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希体病是由埃利希体经蜱传播所引起。埃利希体是一种立克次体样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侵犯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在细胞质里形成小的胞浆包涵体。人被蜱叮咬感染本病,或与携带有啤的犬类接触而感染本病。本病发病突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肌痛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出现并发症,预后较差。
埃里希体是引起埃里希体病的病原体。埃利希体目前已发现有10余种,使人致病的埃利希体至少有两种,包括人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和人粒细胞埃利希体病。
埃里希体病是由埃里希体经蜱传播所引起。病原体侵犯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浆里形成桑椹状包涵体,从而导致发病。
埃利里希体经蜱叮咬进入人体后,经微血管或淋巴管进入有关脏器,主要存在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并在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直接引起宿主细胞损伤,其后产生的抗埃里希体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埃里希体抗原相结合引起宿主细胞溶解。另外,感染导致的宿主免疫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其它炎性介质,导致组织损伤和肉芽形成。
埃里希体病是以热带、亚热带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埃里希体病主要发生于美国,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我国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报道。
蜱通过叮咬人或动物,导致埃里希体在自然界的循环,当感染的蜱叮咬人时,即可将所携带的埃里希体传染给人,引起埃里希体病。
埃里希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患者接触蜱后,经12~14日的潜伏期,出现背痛和恶心等症状,而突见发热,心率相对徐缓,伴有头痛,皮疹症状则不常见。
人感染埃里希体后,在临床上存在部分无症状感染者。
大多数患者在被蜱叮咬后12天左右突然发病,伴发热、寒战、头痛和疲乏,部分先表现为低热、疲劳和不适,后在1~2天内加重。肌痛常见且较重,多呈弥漫性,但有时局限于腰背等部位。
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厌食较普遍,且持续时间长,常导致体重减轻。
患者有咳嗽和肺部炎性浸润等呼吸道感染的的表现。
有些患者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少数患者可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瘀斑或瘀点样皮疹。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危重,易出现并发症。
患者出现咳嗽和肺部炎性浸润等呼吸道感染表现,严重的病例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剧烈头痛、嗜睡、视物模糊、神志不清、头面部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反射亢进、颈项强直或共济失调等。
在疾病流行区,被蜱虫叮咬后的人需要合理处置,如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治疗,优先去感染疾病科就诊,可通过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来确诊。本病要与莱姆病等相鉴别诊断。
对夏、秋季旅居在蜱的活动区的发热患者,特别是在发病前3~4周的发热患者,应当及时就医。
被蜱虫叮咬后的患者也要及时就医合理处置。
本病患者优先去感染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寒冷、头痛、乏力、腹痛等)
发病几天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食欲差、全身肌肉痛疼、恶心等症状)
是否去过埃希里病流行疫区?
是否蜱虫叮咬过?
血细胞分析可见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相对增加,肝功能中转氨酶升高。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中可见桑椹状包涵体。
常用的是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滴度,由于抗体滴度在发现病的第3周才能检出,因此只能作为后期的确诊。
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查埃利希体DNA是目前最有效的早期确诊方法。
外周血涂片、病原体分离培养法检测出病原体可确定诊断。
由于埃利希体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有时较困难。对于夏、秋季在蜱的活动区的发热患者,特别是在发病前3周内有与蜱接触的发热患者,应当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如果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单核细胞内有包涵体,可初步做出诊断为疑似病例。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有升高,血涂片染色可见包涵体,可临床诊断。通过使用间断荧光抗体法、聚合酶链反应、病原体分离培养法检测出埃利希体抗体、DNA或病原体可确定诊断。
由于埃利希体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常累及许多器官,有类似于病毒性肝炎、胃肠炎、心肌炎、肺炎或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于怀疑为埃利希体病的病例必须根据所影响到的器官与有关疾病作出鉴别。但如果有被蜱叮咬或与蜱有接触的病史,可与以下疾病鉴别。
本病也由蜱传播,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临床上有典型的移行性红斑,白细胞不减少,血小板也不降低。
本病也经蜱传播,症状与埃利希体病相似,但发热后会出现特异性皮疹,而埃利希体病皮疹较少见。
本病是由呼肠病毒科考蒂病毒经蜱传播,流行于美国西部。起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其热型呈马鞍状,称“鞍背热”。热型独特,临床不难鉴别。
脑膜炎球菌出疹在急性期发展迅速,瘀斑触诊感觉柔软;而立无次体疹常在发热第4天出现,几天内逐渐变成瘀斑。
患者被蜱虫叮咬后要及时去医院取出,本病应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快,病情恢复良好;若治疗延误,则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包括病毒、真菌的重叠感染甚至死亡。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选用合理敏感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支持对症用药等,局部治疗为辅。
埃里希体对多西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和利福平敏感,临床报告氯霉素也有效。治疗可首选多西环素。10天为一疗程。对多西环素过敏、妊娠、小于8岁的儿童轻症患者,可选用利福平,疗程7~10天。盐酸吐根碱,深部肌肉注射,连续6~9天为一疗程,重复治疗要在20~30天以后。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可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皮质激素等。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若伤面有继发细菌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局部封闭,如常用2%盐酸利多卡因,也有人用胰蛋白酶加生理盐水湿敷伤口,可加速伤口的愈合。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病情较重者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等。
此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埃里希体病在疾病流行区,被蜱虫叮咬后如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置并及时就医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无明显后遗症。如被啤虫叮咬后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有继发感染及部分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障碍者预后不佳,甚至死亡。
早期治疗的患者可治愈,延误治疗、部分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障碍者预后不佳。
本病一般不影响寿命,但老年患者和有继发感染者有死亡可能。
大多患者可治愈,无明显后遗症,少数神经系统受损的患者可遗留有面神经麻痹或共济失调等后遗症。
埃里希体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食物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多饮水,忌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
饮食可选择一些具有解毒作用的食物,如木耳、绿豆汤、苦瓜等。
发热期间忌生、冷、硬及刺激性的食物,如海鲜类等。
对于埃里希体病,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防护。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患者须卧床休息,情绪稳定,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皮肤清洁等。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注意卧床休息,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安静。
保持乐观心态,情绪要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药。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再次被蜱虫叮咬。
本病不需要特殊的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尿量、神志的变化,是否出现皮疹等。
埃里希体病属于虫媒类传染性疾病,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远离传播媒介的预防措施在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中尤为重要。
去过本病流行地区或有进入多蜱地区的人,要进行常规体检来筛查疾病。
防蜱、灭蜱,避免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在疫区野外作业时,应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
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的蜱,可用手摘除或喷洒杀虫剂。住房要通风干净,畜棚要打扫干净或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并捕杀各种野生啮齿动物,如灭鼠。
发现蜱虫叮咬后尽快除去蜱。不要擅自硬扯虫体,要及时去医院取出。
对接触的犬类要进行查体,检查是否感染蜱虫。
4051点赞
[1]潘孝彰主编.新发传染病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徐小元,段忠平主编.传染病学第4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