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休克为休克的一种少见类型,因为血流的主要通道受阻,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氧输送下降,引起组织灌注不良,引发组织缺血、缺氧。本病起病急骤而危及,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可危及生命。
梗阻性休克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分为心内梗阻性休克和心外梗阻性休克。
常见于瓣膜和心脏内结构的异常、左心房黏液瘤或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等。
包括肺动脉栓塞、心包缩窄或填塞、腔静脉阻塞、气胸(尤其张力性气胸)、血胸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室后负荷明显增加等,其中以肺栓塞、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最为常见。
梗阻性休克的主要病因分为心内梗阻性和心外梗阻性,常见继发于心脏瓣膜病、张力性气胸、肺栓塞等,好发于患有心脏瓣膜病的群体、患有肺栓塞的群体、患有张力性气胸的群体。
常见继发于各类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瓣膜和结构异常可引发流出道的梗阻,左心房黏液瘤或血栓可堵塞或压迫流出道引发流出道的梗阻。
常见继发于外周的血流通道、循环受阻,如静脉回流障碍可引发循环淤血发生梗阻,肺动脉栓塞引发肺动脉的分支梗阻,可引发患者出现急性的咯血、胸痛,引发休克等。张力性气胸也可导致心外梗阻性休克,一旦形成张力性气胸,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休克。
梗阻性休克为临床少见的一种急症,尚无流行病学的发病率相关数据的统计。
心脏瓣膜病可有流出道的梗阻,引发梗阻性休克。
肺栓塞是心外梗阻性休克的常见病因之一。
张力性气胸可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压而出现梗阻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晕厥、低血压、少尿、无尿等。患者还可出现肢端厥冷、端坐呼吸、大汗等其他症状,重症患者可并发猝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休克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晕厥、低血压、少尿、无尿、头晕等。
肺动脉栓塞引发的梗阻性休克患者还可有咯血,心脏病引发的梗阻性休克患者可有奇脉、心音遥远、口唇发绀等表现。有静脉回流受阻的群体可表现为颈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肢端厥冷、端坐呼吸、大汗等表现。
梗阻性休克可引发患者出现急性的心衰、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猝死。
因梗阻性休克,损伤肺泡毛细血管,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肺部无法正常输送氧气,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
是指机体在受到梗阻性休克损伤后,导致细胞因子过量生成、微循环障碍、补体过量活化,进而出现严重的失控的全身自我破坏性炎症反应,导致同时或顺序地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
梗阻性休克患者常因出现突发的剧烈胸痛、晕厥而就诊于急诊科,需要行胸部CT、血管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梗阻性休克通常诊断明确,无需鉴别。
出现少尿、无尿、下肢水肿、胸痛、呼吸困难的群体应注意及时就医。
发生晕厥者应当立即就医。
患者常因出现突发的剧烈胸痛、晕厥而就诊于急诊科。
发病前是否有心脏瓣膜病史?
发病前是否存在肺部疾病?
既往有没有血管病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判断有无出现肺血管的形态异常以及心脏的形态异常、有无胸腔积液的存在。
可通过进行肺血管造影判断有无出现肺血管的狭窄、堵塞,以寻找病因。
通过心电图的波形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心脏结构的异常。
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及心脏的射血功能有无异常,以寻找病因。
梗阻性休克的确诊主要依赖于患者休克的临床表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低血压、少尿),及通过各项检查发现病因,如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肺栓塞、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患者存在心脏流出道的梗阻等。
梗阻性休克诊断明确,通常无需鉴别。
梗阻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来解除梗阻,对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提高氧输送,梗阻性休克属急症,通常患者进过短期治疗即可改善病情。
如为肺栓塞引发的急性梗阻性休克,需要应用药物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或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滴注。
患者若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降低,但血压尚正常,可给予具有一定血管扩张作用和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如多巴酚丁胺。
出现血压下降,可应用血管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
出现肺动脉高压时,需要及时服用扩张肺血管的药物,如贝前列素、马西替坦。
若为心包压塞引发的梗阻性休克,应尽快在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局限性心包探查术,当心包有大量积液时,患者的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干扰,静脉血不能顺利回到心脏,心脏的排血功能发生障碍,心包穿刺放出大量积液便可使患者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应尽快行胸腔穿刺减压,紧急穿刺减压后可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持续引流气体液体,穿刺部位为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穿刺点应紧挨下肋上缘,以免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对有大量积液或积气而产生肺压迫症状的患者有治疗作用。
若存在药物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可以手术取栓,提高患者生存的概率。
吸氧:对有低氧血症的患者,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合并呼吸衰竭时,可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后行有创通气。
抢救及时的梗阻性休克患者可以经过有效治疗稳定病情,可无后遗症,预后良好,抢救无效或未经及时抢救者可致命,建议患者出院后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
抢救及时的梗阻性休克患者可以在经过治疗后稳定下来病情,但是因原发病的因素多数患者不能治愈。
未能及时抢救或抢救无效的梗阻性休克可致命。
梗阻性休克患者能够及时抢救并治疗有效,患者可无后遗症产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周都应进行1次复查。若无异常情况3个月后每半个月复查一次。恢复状况良好的患者,后期每半年复查1次即可。复诊项目包括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以判断患者恢复的情况。
若为未进行手术的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每3~6个月进行1次复查,检查心、脑、肾等器官的恢复情况,复诊项目包括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
梗阻性休克患者在饮食恢复的过程中需要始终进易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在出院后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患者的饮食恢复需要从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开始,逐渐过渡至软质普食、正常饮食。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忌食油腻及辛辣刺激饮食。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加强营养,有心功能不全者注意日常饮食限盐。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纤维,可多吃乳制品、豆制品、瘦肉等补充蛋白质。
梗阻性休克患者应注意不可剧烈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病,需要服药者遵医嘱服药,同时家属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注意安抚患者恐惧不安的情绪。患者出院后应特别注意遵医嘱定期复查。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日常应注意积极治疗。
患者出院后不可剧烈运动,要注意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
出院后如需服药者应当严格遵医嘱服药。
家属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出现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不缓解应立即告知医生。
家属应当注意安抚患者突发急症产生的恐惧不安的情绪,积极满足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项目包括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无需特殊准备。
日常生活中要控制体重,避免高血脂,积极治疗原发性器质性心脏病,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对于梗阻性休克的预防有一定效果。
梗阻性休克属急症,无法进行早期筛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器质性疾病。
日常注意控制体重,避免经常性的高脂、高糖饮食以避免出现高血脂。
日常应注意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4079点赞
[1]唐学杰主编.急诊医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1:201.
[2]钱义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实用急救医学第2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38.
[3]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