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冠心病又称为“隐性冠心病”,是指中年以上患者激动时或运动后,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表现,但通常无临床症状。隐性冠心病患者虽然具有了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但平日可以不表现症状,患者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当在跑步、饮酒、过劳、激动、过度吸烟、严重失眠、突遭雨淋、长途旅行、房事过频的时候即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或者在此基础上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可造成大片心肌坏死。
冠心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清楚,但是认为是与高血压、高血脂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久坐、不爱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高一倍。其他方面还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的影响。
抽烟是引发心律不齐,造成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的因素之一。因为抽烟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使高密度的血脂降低,停止抽烟对于冠心病的程度有降低作用。
高血压虽然不是造成脑血管与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是却可以加重动脉血管的硬化,所以凡是血压长期超标就该服药降低血压。
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是冠心病之致病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胆固醇)越高,则导致冠心病的几率越低,因为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帮助身体吸收血液里的血脂肪,输送至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血糖过高往往没有症状,但是它不但导致高血压及血脂肪增加,糖尿病本身会使全身微血管、心血管发生病变,令病患发生动脉硬化。
家族遗传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情绪及日常生活等,都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而冠心病的死亡率在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民众高出3倍。
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
中年男性。
长期吸烟者。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
有冠心病家族史者。
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患者在日常中通常无不适感觉,当跑步、饮酒、过劳、激动、过度吸烟、严重失眠、突遭雨淋、长途旅行、房事过频时即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或者猝死。
本病通常无临床症状,可出现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即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已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已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甚至可能猝死。
冠心病放任不管可引起乳头肌断裂并发症,增加死亡率。听诊可在心尖区听到响亮的吹风样杂音,当心音减弱时可出现严重的心脏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短时间就会产生肺部水肿,从而危及生命。
冠心病患者会伴有乳头肌功能丧失,在听诊时心前区可听到响亮的吹风声杂音,当冠心病患者出现严重失调时,可引起心脏衰竭,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正规医院治疗,避免让病情恶化。
冠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当出现此并发症的1~2周内,可出现心室内壁血栓脱落,从而使得大脑、肾脏和四肢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栓塞。
冠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伴有心律失常并发症。其主要表现是患者的心电不稳,从而使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跳速度太慢。
冠心病有可能会出现休克的情况,特别是发生在低血压患者身上。当冠心病患者血压极低时可出现脸色发白、脉象细弱,易出现休克。
冠心病带来最严重的危害是心脏破裂,人体心前部位可出现剧烈疼痛和血压突然下降,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部位上翻、意识突然丧失和猝死。
患者常无不适表现,没有症状,当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冠状造影等发生异常时建议立即就医。但是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早期冠心病,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脏扩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建议尽早就医,避免出现猝死。
当患者跑步、饮酒、过劳、激动后出现心慌、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患者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于心血管内科就诊。
是否有直系亲属患有冠心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之前是否有剧烈运动、饮酒、过度劳累等情况存在?
是否有长期吸烟史?
是否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心电图是临床观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简易方法。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
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需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检查,通过血脂和血糖是否增高来确认引起无症状性冠心病的原因。
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和(或)超声心动图发现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一般情况下,通过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有S-T段下降,下降的程度可以作为缺血的证据。另外,运动平板试验出现了心肌缺血改变。如果要确诊有无症状性心冠心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有狭窄超过50%,可确诊为冠心病。
本病有肾上腺素能β受体兴奋性增高的类型中,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病人多表现为精神紧张和心率增快。服普奈洛尔10~20mg后两小时,心率减慢后再作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有助于与无症状性冠心病相鉴别。
心肌炎可引起S-T段和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异常Q波、室上性心动过速,无症状性冠心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有S-T段下降,冠状动脉血管有狭窄,根据其各自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鉴别。
无症状性冠心病采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措施,以防止粥样斑块加重,促进粥样斑消退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静息时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或超声心动图已有明显心肌缺血改变者,宜适当减轻工作或选用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并且定期体检。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药物之一,其中硝酸甘油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缓解用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防止发生耐药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足够长(8~10小时)的无药期。硝酸酯制剂可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断剂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效果好。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所有没有禁忌证的冠心病患者均应该长期服用。
溶血栓药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电图出现典型S-T段抬高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如无禁忌证,应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既有抗心绞痛作用,又能预防心律失常,长期服用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在无明显禁忌时,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的一线用药。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剂量应该以将心率降低到目标范围内。
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地尔硫䓬和维拉帕米有减慢房室传导作用,因而不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以免出现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应用于已知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或合并有糖尿病者,尤其应当使用此类药物。如出现明显的干咳副作用,可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冠心病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可给予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为下降到80mg/dl。
由于无症状性冠心病是冠心病的早期,或者已经建立了较好的侧支循环的阶段,所以一般情况下预后较好,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
由于无症状性冠心病是冠心病的早期或者建立了较好的侧支循环的阶段,所以一般情况下预后较好,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
无症状性冠心病积极进行治疗,对自然寿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如果延误了早期的良好治疗时机,患者很有可能会出现猝死。
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两周内进行首次门诊复查,在随后的第一年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可以半年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但是如果出现症状复发、药物副作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诊,复诊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应坚持“三低、二高、一优”的原则,即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保证食物的营养平衡,维持热量相对平衡。
忌高脂肪、油腻、厚味食物,限制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尤其是单双糖的摄入量。
戒烟、限酒,忌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适当限制食盐摄入。
减少食用动物内脏、奶油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等,起到保护心脏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无症状性冠心病的基础病变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多数会伴有高脂血症及肥胖症。因此,在冠心病的护理中绝不可以忽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和运动紧密结合,才可以发挥有效的控制疾病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遵医嘱用药并给予用药指导。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体力活动要以不引发心绞痛症状为度,有规律进行锻炼,避免劳累、寒冷刺激,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遗传基因仍然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许多人有家族病史,即便注意饮食,也将脂肪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仍然很早便得到了冠心病。
防治无症状性冠心病的要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最关键的是患者能否及时就医。建议患者培养合理的膳食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规律生活作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所有超过40岁的人都应坚持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其中年龄超过50岁,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且缺乏体育锻炼者;长期血脂异常或血压偏高,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者;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或曾经发生过原因不明的晕厥、胸闷及胸痛者,均属于无症状性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脂、血压和血糖。
合理饮食: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坚持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不吸烟、酗酒。
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4632点赞
[1]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6):1.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8-219.
[3]赵明中,王一平.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5(19):14-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