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弥漫性的过度沉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几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其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如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积极有效的干预则有望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先天肝纤维化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呈散发性或家族性发病,临床很少见。这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肝小管在分化过程中其组织形态及排列秩序发生紊乱所致。
可由病毒性肝炎、化学毒物和药物、肝豆状核变性、血色沉着病、血吸虫病、肝脏长期缺氧瘀血等多种因素所诱发。
肝纤维化的病因多样,几乎所有能导致肝硬化的损伤均为肝纤维化的病因,如病毒感染、酗酒、肝内脂肪沉积等,好发于酗酒人群、脂肪肝患者、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者,糖尿病、不规范用药可能会诱发肝纤维化。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疾病。病毒会引发炎症,对肝细胞造成损伤,造成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可能会出现肝纤维化。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诱发肝脏糖脂代谢紊乱,促进炎性免疫反应发生,可能引起肝纤维化、脂肪肝等疾病。
由于饮食、疾病等原因造成脂肪肝,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可能会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等。
疾病如先天性疾病、肿瘤等,会引起内、外胆道梗阻;肝吸虫寄生在胆管中,会堵塞胆道系统,均会造成胆汁淤积,继而损伤肝细胞,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
肝内巨噬细胞会吞噬血吸虫虫卵,继而演变为成纤维细胞,会在肝内形成纤维性结节,可能引起肝纤维化。
如患有缩窄性心包炎、静脉阻塞等疾病,肝内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通路可能受阻,造成肝脏长期淤血,会损伤肝细胞功能,使肝细胞变性,继而导致肝纤维化。
如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会加剧肝损伤,促进或加重肝纤维化的发生。某些风湿免疫性疾病累及肝脏,自身免疫性肝病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往往迁延不愈,长期损伤肝功能,可能会发展为肝纤维化。如果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存在酶缺陷,机体无法及时清除某些代谢产物,沉积于肝脏,会导致肝细胞坏死,继而引起肝纤维化。
多种药物与毒物均可使肝脏损伤。药物以双醋酚酊、甲基多巴和异烟肼为最主要,其次氟烷、丙硫氧嘧啶、保泰松、磺胺类等。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激活HSC(肝星状细胞)最后演变为肝纤维化。
我国男性和女性肝纤维化的发生率尚无统计数据,但肝硬化发病率男女之比为(3.6~8):1.0。近来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年龄增长与肝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对儿童HBV感染者进行1-1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3.4%~34%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其发生率及病变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饮酒量越大、时间越长,酒精代谢产物对肝细胞造成的伤害就越大,从而引发肝纤维化的风险越高。
血吸虫可能会寄生在肝脏门静脉处,被免疫细胞处理后形成纤维性结节。如寄生虫寄生在胆管中,可能堵塞胆道造成胆汁淤积,引起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
病毒侵蚀、破坏肝脏细胞,导致患者肝脏内部出现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引起肝纤维化。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的增加,肝脏负担过重,出现脂肪沉积,对肝脏造成损伤,若病情发展可能会造成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个体差异较大。早期肝纤维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受影响程度较低,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随病情进展,或肝脏负担加重时,患者可表现为乏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出血现象。如果未进行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损害。
常见临床表现有疲惫乏力、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肝区不适或胀或痛、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等。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或可表现为伴同于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伴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病等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可能会出现胆汁合成、分泌不良,从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引起患者食欲减退、厌油腻的表现。
肝纤维化严重的患者肝脏凝血功能可能会受到损伤,继而出现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皮肤紫红色瘀斑等。
肝组织纤维化可逐渐破坏肝脏组织,甚至演变为肝硬化,引起肝功能障碍,或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症状。
如有肝脏基础疾病,出现身体不适,如乏力、消化不良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可到医院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如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等,明确诊断肝纤维化,并与肝硬化进行鉴别。
如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身体不适,如乏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甚至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可优先考虑到消化内科、肝病科进行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消化不良、黄疸等)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平时生活是否规律?
是否有使用药物、保健品?
既往有何病史?
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查体,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黄疸、蜘蛛痣等表现,肝脏是否可扪及,初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主要检查肝纤维化四项,即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能反映肝脏细胞功能和活动性纤维化程度,可辅助诊断。
影像可发现肝包膜增厚,表面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各叶比例发生改变等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的征象,但早期肝纤维化不明显时,诊断能力较差,难以准确地进行肝纤维化分期。
近几年来开发的用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像学技术,原理为通过释放低振幅、低频率的振动波,从而产生一种弹性剪切波在肝脏中传播,通过记录程序,测定肝脏弹性。具有快速、无痛、可重复、无创等优点。
经皮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金标准”,能够明确诊断肝脏纤维化程度。但其为有创检查,存在取样、观察误差。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像学手段。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评估炎症与纤维化程度以及判定疗效的重要手段。肝活组织检查的基本要求包括:力求用粗针穿刺(一般用16G穿刺针),标本长度1.5cm以上,至少在镜下包括6个以上汇管区。肝活组织检查标本应做连续切片,常规做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染色和(或)网状纤维染色。根据纤维增生程度与部位,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1~4期。
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标志物,指ECM的某些成分或其代谢相关的分子。另一类是间接标志物,多为普通血液或肝脏生化指标。这两类标记可单独应用或联合部分指标组成评分系统。
可以发现肝脏各叶比例改变,肝包膜增厚、肝表面轮廓不规则、肝实质不均匀,星结节状、脾脏增大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增宽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征象。
肝纤维化进展后的阶段,与肝纤维化相比,肝硬化难以逆转,且可能进展为肝癌或肝功能衰竭,威胁生命,B超可见肝脏表面凹凸不平,且肝右叶多萎缩,左叶和肝脏尾叶增大。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其静脉血管粗细不等、狭窄,可以此相鉴别。
肝纤维化患者通过有效药物治疗以及戒酒、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延缓肝纤维化的程度,主要目的是抗病毒、调节免疫、保护肝脏等。
通过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轻肝脏负担,避免肝细胞进一步损伤,能够延缓肝纤维化的病情进展。
如干扰素可较强地抑制肝星状细胞(HSC) 活化和增殖或促进HSC的凋亡,有较强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秋水仙碱、D-青霉胺能干扰胶原分泌,但由于毒副作用大,限制了其使用。D-青霉胺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
提高MMP1表达或抑制TIMP1水平来促进ECM降解将是-种好的抗肝纤维化方法。目前研究主要为具有胶原酶活性或促进胶原酶活性类药物。
通过调节PDGF、TGF-β等特殊细胞因子活性或阻断其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来抑制HSC激活和增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抗TGF-β抗体、TGF-β 反义寡核苷酸、可溶性II型TGF-β受体、特异性PDGF受体β亚单位核酶、己酮可可碱等均显示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也能抑制激活的HSC增殖。
持续抗炎治疗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的有效方法。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但因其多种副作用而限制了它的应用,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肝纤维化有效。此外,IL-21受体拮抗剂、TNF-a抗体、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前列腺素等亦可减轻肝脏内炎症反应。
肝纤维化以药物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近年对中草药治疗肝纤维化有效成分的研究日益完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使用。
如果肝纤维化患者发现较早并经过有效治疗,预后较为良好,甚至可逆转,几乎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病情进展,则预后不良。另外,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肝纤维化患者目前难以治愈。
本病及时治疗几乎不会影响寿命;若病情进展迅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则预后不良。
如果肝纤维化患者病情稳定,一般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复诊即可,复诊频率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听从医嘱,按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肝纤维化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每日应保证供给蛋白质100~200g,适当限制脂肪,增加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进食含维生素B1的食物,多食用一些燕麦、小米、面粉、酸奶、海带、食醋等有驱脂作用的食品。
肝纤维化患者要注意保持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属应当监督患者及时用药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家属也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时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愉快。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时定量服用药物。用药出现严重副作用时及时就医。
遵照医嘱定期复查,出现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等不良现象时及时就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症状得到控制后的患者,应鼓励其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家属要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一旦病情反复或进展,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肝纤维化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能会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因此如有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减少不良反应。
肝纤维化是长期、慢性疾病,治疗亦需较长时间。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同时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鼓励患者多与其家属、朋友沟通,适当参与户外运动及社交活动,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引导患者身心状态健康发展,对疾病的治疗与好转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行肝脏穿刺活检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进行谨慎护理,尽量减少痛苦、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心理评估,做好适当的健康教育,尽量消除患者思想负担,增加信心。
观察患者精神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感,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穿刺顺利进行。
要观察是否有气胸、局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为后续治疗、预后提供保障。
肝纤维化病因多样,多由原发病引起,因此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人群都应定期体检,并做好对原发病的预防、治疗。若为原发病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期复诊,防止病情进展,利于身体健康。
重视体检,所有人群都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液指标、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等,以早期检出和发现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相关疾病,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
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复诊,防止病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脂肪肝患者应尤其注意,限制脂肪摄入。戒烟限酒,防止烟草中有害物质造成机体损伤,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酒精肝患者应严格忌酒。
患有酒精肝、脂肪肝、肝炎的患者,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
规范使用药物,不乱用药、保健品,避免损伤肝脏。
4753点赞
[1]石项天,欧阳晓晖,苏秀兰.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3):480-484.
[2]张旭兰,陈惠军.心理干预对肝纤维化患者抑郁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8,31(2):437-440.
[3]黄君丽,李先鹏.心理护理对乙肝合并肝纤维化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
国现代医生,2017,55(26):161-164.
[4]范慧宁,陈尼维.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1):29-31.
[5]于红.130例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3):279.
[6]谢红燕,杨淑玲.影响肝纤维化扫描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9):2446-2447.
[7]周丽.脂肪肝的饮食疗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5):259.
[8]龙启美,郭翔飞.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7(11):841-84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