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不卫生饮食和饮水感染空肠弯曲菌获得,临床以发热、腹痛、血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空肠弯曲菌肠炎者可在短期内痊愈,预后较好。
空肠弯曲菌肠炎是一种通过食物和水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动物。动物或人感染空肠弯曲菌,其排泄物污染水、食物,主要经粪-口传播或生食带菌的食物感染,5岁以下儿童以及年老体弱者容易感染。
人类致病的绝大多数是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杆菌,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血中也产生抗体,有一定保护力。空肠弯曲菌在水、牛奶中存活较久,如温度在4℃则存活3~4周。在粪中存活也久,鸡粪中保持活力可达96小时,人粪中如每克含菌数108,则保持活力达7天以上。细菌对酸碱有较大耐力,故易通过胃肠道生存,在小肠内增殖并侵袭空肠、回肠和结肠,引起黏膜出血、水肿和渗出。
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
平时可以散发,也可由于食物、牛奶及水被污染造成暴发流行。
自然因素,如气候、雨量;社会因素,如卫生条件的优劣、人口流动如旅游,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人群对空肠弯曲菌普遍易感,我国5岁以下儿童患病更多。
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易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感染。水源传播也很重要,如喝被弯曲杆菌污染的水。
5岁以下儿童或老年患者免疫力较低,易患此病。
饮食不卫生者,生食带菌动物或其产品时易患此病。
空肠弯曲菌肠炎通常潜伏期1~10天,平均5天。食物中毒型潜伏期仅20小时,轻者24小时即可痊愈,多数一周内自愈,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并发症包括脑膜炎、反应性关节炎等。
初期有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骤起者开始发热、腹痛、腹泻。
约占56.3%~60%,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个别可高热达40℃,伴有全身不适,儿童高热可伴有惊厥。
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整个腹部或右下腹痉挛性绞痛,剧者似急腹症,但罕见反跳痛。腹泻占91.9%,一般初为水样稀便,继而呈黏液或脓血黏液便,有的为明显血便。腹泻次数多为4~5次,频者可达20余次。轻症患者可呈间歇性腹泻,每日3~4次,间有血性便,重者可持续高热伴严重血便。
婴儿弯曲菌肠炎多不典型,全身症状轻微,精神和外表似无病,多数无发热和腹痛,仅有间断性轻度腹泻间有血便,持续较久,少数因腹泻而发育停滞。
部分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情较重者,常有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的症状。
吉兰-巴雷综合征通常在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并发,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急性对称性迟缓性肢体瘫痪。通常以下肢为主,累及颅神经时可伴有面瘫、吞咽和咳嗽无力,严重者累及呼吸肌致呼吸困难并危及生命。病程自限,大多于起病3~4周后开始恢复,少数遗留肢体不全性麻痹后遗症。
肠道感染空肠弯曲菌后,指的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发热,非对称性关节的肿胀、发热、疼痛、触痛以及功能受限。
空肠弯曲菌通过肠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损伤血脑屏障时则引起脑膜炎。约36%患儿有腹泻、呕吐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表现与一般脑膜炎相似,包括前囟隆起、烦躁、嗜睡、惊厥、黄疸和体重下降等。
空肠弯曲菌肠炎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若出现疑似空肠弯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到消化内科、感染科就医,做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空肠弯曲菌肠炎。
进食了不卫生的食物、水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及时接受治疗。
接触了感染空肠弯曲菌的动物或人群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是否被传染。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及时接受治疗。
已经确诊为空肠弯曲菌肠炎,若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
患者可于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
如果患者情况危急,出现无法行走、意识改变等,可就诊于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了哪些症状(腹痛、腹泻等)?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无其他症状(头痛、呕吐等)?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肠炎等)?
近期有接触过感染空肠弯曲菌的动物和患者吗?
近期有吃过不卫生的食物和水吗?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外观为黏液便或稀水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有较多红细胞。直接涂片检查病菌显示细小、单个或成串,海鸥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两端尖的杆菌为阳性。
可取患者大便、肠拭子或发热患者的血液、穿刺液等为检材,用选择培养基,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分离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确诊。
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做间接凝血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通过检查可以除外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肠道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空肠弯曲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且常有不洁食物史、喝生水及旅游史。
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腹泻,发热多为38℃左右或无热。腹痛为脐周及全腹痉挛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一般不多,可有间歇性血便。
确诊有助于依赖实验室检查、血清间接凝血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典型菌痢有高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显压痛且有肠索,伴明显里急后重。粪检有较多脓细胞、吞噬细胞,重者常脱水,这些症状有利于和空肠弯曲菌肠炎区别。
如鼠伤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亲水气单胞菌、其他厌氧菌等,单从临床有时很难鉴别,怀疑时应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怀疑时应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
空肠弯曲菌肠炎为自限性疾病,通常病程在1~2周,轻症者甚至24小时即可痊愈,预后良好。部分轻症空肠弯曲菌肠炎可不予治疗而自愈,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病情重者应予治疗。治疗总体遵循及时、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通过药物、健康教育、饮食调理等治疗。
空肠弯曲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族、林可霉素均敏感。脑膜炎患者首选氯霉素,细菌性内膜炎患者首选庆大霉素。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如诺氟沙星疗效也佳,但会影响幼儿骨骼发育。
可口服硫糖铝、蒙脱石散、复方谷氨酰胺等,有助于加强黏膜保护。
伴有消化不良者,可予妈咪爱冲剂缓解。
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机体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方面的紊乱,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脱水严重者要特别注意补钾。
可以为机体提供所需的糖分,补充能量。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病程较短,预后良好,呈自限性。一般为1~2周可痊愈,恢复后无后遗症。病死率不高,部分病情严重的老年人因呕吐、腹泻可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治疗。
空肠弯曲菌肠炎患者经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空肠弯曲菌肠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空肠弯曲菌肠炎属感染性肠炎,病原微生物经消化道传播,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染。因此,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饮食总原则应遵循膳食多样化、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水果和蔬菜食用前要认真清洗。
进食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类等。
禁止食用生冷、刺激肠胃、不易消化的饮食,如火锅、烧烤、冷饮等。
限制饮酒量,每日食盐量应小于6g。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消化。
发病期间宜多吃米粥、米糊、鸡蛋羹,容易消化。
空肠弯曲菌肠炎患者日常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空肠弯曲菌感染。家属要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急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的表现,立即寻求医生帮助,避免延误治疗。患儿所用的食具、衣物、尿布、便盆及体温表应专用,所用之物分类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了解各类治疗空肠弯曲菌肠炎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无特殊注意事项,建议进行日常常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
丰富多样,营养均衡,食用的各类蔬菜和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干净的水和饮品。
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免疫力。
留意空肠弯曲菌肠炎人群的生命体征,药物效应是否正常。无法清楚表达诉求的患儿,家属应关注患儿身体状况。成人需自我监测,记录日常排便次数,观察粪便性状是否异常,若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头晕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患儿机体抵抗力降低,进食减少,容易引起细菌繁殖,导致口腔炎症、真菌感染。因此,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可促进食欲,预防口腔感染。患儿呕吐时,需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而窒息。
预防空肠弯曲菌肠炎首先需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受到污染的食物、不饮用不干净的水,防止病从口入。其次,不要与感染空肠弯曲菌的人群、动物接触。一旦出现疑似空肠弯曲菌肠炎临床表现,及时寻求医生帮助,接受治疗,是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的有效方法。
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不进食受污染的食品、水。
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要尽早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
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要注意开窗通风,多做户外活动。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剧院、超市、饭店等处。
不与已经被确诊为空肠弯曲菌感染的患者、动物接触,预防感染。
防止空肠弯曲菌传播,处理好空肠弯曲菌感染动物的排泄物,防止污染水、食物至关重要。
4211点赞
[1]阴赪宏,宋莉红.肠道门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戈之铮,刘文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