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发病部位为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常见。根据疾病的轻重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多在60岁及以上成年人发病,且以女性居多,该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与许多基础疾病有关,主要原因是肠道供血不足或肠道回流受阻,该病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被治愈。
该疾病根据症状从轻到重可分为三种:
属于三种类型中病情最轻的一种。此时患者病变部位与正常的肠管界限清晰可见,病变处的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因为病变而消失,整个肠道的病变部位出现不规则的溃疡。
这种类型的缺血性结肠炎相较于一过型更加严重,已经出现肠腔内部环状隆起以及结节状的改变,但此时肠道内黏膜还没有出现坏死。
该种类型是缺血性结肠炎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此时肠道内部呈斑片状出血,同时伴随着大片的溃疡,另外由于肠腔变形严重且时间较长,长时间的缺血可出现青紫色黏膜结节。
缺血性结肠炎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主要和肠道内部供血不足以及回流受阻有关,疾病、药物、手术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该疾病,且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女性,但身体内各种成分含量的异常和功能性异常,以及日常运动过度均有可能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由于直接性的发病原因是肠道血流受阻或肠道供血不足,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导致肠系膜动脉硬化、堵塞,致使肠道管壁脆弱缺血,其中高血压为最主要的因素。
其致病机理是一些疾病影响肠道功能使其功能受阻,肠管变得脆弱,可能导致缺血坏死,如狼疮、镰状细胞贫血等。
使用某些药物时,其副作用可能导致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例如治疗偏头疼的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
由于肠道血流量降低,肠道供血不足,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肠道管失养,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影响患者生命。
某些日常生活中的因素会影响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增加患者患病风险。
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一些治疗后可能形成疤痕组织,导致肠道的血流减少,诱发缺血性结肠炎,例如心脏、血管、妇科系统的手术。
例如长跑、马拉松等,过度剧烈的运动将丢失大量体液,可能减少血液流向肠管内,造成疾病。
如肠腔细菌感染性缺血,肠梗阻、便秘导致肠腔内压力增高,肠壁血流量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胆固醇过高可能导致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发生缺血。
国外研究显示缺血性结肠炎累计发病率为每年7.3/10000。由于许多情况,缺血性结肠炎仍然未报告或误诊为其他肠道疾病,不能代表可靠的发病率,国内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尚无报道。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90%患者发病年龄大于6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为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且主要集中于女性。
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该病以腹痛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该疾病由于肠道内部的溃疡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如果症状较为严重而不尽早干预可能出现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疾病。
由于肠道内部的管壁溃疡等导致腹痛。
肠道内部的血管网破裂导致便血发生。
患者由于长期处在异常的肠道状态,内部的溃疡以及坏死可能导致人体的消化功能异常,导致腹胀腹泻的发生。
由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患者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异常,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症状。
缺血性结肠炎常常伴随着感染的发生,导致患者发热。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由于肠胃功能受损,肠管出现坏疽、肿胀结节等,导致人体虚弱、神经虚弱、身体乏力。
当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出现大量溃疡、肠道呈紫色肿胀结节时,肠道会变得脆弱,此时不加以干预、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肠穿孔的发生,该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破裂,患者出现刀割似疼痛,并在深呼吸时加重,可能伴随恶寒,发热症状。
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同时伴随发烧等症状,痛感在咳嗽、深呼吸时加重,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
该疾病主要的症状是腹胀、腹痛,伴随恶心呕吐,且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的情况,导致患者食欲减退、阵发性腹痛。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不良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急诊科就诊,通过做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溃疡性结肠炎进行鉴别。
患者没有自觉症状时可以不就医,但需要定期检查病情防止恶化。
发现患者有腹胀、恶心呕吐、经常性无故便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突然性的严重腹痛,甚至造成意识障碍时应立即就医。
普通患者优先考虑消化内科就诊。
当发生突发情况,如突发性严重腹痛,引起意识障碍等其他紧急情况时应立刻到急诊科就诊。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你最近有没有便血啊?
身体有没有其他不适症状?
你的腹部是不是经常性的疼痛?
以前有没有在哪里做过什么治疗?
之前有没有在别的地方进行过什么治疗?
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持续了大概有多久了?
患者出血时可以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但白细胞正常也不能排除该病。
患者多并有基础疾病,特别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常口服活血化淤、改善凝血因子药物,患者出血时要检查凝血功能。
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指标,当机体出现感染、炎症、缺血和坏死时,炎性反应系统被激活,从而发挥调理炎症部位反应、抗凝及促纤溶等作用,高水平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结肠炎的急性起病亦有关,尤其是在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可能升高。
由于炎症反应,患者有急性肾损伤的危险。
其是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提示指标,对病情的进展有提示作用。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缺血性结肠炎的敏感指标。
应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和艰难梭菌检查与培养,寄生虫、病毒检测。
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发热、经常傍晚或餐后腹部阵痛,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有明显的溃疡、黏膜出现环状或管状鲜红或紫红色结节,且肠质变脆可以诊断为该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同属于慢性结肠炎,均有病程漫长、慢性反复发作、伴随腹痛腹泻、便血的典型症状。不同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发病在任何年龄段,且主要集中于20~40岁成年人发病,且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出现皮肤、关节、眼等处的变化。
缺血性结肠炎需要长期治疗改善,常用的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可联合甲硝唑治疗,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往往需要手术干预,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常用的术式有结肠切除术,部分患者可通过静脉补液、稳定血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头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抗生素,针对此疾病,头孢菌素可以有效地缓解轻症缺血性结肠炎,可以在病情初期、相对较轻时起到一定效果,甚至可以治愈疾病。需要注意该药品使用时忌饮酒,同时少数患者可能对本品有过敏症状。
该种药物是一种高效的灭菌药物,本品可以有效的杀灭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减少、治疗肠道内感染的发生,该药物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有比较好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人对此药物有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需要留意。
针对一过型和狭窄型缺血性结肠炎可以考虑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且治疗疗效往往较好,但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往往需要手术干预,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结肠切除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术。
结肠切除术,多为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也有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狭窄型缺血型结肠炎患者,手术主要是针对发生急性血栓的患者,对其腹部切开,将血栓处的结肠切除,起到迅速解除病症,缓解病情的作用。另外大概有15%~20%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会发生急性血栓。
该疾病的保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可以通过静脉补液、稳定血液等方法进行有效治疗,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也可以采用给予血管舒张剂等方法,使患者肠道供血通道扩张,使更多血液流过肠道,缓解病情,滋润肠道。
缺血性结肠炎根据类型不同,预后也不同,一般一过型和狭窄型缺血性结肠炎预后较好,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预后较差,手术治疗的患者可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定期复诊。
一过型和狭窄型缺血性结肠炎一般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能够治愈,而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一般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但也有可能被治愈。
一过型和狭窄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一般不会被影响自身寿命,而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寿命可能会受到影响。
针对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前往医院复查,主要检查伤口愈合情况以及身体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二次病变。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可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减少高热、高脂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可多食用水果,补充维生素。
宜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鸡蛋、牛奶和某些豆制品;
少吃高热、高脂食物,肠道恢复期间其功能较弱,对于高热高脂的食物容易刺激肠道导致疾病复发;
忌食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少吃高热高脂食物,如油饼,奶酪,烧烤等;
患者宜吃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自身免疫力。
术后注意禁食,一天后可以适量饮水,经医生确认后可以给予流质食物,如米汤、豆浆、牛奶等。
缺血性结肠炎日常护理要注意适当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平时调整作息,保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注意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对患者所居卧室和床具等进行消毒,主要目的是防止患者伤口被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反复。
适当运动,以慢性有氧运动为主,通过坚持运动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缺血症状,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甚至停服用药。
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情,是疾病康复的必要条件。
当患者再次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判断病情。
注意保持肛围皮肤清洁、干燥,尽量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给予温水坐浴或热敷以改善局部循环,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绝大多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行结肠内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时,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家人应多与患者交流,并給予耐心开导和鼓励,消除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此外,通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减轻不适和痛苦。
缺血性结肠炎可通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注意服用药物等方式进行预防,本病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筛查。
缺血性结肠炎由于多发于60岁以上老人,故日常需要做定期的体检,通过体检可以有效地筛查出患者肠道相关疾病,起到提早预防、提前发现、及时治疗的效果。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需要注意不要吃太硬或者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肠道的负担,导致不良后果、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肠道的供血能力,有利于血液循环,起到预防的作用。
在日常用药过程中,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肠道缺血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减少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4055点赞
[1]王金桥,邵永春.缺血性结肠炎2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79-80.
[2]文卓夫.缺血性结肠炎[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65-66.
[3]邓衍部,刘有理,贺道兴.缺血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8:131-1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