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校恐怖症是指小儿因对学校的特定环境,或对上学有恐惧情绪,产生的拒绝上学的行为,孩子在校时会说不舒服,但在校外无此症状。主要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儿童羞怯内向的性格因素有关,也可与在学校的糟糕经历有关,比如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者与同学、老师相处不融洽等因素。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害怕与家人分离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去上学,强烈拒绝上学的要求,对于上学或者进入到学校这个环境后就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症状,远离学校后症状即消失。
儿童学校恐怖症主要病因包括有孩子自身的主观因素、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外界客观因素主要与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关。
患者大部分有着胆小依赖、高度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的心情,也更容易出现由对某种场景恐怖所引发的焦虑症状。
客观因素即环境因素,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对于学校的不良观念,或者是对于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感,比如在学校中与同学或老师关系不融洽,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厌烦或者学校中的某些事物非常恐惧,都是造成该病的原因。
患者曾遭受过重大的心理创伤、患者的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经济条件不容乐观等,会增加患有儿童学校恐怖症几率或是风险。
国外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该病的发病人群多为处于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且女性患病率较高,是男性的两倍多,并且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的共病率高达1/3。常见于学龄儿童,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在青春期少年中的发病率约为2.4%~8.7%。
家庭不和谐会直接导致儿童对其他事物的专注降低,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容易引起儿童对学校的反感,从而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
这种性格常常引起儿童的自卑、怯懦、敏感等,在学校这种公共场合更易引发焦虑的情绪。
儿童学校恐怖症患者对于上学有着强烈的拒绝态度,即使家长再怎么保证也无法消除患者对于学校的恐惧,并且一提到上学几乎总能够引发患者的害怕或者焦虑。有时甚至并发情感性障碍、惊恐障碍等疾病。
对于前往学校上学表现为强烈的焦虑情绪,如心神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严重者甚至出现呕吐、尿频、腹痛等症状。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者虽然在上学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但是若是暂时同意患者可以不用上学,则焦虑症状,马上得到缓解。
尽管患者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仍然设法回避学校以及相关场所,极端情形下可导致自我社会隔离,这些回避行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
患者对于学校有着不愿明说的厌恶感,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学校的环境也感到痛苦和不适。
部分患儿会出现自卑、情绪低落、不与周围人接触、暴躁易怒,甚至出现幻听、幻觉、抑郁。
大部分患者一生中会有另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比如情感性障碍,主要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双向障碍,以及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的病理倾向。缓解期精神活动几乎完全正常,不会残留人格缺陷。虽然可能多次发作,但一般不会无精神衰退,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特点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
部分患儿会并发食欲减退、腹泻、失眠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讨厌上学,对家长的上学要求予以拒绝时,可以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头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儿童学校恐怖症,量表的评分以及对于精神状况的检查可作为诊断标准,需要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或广场恐惧症相鉴别。
个体面对上学或者是与学校有关的环境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持续至少一个月,都需要进一步检查。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者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在学校中导致负面的评价,如被羞辱或尴尬、冒犯他人等,持续至少一个月,应及时就医。
患者对于学校的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导致患者的学业、社交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并且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的精神障碍症状来更好的解释,应立即就医。
患者通常会因对上学的恐惧而引发的焦虑症状,前往小儿内科就诊。
多数儿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
焦虑和恐惧症状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对学校十分厌恶、对学校的环境感到痛苦、以哭闹的形式拒绝上学)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设法回避学校,对上学充满紧张和不安,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庭、学校环境如何?
通过两名评定员进行联合检查,一般对患者采取交谈或者观察的方法,待检查结束后,两名评定员独立评分,通过心理或药物干预后2~6周再来评定,比较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谱的变化。
精神科医师根据患者的外表与行为、言谈与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认知功能、自知力等六大方面来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得出患者对于合作的治疗度以及应采用的治疗方案。
对于头部进行高分辨率CT或者核磁共振的检查,用于检查头部尤其是大脑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精神科一般用作排他性检查。
用于排除心脏、肺部的病变,如心血管畸形、肺炎等。主要用于出现胸闷、心慌、呼吸改变的患者。
患者对于学校或上学有着异于常人的恐惧,并且这一行为会引发相应的焦虑恐惧症状,对于上学出现回避退缩的行为,并且这一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的精神障碍症状更好地解释,即可初步诊断为儿童学校恐怖症。
两者之间在回避行为上有类似之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恐惧也是他人的拒绝嘲笑或羞辱,但是人格障碍的患者所针对的场景更为广泛,人群恐惧症患者则相对局限,且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或担忧是过度的和不合理的,而儿童学校恐怖症表现为对于上学有着强烈的拒绝态度和恐惧,以此可以鉴别。
两者都可出现社交行为的减少,但抑郁症患者因情绪低落和动力不足所致,且除回避社交外还有抑郁症的其他核心症状,本病患者则主要由于为避免社交场合的预期焦虑而采取回避的行为。
两者均存在对人多的场所的恐惧和回避,但广场恐惧症患者所担忧的是,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出现危险时无法及时逃避,即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焦虑的对象不同。
儿童学校恐怖症患者的治疗首先给予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严重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多数患者治疗及康复需要时间较长,对于预防和复发问题,应及时给予患者指导和帮助,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了解存在的病因以及诱因,如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在学校有过一些负性经历,以上因素可辅助作为疾病判断的依据,若是可以明确患者的发病是学校的某些因素导致,要及时地使患者远离这些因素。
儿童学校恐怖症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在成年后常常与其他疾病共病,尤其情感性障碍多见,若出现抑郁障碍后应对其进行长时段的专人看护,避免其出现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艾司西酞普兰是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治疗作用相当于西酞普兰明显增强,适用于各种抑郁症或伴惊恐得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安全性较强,几乎没有药物配伍禁忌。
帕罗西汀对半焦虑的抑郁症以及惊恐症较合适,停药太快有撤药反应,因此撤药应缓慢进行。
氯硝西泮为抗焦虑药和抗癫痫药,被FDA批准的适应症为伴或不伴广泛广场恐惧的惊恐发作。焦虑障碍急性精神病和失眠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疲乏、抑郁、头晕、言语迟缓、记忆力下降。不可用于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阿普唑仑为抗焦虑药,经FDA批准的适应症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抑郁症伴随的焦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与焦虑有关的躯体症状、失眠、急性躁狂等。治疗短期焦虑症状时,使用几周后即可停用或根据需要继续使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镇静、疲乏、衰弱、抑郁、头晕、记忆力差。
本病以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该疗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指暴露疗法,暴露疗法应从较低焦虑的场景开始,逐步教会患者进行降低焦虑水平的放松训练,且暴露应逐级进行,从诱发焦虑最轻的场景开始。在此期间,家庭和学校都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支持。
学校应了解造成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如同学嘲笑、教师的批评、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积极的消除可能的原因,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家庭要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苛责,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改变过严、过急、训斥、打骂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家庭成员也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若是原本存在严重的家庭矛盾或者经济问题要尽快改变,避免使患者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病情加重。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活动,避免让孩子养成依赖、被动的性格,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此外,应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营造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家庭变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家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尽量使孩子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
儿童学校恐怖症大部分预后较好,一般情况下在有效的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够有很大改善直至痊愈,但时间较长,并且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寿命,可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2~6周后再进行复诊。
儿童学校恐怖症能治愈,但是治疗时间较长。
儿童学校恐怖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会影响生活质量。
可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2~6周后再进行复诊,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独立评分,从而评估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学校的恐惧情绪是否发生变化。
要避免因食物而导致患者病情症状的加重,也要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日常饮食要避免咖啡、烟、酒等,同时可服用一些药膳,如莲子芡实粥、莲子百合粥等。
饮食中应避免摄入咖啡因以及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者饮料,这会使焦虑症状加重。
忌烟、酒,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患者的焦虑症状加重,酒可能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故酒当禁忌,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宜多食用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燕麦、苹果、萝卜、海带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可适当饮用莲子芡实粥,莲子百合粥等。有助于养心安神,加快恢复体力,克服对学校的恐惧情绪和焦虑症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加强运动锻炼、多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家属在患者发病时也应当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关怀,可在治疗后的六周以内再次回到医院使用量表对病情进行复诊,对于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
患者应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加强体质,也会让性格逐渐转为开朗外向,从而能够更好的面对当面临上学所带来的恐惧与焦虑感。
患者的家属在患者面临恐惧焦虑时,应当给予鼓励与安慰,同时照顾好患者的生活,例如监督、协助或者替患者合理的安排生活,包括饮食、卫生、睡眠等。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药物治疗常常伴有一定的副反应,比如头晕、乏力、困倦等,在使用抗焦虑药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出现药物的依赖性,同时对于抗抑郁药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心脏毒性,避免对心肌产生损害。
对于儿童学校恐怖症的预防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发病人群的及时预防,比如性格胆小、害羞的儿童,在学校经常遭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的儿童等,预防措施主要对高危人群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家庭成员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对于性格胆小、怕人、害羞、回避陌生人的青少年或者未成年人曾有过关于学校的不良经历或者心理创伤,都可成为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诱发因素,应重点关注,可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对患者进行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评测,避免漏诊。
对于早期筛查出的敏感人群,应进行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使敏感人群认识到这种对于上学的焦虑是不必要的。
对于可能引起学校恐怖的因素,有意识并针对性地进行放松训练的练习,指导某些性格敏敏感内向的的个体,对于某些去往学校,熟悉学校环境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预期的紧张。
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于儿童不能过分的批评和责备,对于儿童的失败要尽量给予鼓励和劝导,若发现儿童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或行为,应尽快就诊,防患于未然。
4420点赞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4-337.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36-1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