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主要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结肠及小肠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特殊类型,往往在大手术后,特别是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容易发生。其特点为肠黏膜上有渗出性假膜形成,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腹胀、腹痛等。本病治疗关键点在于及时停用致病抗生素,再给予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将假膜性小肠结肠炎分为三型。
患者腹泻较轻,每天腹泻次数在3~5次,体温低于38℃,无脱水、酸中毒表现,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正常,在(4~10)×10^9/L之内。
患者腹泻次数每天5~20次,体温38℃以上,且伴脱水、酸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偏高,一般在(10~15)×10^9/L。
腹泻比较严重,每天腹泻次数20次以上或有脓血便,体温超过39℃,脱水、酸中毒较明显,或出现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白细胞数超过15×10^9/L。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损伤黏膜,引起有假膜形成的炎症和腹泻,抗生素的应用是主要诱因。
大量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造成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异常繁殖,此菌本身并无侵袭性,但会产生细胞毒素及肠毒素,后者通过黏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使水、盐分泌增加产生分泌性腹泻,甚至引起黏膜出血。
有胃肠疾病需要进行胃肠道手术时,手术会破坏肠道坏境,使肠道菌群改变,容易导致本病发生。
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是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诱因,其中尤以青霉素类抗生素最易诱发该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
胃肠手术、炎症性肠病、尿毒症、肠出血等也可诱发假膜性小肠结肠炎,它们都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尤其肠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机体老化,免疫功能降低,更易罹患该病。
25%的住院病人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且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老年人更多见,超过60%。15%~70%的新生儿,3%~8%的健康成人,以及可能20%的住院患者已经携带病原菌却尚未发病。
肠道免疫功能低下,则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
会破坏肠道环境,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所以此类人群好发该病。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每日有数次至数十次的水样便,同时伴有腹胀、腹痛,并有发热。除以上表现外,全身症状也较明显,体征有腹部压痛,甚至反跳痛,部分患者伴有肠麻痹和肠扩张。
为首发症状,每日有数次至数十次的水样便,具体腹泻次数和程度不一。轻者2~3次,重症者可达30次,可为海蓝色水样便,混有脱落的假膜甚至假膜管型。
多位于耻区,疼痛性质为钝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患者腹部一般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偶有腹膜刺激征。
中等都是以高热多见,体温上升期患者可有畏寒、口唇苍白、寒战等表现,部分患者伴头晕、乏力等毒血症症状。
腹泻导致大量水盐丢失,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表现为皮肤冰冷苍白、呼吸浅且快,甚至皮肤紫绀,有意识模糊表现。
部分患者伴有肠麻痹和肠扩张,导致排便困难。另外,腹泻次数较多造成脱水的患者,还可以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表现。
急性结肠炎出现节段性或全结肠扩张伴全身毒血症,可由感染性肠炎引起,主要出现排便停止,甚至排尿停止,腹部疼痛剧烈,甚至出现昏迷现象。
因各种原因影响了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肠扩张蠕动消失,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指肠管破裂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可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消失的症状。
可由细菌感染引起,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出血是最明显的表现,也会出现休克和低血压的症状。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会出现大量水样腹泻、腹痛和发烧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要及时就医。若有血压降低、剧烈腹痛、昏迷等情况,要立即就诊,不可以延误。
若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且大便有异常者,应及时就医。
每日有数次至数十次的海蓝色水样便,伴有腹痛、发热,应及时就医。
已确诊且腹泻次数较多或有脓血便,脱水、酸中毒明显,应立即就医。
如患者出现休克表现,需要立即就医。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应优先就诊于消化内科,出现急症情况时需要去急诊科就医。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烧吗?测量体温是多少?
有什么基础疾病吗?(糖尿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等)
近期是否使用过抗菌药物?
近期是否住院进行过胃肠道手术?
37℃厌氧环境下培养24~48小时,培养结果阳性,还应进行毒素鉴定,由于少数正常人可携带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而此种菌株并不产生毒素。
进行该项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炎症,通过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可以辅助判断。
粪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细胞毒素试验,对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如第一次阴性,对可疑病例应复查,有些病例可呈阳性。将患者的粪便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中,观察细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
机制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的细胞毒作用可被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将抗毒素稀释后在室温或37℃时即可出现中和现象。
典型表现为肉眼观察可见粪便中混有假膜,显微镜下观察假膜由纤维素、黏蛋白、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等组成。若实验室检查用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则可确诊为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为诊断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快速而可靠的方法,不仅可以早期明确诊断,还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若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肠扩张、肠腔积液及指压痕。气钡灌肠双重造影可见结肠黏膜紊乱、边缘呈毛刷状以及黏膜表面有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阴影,也存在指压痕及溃疡征,则可能患有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
属于确诊本病的金标准,可以发现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有出血、上皮细胞坏死和假膜形成表现。
患者有大量或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史,或者正在应用抗生素。内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白色斑点状假膜,或者许多斑块状、地图状假膜,呈黄色、黄褐色或黄绿色,可诊断为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粪便或者肠内容物细菌涂片发现明显菌群失调,或者培养出大量真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鉴定为致病菌)等,可诊断为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组织活检可见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和上皮细胞坏死、假膜形成等。假膜由纤维状物、炎症细胞、细胞碎片及细菌菌落组成,即可诊断。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需要与炎症性肠病进行鉴别,两者都具有腹泻、腹痛等症状。但炎症性肠病可由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其腹痛多为隐痛或阵发性加重,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而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疼痛多为胀痛,按压腹部疼痛不明显。
本病是由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肠炎,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而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引起,以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特征。
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有里急后重感,粪中脓多于血,粪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而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使用抗生素等导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繁殖而致病。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首先应消除诱因,并采取综合措施。根据病人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以避免症状加重,导致严重并发症。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由抗生素引起的假膜性小肠结肠炎应立即停用抗生素,若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可用窄谱抗生素或合用万古霉素。
如给患者补充水电解质,必要时可采用全肠道外营养,严重者可少量使用激素以改善毒血症状。
可采用易制备的抗污泥梭状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
可口服乳酶生、双歧杆菌,最好是复合性的微生态制剂等,用几倍口服剂量通过保留灌肠的途径给药,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中、重型患者,首选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葡菌、各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多数革兰阳性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可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酿成的抗生素耐药性的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
对厌氧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它在人体中还原时生成的代谢物也具有抗厌氧菌作用,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最终致细菌死亡。
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杀菌药,口服不吸收,能有效对抗革兰阳性厌氧菌,与万古霉素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原有抗生素停用的假膜性肠炎效果更好。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阴性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不仅作用于细胞壁,也影响原生质体,对胞浆膜也有损坏作用,影响其渗透性。
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补充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缓解腹泻的症状。
如蒙脱石散,可以减少腹泻的次数,避免发生脱水。
严重患者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器官衰竭、肠穿孔、肠出血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将结肠病变部位切除。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轻症患者疗效尚可,重症患者常因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肠穿孔而陷入危重状态,预后差,病死率达20%。
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治愈率为70%~80%,但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复发。
轻症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寿命,重症若处理不当则预后凶险。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治愈后假膜脱落、创面发红,黏膜上皮再生修复。假膜脱落后10日左右复查内镜,检查黏膜是否正常。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伴明显腹痛、腹泻者暂进食,好转后酌情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多饮水,注意饮食卫生。
宜食用流质食物和软质食物,有利于消化吸收,也减轻肠胃负担。
宜进食清热、利湿的食品,新鲜瓜果能消暑解渴,且富含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度平衡。
多饮水,水补是食疗、食养的基础,健康的成人每天至少要补充2500mL的水,才能把体内废物排出体外。
忌硬质和高纤维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增加肠胃负担。
忌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患者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外,日常还要注意护理,一方面可以促进疾病快速恢复,另一方面也可预防疾病复发。
注意卧床休息,保暖腹部,减少肠蠕动,减少排便次数,同时注意消除焦虑不安情绪。
勤洗手,毛巾、内裤等衣物要隔离洗涤,用开水烫,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做好患者的粪便管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排便困难者可以适当使用大便软化药物。
排便后注意保持肛周皮肤卫生,使用柔软的纸巾擦拭肛周,同时可以用温水清洗。
本病比较容易复发,所以建议患者日常要多注意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如出现排便次数、大便颜色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复诊。
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注意护理伤口,保证伤口周围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是引起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诱因,而且无论使用何种抗生素、剂量多少及疗程长短均可诱发该病。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擅自滥用药物。
保持环境卫生,营造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如慢跑、快走、打羽毛球等。
做过胃肠道手术患者需要遵医嘱调整饮食,同时要补充益生菌,避免肠道菌群发生紊乱。
4602点赞
[1]段志军.消化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2]凯斯珀原著,周丽雅译.哈里森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第19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