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而形成,部分病人无急性炎症过程,可伴有慢性前列腺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有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炎、性传播疾病扩散所致的急性附睾炎继发而来。感染多从输精管逆行传播,血行感染少见。致病原多为大肠埃希菌,也有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病毒等。
目前临床上根据慢性附睾炎的病因将其主要分为三类:
主要指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附睾慢性炎症反应,微生物通过输精管道逆行感染,或者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这类慢性附睾炎常常伴有附睾的异常肿大、硬结、疼痛等不适。
附睾是输精管道的一部分,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因引起的输精管道的梗阻,进而导致附睾的疼痛。临床上常见的有输精管结扎术后引起的附睾疼痛。
也称为特发性慢性附睾炎,指查体发现附睾形态质地等正常,阴囊超声也没有发现一些异常的附睾超声表现。这些没有明确病因的附睾反复疼痛或坠胀等不适称为慢性附睾痛,这类慢性附睾炎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往往有很大的相关性。
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而形成。一般认为慢性附睾炎的致病菌是通过输精管逆行进入,通过淋巴系统入侵。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尿道器械操作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管均可导致慢性附睾炎的发生。慢性附睾炎一般没有传染性,但是对于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慢性附睾炎有交叉感染性,在治疗期间要尽可能避免性生活。
尿道感染时,带菌尿液逆流进入射精管,导致附睾炎。
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手术后,由于是经尿道方式的前列腺切除术,且射精管的开口位于前列腺窝内,排尿时的尿流压力可使尿液逆流进入射精管。而且前列腺切除术后8~12周内,尿液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
可诱发前列腺感染,及办发急性附睾炎,最终可导致慢性附睾炎。
无菌尿返流进入输精管可导致化学性附睾炎。
进行结扎的患者,可由于手术操作原因导致引流不畅,进而引发附该病。
当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攻击时,如患有白塞病综合征、结节病等,也可引发该病。
生殖道阻塞、狭窄等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患者容易发生生殖道的感染,诱发附睾炎。
慢性附睾炎在各种年龄阶段的男性均可发生,尤其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总发病人群的70%,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低。目前国内外暂无权威的慢性附睾炎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慢性附睾炎一般没有传染性,但是对于由支原体、衣原体和淋球菌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慢性附睾炎有交叉感染性,在疾病治愈前需避免性生活。
尿道感染者尿液逆流入输精管,经输精管侵入附睾,易导致附睾炎。
前列腺炎患者炎症易通过开口于前列腺窝的射精管蔓延至附睾,可导致附睾炎。
精囊炎患者炎症沿射精管蔓延至附睾,易发生附睾炎。
曾进行过尿道器械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易发生尿道的感染,感染沿输精管蔓延至附睾,易导致附睾炎的发生。
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患者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阴囊疼痛、坠胀感等。疼痛可向下腹部及会阴部放射。本病可并发精囊炎、前列腺炎、精损肾亏、性功能下降等症。
患侧阴囊有轻度不适,隐痛或坠胀痛,休息后好转。
附睾局限性增厚及肿大,与睾丸的界限清楚。触诊时可触及附睾肿大、变硬,轻度压痛。
大腿根部放射样疼痛或下腹部疼痛:由于慢性附睾炎的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的腹股沟,因此慢性附睾炎患者可有多大腿根部疼痛或下腹部疼痛症状。
患侧精索和输精管增粗,前列腺变硬
不育:由于慢性附睾炎可导致患者精子质量下降甚至无精,因此部分患者可出现男性不育症状。
由于男性的生殖器官是相连相通的,因此得了附睾炎的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精囊炎,而精囊发炎对生育能力造成的影响也非常大。
前列腺炎同样也是附睾炎可引起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可表现为下腹和会阴部坠胀、尿急、尿频、尿末流出白色浊液、发烧、全身无力等。
如果男性得附睾炎之后久治不愈,可导致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甚至造成精损肾亏,从而出现肢体寒冷、腰酸背疼、身形瘦弱、衰老速度加快等症状。
附睾炎会影响患者的性功能,导致性欲减退、性功能下降,有些患者甚至完全丧失性功能,表现为阳痿早泄。
死精和无精等是附睾炎引起的重要并发症,而男性一旦出现死精、无精等问题,就会直接丧失生育能力。并且进行性生活时还可能把炎性病菌传染给配偶,导致配偶发生妇科感染性疾病。
发生附睾炎的患者没有及时治疗也会影响到内分泌水平,导致内分泌水平降低,从而导致患者的身体素质降低。
慢性附睾炎患者如出现阴囊疼痛、坠胀感应及时去泌尿外科就医,由于慢性附睾炎可能影响精子质量,从而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更应及早就医,以免因慢性附睾炎造成不育。
患者出现阴囊肿胀、疼痛、坠胀感等情况时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阴囊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泌尿外科就医。
患者出现少精、无精、精子质量差等症状去男科就诊。
出现不适症状多长时间?
是否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是否有外伤史?泌尿生殖道其他器官炎症病史?
是否有结核病史或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是否有留置导尿管或尿道、前列腺手术史?
性生活情况(如是否有不洁性交史)?
血常规白细胞可达(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检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超声检查可将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附睾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权像上附睾信号可与睾丸信号相同或高于后者。
可通过以下表现和检查结果诊断该病,如:
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或急性附睾炎病史。
常有阴囊内疼痛、坠胀不适,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会阴部。
检查患侧附睾增大,有硬结,有触痛,与睾丸界限清楚,输精管增粗。
并发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常规镜检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
此病表现为附睾硬结、疼痛。患者多有泌尿系结核病史,其输精管增粗、变硬,呈串珠样改变。附睾结节则多位于尾部,质硬、不规则,有时还与阴囊皮肤粘连、溃破并形成流脓窦道。分泌物镜检可找到抗酸杆菌,可资鉴别。
此病也表现为附睾有结节,但结节多位于附睾头部,表面光滑,无压痛。B超可见附睾头部有囊性占位,可资鉴别。
此病表现为附睾结节伴阴囊疼痛。但患者有丝虫感染史,阴囊内结节常有数个,多在精索下端及附睾头部,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可资鉴别。
此病也表现为附睾肿块,有时可出现阴囊胀痛。但肿块多位于附睾尾部,表面不光滑,界限不清,质地坚硬。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定诊断,可资鉴别。
慢性附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内科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若能明确引起附睾炎的病因,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慢性附睾炎并发前列腺炎、精囊炎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
附睾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阴囊用人工托可减轻疼痛。
早期可将冰袋放在附睾处,防止肿胀。
晚期可用热敷加速炎症消退,减轻病人不适。
伴有细菌性前列腺炎者,可每天口服复方新诺明。
若局部红肿明显,血白细胞增多,体温升高,应静脉滴入抗生素,直至体温正常,改口服抗生素。
如附睾疼痛较重可用1%的利多卡因由睾丸上端精索行局部注射以减轻疼痛。
若抗生素治疗无效,疑有睾丸缺血时,应行附睾切开减压,纵行或横行切开附睾脏层鞘膜,但要避免伤及附睾管。
慢性附睾炎属于中医中的“子痈、瘕积、淋证"范畴。病机与肝、肾二经密切相关,与阴部不洁、外染湿热秽毒、精神紧张、过食肥甘厚腻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肝经淤血、气滞血瘀、湿热余邪为本病主要病机,因此,主要用疏肝通络、行气活血散结的组方治疗慢性附睾炎。
对于病因未明的慢性附睾炎,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临床上慢性附睾炎往往会辅以一些中成药进行治疗。
慢性附睾炎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的慢性附睾炎治疗较困难,需长期坚持治疗。症状较轻的慢性附睾炎具有自限性,一般可以自愈,但所需时间较长。
慢性附睾炎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够治愈。
慢性附睾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慢性附睾炎一般1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复查时通过血常规、超声检查判断患者炎症恢复情况。另外,还需注意患者精子质量的检查,避免因慢性附睾炎造成的不育。
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慢性附睾炎患者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慢性附睾炎是由感染引起,而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可提高患者自身抗炎能力。
患者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可能会刺激机体,导致炎症部位分泌物增加,炎症进一步浸润扩散,导致病情加重。
患者忌抽烟、喝酒。
慢性附睾炎的治疗是需要长期坚持,而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护理是疾病康复必不可少的。慢性附睾炎患者应注意适当休息,对阴囊的护理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急性期冷敷,慢性期热敷。
患者在急性期卧床休息,用阴囊托或布带将阴囊托起;慢性期可适当活动;避免久坐,避免劳累。
患者在急性期宜冷敷,以减轻阴囊充血、水肿及疼痛;慢性期宜热敷,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急性期禁止房事,慢性期节制房事。
注意环境与个人卫生。
慢性附睾炎患者应监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防止炎症扩散引起的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另外,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监测炎症发展情况。
家属需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使其放松心情,避免焦虑、紧张,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其因心情焦虑,而造成阴囊疼痛,进而不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因慢性附睾炎可造成患者不育,因此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精子活动度、质量等情况,防止因慢性附睾炎引起的少精、无精、精子质量差而造成的不育。
慢性附睾炎多由感染引起,预防感染是预防慢性附睾炎的主要措施。另外,慢性附睾炎可继发于尿道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继发慢性附睾炎。
对于高危人群,如尿道感染者、前列腺炎者等应及早进行附睾的超声、核磁共振等检查,早期筛查疾病。若发现附睾炎,要及时进行治疗。
若性生活过于频繁,会导致生殖器官长期充血,引起性功能下降,也容易引起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早泄以及不能射精等。
不洁性生活容易导致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引起泌尿生殖道的炎症改变,容易导致附睾炎的发生。
保持生殖器官的清洁可防止生殖器官的污垢、细菌进入泌尿生殖道,引起感染。
4346点赞
[1]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8-559.
[2]高龙,陈斌.慢性附睾炎的研究现状[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23(9):69-72.
[3]梁小绿,庞永儒.慢性附睾炎的临床特征[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