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炎是常见的颅内非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外伤、异物刺激等因素,导致蛛网膜炎症、粘连或形成囊肿,引起局限或多发的蛛网膜增厚与粘连。炎症变化还见于软脑膜、室管膜、脑组织和脑血管,脑蛛网膜炎是以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定位征为临床表现的脑部炎性疾病。
为脑底部蛛网膜炎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侵犯视神经颅内段及视交叉周围,形成致密或微细的结缔组织网并将其包围,视神经呈苍白、缺血、萎缩状态,与周围结构难以分离。
此处易发生蛛网膜粘连,颅后凹蛛网膜炎易使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
此类病变炎症一般发生在大脑外侧裂周围,少数在大脑半球之间、胼胝体前上方或大脑表面其他部位。
脑蛛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为颅内、颅外的感染,手术或颅脑外伤,颅内原发性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升高、脑水肿、脑疝等一系列症状。
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各种类型脑膜炎、脑脊髓膜炎等均可能引起脑蛛网膜炎,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病因。
一些发生于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炎症,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颜面感染、盆腔炎、口腔炎等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直接或间接损伤造成颅内脑组织受挫,引起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或水肿。
进行开颅手术时由于操作不当或预后不当等因素,可引发颅内感染,造成脑蛛网膜炎。
麻醉剂、造影剂注射有导致脑蛛网膜炎的风险。
普通感冒可引发咽喉部的炎症,炎性细胞顺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炎症在中耳内会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引起脑蛛网膜炎。
情绪产生剧烈的波动时,易造成血压突然升高,脑动脉破裂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产生脑水肿,引起脑蛛网膜炎。
脑蛛网膜炎发病率大约为颅内肿瘤的1/10,好发于青年和中年人,性别上无大差异。
肥胖者易发生鼻中隔肥大、鼻窦炎引起感染,血脂较高易造成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水肿、破裂。
青壮年一般作息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较大,感冒时易引起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发生率也较大。
脑蛛网膜炎的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障碍、脑积水、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等,病人早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组织水肿加重,出现颅内压升高、颈项强直、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
早期为慢性头痛和视力障碍,头痛多集中在额、颞部或眼眶部,伴有一侧缓慢进行性视力减退,数月后波及对侧,病情严重者1~2周内科出现失明现象。脑组织粘连可引起不同位置视神经不同程度的粘连,引起视缺损。
早期头痛显著,继而出现呕吐和视力减退等症状。神经系统可出现视盘水肿,或继发性萎缩、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可形成囊肿,压迫小脑半球出现一侧小脑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常有一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的不全麻痹和面肌痉挛。当炎症粘连波及颈静脉孔区时,可有同侧舌咽、迷走和副神经损害的征象。
可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头痛属持续弥漫性钝痛,程度轻,癫痫多为局限性发作。
部分患者下丘脑受累者可出现有尿崩症、嗜睡症、肥胖、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因脑蛛网膜炎本身即炎症反应病变,因此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有感染的可能。感染可能是手术感染,术后亦可感染,而且大多感染在术后6个月左右,少数可发生在1年后。感染后内毒素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休克反应。
由于脑蛛网膜炎颅内的粘连或阻塞蛛网膜颗粒而引起脑积水,脑室内平均压力或搏动压力增高产生脑室扩大,以致不能代偿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在脑蛛网膜炎发病后2~3周,在原有病情好转后又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脑蛛网膜炎患者出现脑水肿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颅脑内组织发生移位,引起脑疝,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脑组织可压迫脑干,突发呼吸骤停。
患者一旦出现典型的颅内压升高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时,或外力撞击引起颅脑损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对于已患中耳炎、鼻窦炎的患者,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般情况,如果出现突然的头痛、视力下降,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疗。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颅内压增高,并出现颈项强直、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高度怀疑脑蛛网膜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脑蛛网膜炎的患者,若出现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失明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尿崩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肾内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
视力有没有受到影响?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做过脑部手术吗?
早期脑脊液压力可正常,多数病人脑脊液压力有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多显著增高。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多稍有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可稍增高。可辅助诊断脑蛛网膜炎。
可显示颅骨骨缝分离、指状压迹增多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帮助诊断疾病。
可显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变,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可以确诊脑蛛网膜炎。
为无创性检查,对颅底、颅后窝显示较CT更清晰,并能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病人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中耳炎、鼻窦炎、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史等。
脑脊液中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
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颅骨X线可见内听道口破坏与扩大。而脑蛛网膜炎除听神经损害外,还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早期出现内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CT可表现为垂体内局限性低密度区,脑蛛网膜炎CT可显示垂体正常。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CT示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而脑蛛网膜炎CT可示鞍上池内正常,无肿物。
脑蛛网膜炎治疗原则在于控制蛛网膜炎症、松解炎性粘连和降低颅内压力,并对原发感染病灶进行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可用于治疗颅内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隐性或显性细菌性感染,适用于曾患中耳炎、鼻窦炎患者,可在活动期控制细菌在颅内的扩散,以防止加重病情。
可用于防治蛛网膜粘连和炎症,患病初期应用效果较好,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氯化钾。如经过一个疗程有效,必要时可重复使用。注意糖皮质激素类的不良反应,症状加重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适用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患者,可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此药可短期缓解病情,不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甲钴胺为内源性B12,对神经元的传导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用于脑水肿压迫神经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在患者病情恢复后可维持长期服用,以营养脑神经。
适用于出现眼球震颤、同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可对小脑半球和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粘连和囊肿进行剥离和切除。对中线型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小脑延髓池的粘连和囊肿可行剥离和切除,并使中孔开放。如枕大池广泛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吸收,可先行枕肌下减压术,以后再考虑做脑室-腹腔分流术。
适用于出现视力下降、失明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小心地分离视神经和视神经交叉部的蛛网膜粘连,切除绞窄性的纤维带和压迫性的蛛网膜囊肿,使视神经和视交叉部得到缓解,但不可强行分离,以免增加损害。术后注意保护视力,避免过度用眼。
适用于有颅内压增高和视力逐渐减退、有失明危险者,可开颅分离粘连和切除囊肿,应用双侧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常可使颅内压力得到缓解,视力获得稳定或好转。
脑蛛网膜炎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预后良好,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应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蛛网膜炎能够治愈,部分患者的症状较为顽固,可能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
脑蛛网膜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脑蛛网膜炎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3个月复查一次。
脑蛛网膜炎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饮食,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可适当吃流食或半流食。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戒烟戒酒,避免喝咖啡,防止神经过度兴奋。
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鱼汤、鸡汤等,避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
脑蛛网膜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还需避免感染复发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复诊时可做无创性检查,如MRI,可直观反映脑部组织形态是否正常。
患者应注意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擅自加量、停药。若自感症状加重,如出现失明、尿崩等症状,或自觉症状减轻,应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在医生的分析指导下进行用药方案的更改。
平时应注意避免脑部受到打击、创伤,感冒诱发感染后应及时对症治疗。
对于患有中耳炎、鼻窦炎的患者应注意积极治疗,平时注意避免感冒、发烧,防止细菌扩散。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脑蛛网膜炎的主要措施。平时注意避免做剧烈、危险的运动,以防止颅脑受到撞击损伤。
对于曾患中耳炎、鼻窦炎患者以及有颅脑外伤史患者,应积极检查颅内情况,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合理饮食,三餐规律,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平时护好颅脑部,防止撞击,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心率过快引起血压过高。
减少感冒等能诱发脑蛛网膜炎的疾病,如果感冒,及时治疗。
4625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刘玉光.神经外科速查[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