耐药,因而长期应用受到限制。
适用于大多数局灶性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和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只需局部病灶切除,可以使患者病情缓解。但手术易造成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胰酶分泌不足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弥漫性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需切除胰腺的95%~98%。但是约半数患者术后仍有低血糖事件,或出现术后糖尿病、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预后主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脑病,或恶化发展为糖尿病,部分积极接受治疗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恢复正常。
本病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可以获得临床治愈。
如血糖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少数患者留有糖尿病后遗症。
初期治疗时大约每三个月复诊一次,进行血生化测定,观察恢复情况。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诊一次,遵医嘱复查即可。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儿的饮食无特殊注意事项,婴儿正常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即可。
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适当根据进食情况增加喂养次数。
家长应及时给婴儿添加辅食,保证充足的营养能量。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儿的日常护理尤其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并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不影响正常生活,保证充足的营养。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或过度活动。
活动时携带糖、糖水等,需有人陪同,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服用糖水。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可使用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尤其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监测并进行记录。
如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易出现胰腺分泌功能障碍,应严格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治疗。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预防主要是从做好产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新生儿出生后应监测血糖等方面着手。
新生儿出生后即可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有家族史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有家族史或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在准备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通过专业分析来明确病因,并评估所生子女的患病风险。
应避免近亲结婚,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所生子女患先天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4644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35-214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49-750.
[3]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41-1846.
[4]胡仪吉,申昆玲,沈颖主编.儿科学[M].2014.494-5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