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是女性常见病,多见已婚产后妇女,偶见未婚女性。女性的直肠阴道隔一般厚度为0.5cm,由盆内筋膜构成,主要是由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的前中线交叉纤维及会阴体与盆内筋膜相融合。直肠前突多见于女性便秘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少数男性患者也存在直肠前突的情况,严重者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排粪造影检查结果,直肠前突可分为三度:
前突深度为0.6~1.5cm。
前突深度为1.6~3cm。
前突深度>3.1cm。
直肠前突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直肠前壁薄弱,排便过程中粪便对直肠前壁的过度挤压所致。包括直肠阴道隔发育不良、分娩期直肠阴道隔损伤未及时修复,还有诸多因素导致的慢性长期便秘造成直肠受压迫所致。
直肠阴道隔发育不良是未婚女性发病的主要原因。
分娩时重度会阴裂伤、肛提肌撕裂、生殖裂孔扩大。
40~50岁开始发生结缔组织退变,导致直肠阴道隔松弛。
不良排便习惯致腹压增加,导致薄弱的直肠阴道隔扩张变薄。
饮食习惯不佳导致长期便秘,这会导致直肠括约肌功能受损。
直肠前突多见于女性便秘患者,尤其是在中老年女性,少数男性患者也存在该种情况,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直肠前突的发病率和就诊率都明显增加。
中老年人经产妇或多产妇。
曾有过会阴部手术或外伤史的女性患者。
有排便困难或便秘等不良习惯的人群,这些习惯会导致直肠括约肌功能受损。
直肠前突发生后,由于排便压力作用方向改变且被部分耗散,直肠后壁受压减少,造成排便困难,最终导致便秘、便血等不适。直肠前突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阴道狭窄、阴道缩短、直肠阴道瘘等。
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肿物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排便不净感。
症状会随站立时间及蹲位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
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血便、性交困难或疼痛。
部分患者有便秘、排便困难,导致肛裂,出现便血及肛管疼痛。
阴道狭窄、阴道缩短,短期性交不适甚至疼痛。
直肠阴道瘘。
切口下血肿。
远期阴道黏膜下脓肿。
阴道黏膜感染、坏死。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出现心情焦虑,对生活无望。
患者一旦出现频繁的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尽感时,要及时就诊,积极消除原发病因,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进行直肠指诊、排粪造影及肛门直肠测压等明确诊断。
患者一旦出现便秘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胀等不适的患者应该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和肛肠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排尿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泌尿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便秘是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是否有长期慢性便秘)
是否有以下症状?(排便是否需要助手辅助,是否有大便排不尽感,有无肛门憋胀、下坠感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详细的问诊,进行直肠指诊、排粪造影及肛门直肠测压等是诊断直肠前突的主要检查方法。
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手段,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并且于用力排粪时突出更加明显。
排粪造影仍是目前确诊直肠前突出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发现体检未能发现的直肠前突出,显示其深度和宽度,并可发现引起其他便秘症状的原因,如直肠内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等。在造影片上可见排便时直肠前下壁呈囊袋状向前突出,相应部位的直肠阴道隔被推移变形。钡剂残留于向前突出的囊袋中,是直肠前突出导致排便困难的重要依据。
利用开放系统的磁共振,可显示静息和排便时直肠肛管及盆底肌肉等的形态变化,是近年来国外应用的新方法,快速、安全、无X线暴露,易被患者接受,特别对于年轻患者更为合适。
肛管直肠超声内镜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其探头专为肛管结构设计,直径约1~2cm,在检查时不会改变肛管直肠解剖结构,可获得肛管直肠壁各层次的高清晰影像,操作简单,患者无须做任何准备,痛苦小,检查快速,价格便宜。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诊断为本病:
既往存在会阴部或妇科手术的患者。
长期排便困难,出现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应高度怀疑直肠前突。
排粪造影显示排便时直肠前下壁向前突出,即可确诊。
多以便血或脱出肛门外就诊,肛门指诊可触及息肉隆起于直肠黏膜面,多有蒂、质坚实,单个为主,多发息肉则呈颗粒状突起,常有家族史。而本病常有便秘病史,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等,肛门指诊时常可触及直肠前臂圆形或卵圆形薄弱区。
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有特殊臭味,便血与大便相夹杂,同时伴有大便的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或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肿块,肿块质硬,表面呈菜花状或有溃疡,不活动,质硬,表面脆,触之易出血。而本疾病出现便血的症状很少,无暗红色或果酱色大便,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前臂的薄弱区。
一旦临床诊断为直肠前突,排粪造影进一步证实直肠前突部位不能完全排空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一般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者有手术意愿患者建议推荐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不适感,极有可能会复发。
药物对于本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一般,灌肠剂、栓剂对于一些轻度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中重度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该方法简便,可同时治疗其他伴随的肛管直肠疾病。
适用于纠正膀胱突出或阴道后疝、有肛管狭窄者。
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生物反馈仪把人体的某些生理信号,如肌电、压力、温度等,以视觉或听觉信号的形式反馈给人体,然后人再通过训练和意念来主动控制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达到治疗的目的。生物反馈训练应作为中重度直肠前突伴排便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对于手术治疗,肉毒素注射法治疗直肠前突出有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效果确切的优点,且未发现副作用及并发症,缺点是疗效持续时间较短,长期缓解率只有约50%,平均五个月后需再次注射。
直肠前突是一种良性疾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达到临床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本病无法治愈,重在改善症状。
本病症状控制及时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有便秘的患者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如果无任何不适,建议每半年进行排粪造影复查,或有症状随时复查。
直肠前突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为原则,合理的控制总热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饮食上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粗纤维的食品。
多饮水,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的营养,选择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青菜、鱼蛋白等,以利于创口愈合,不吃煎炸、辛辣食品。
预防便秘,必要时服缓泻剂。
直肠前突患者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干燥、洁净,不要过分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放松心情,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避免不良排便习惯,患者要改变憋大便、久蹲厕所的习惯。
患者要保持排便通畅,多饮水、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拒绝辛辣刺激食物。
如发现阴道直肠隔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对于便秘日久的患者,往往对手术期望值较高,患者家属应了解病情,知晓手术的重要性、目的性。同时帮助患者术后积极预防便秘,改变生活习惯,对改善症状必不可少。
术后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预防伤口感染,定期复查。
直肠前突主要是因为患者直肠前壁薄弱,分娩或产伤造成的直肠阴道隔缺损,慢性便秘或排便习惯不良造成的,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女性产后可进行盆腔康复训练。
既往有妇科手术史,如有便秘、肛门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及时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定时定点排便,不久蹲厕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乱服泻剂,扰乱胃肠功能。
产妇定期行盆腔康复训练。
4792点赞
[1]李春雨,汪建平.肛肠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卫出版社.2015:423-424.
[2]徐琰,张连阳.直肠前突出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1):60-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