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臀部肉芽肿于1971年首先由Tappeiner等报道,呈光滑隆起的淡紫色结节,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规则分布于尿布覆盖的部位,无自觉症状。婴儿臀部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以圆形、椭圆形豌豆至樱桃大小的结节为特征的婴儿皮肤病,是原发刺激性尿布皮炎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尿布部位应用过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婴儿。白色念珠菌感染,局部长期应用苯佐卡因或含氟的糖皮质激素,大小便失禁引起的尿布刺激等是可能致病的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本病,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皮肤溃疡、淋巴管炎等并发症。婴儿臀部肉芽肿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
婴儿臀部肉芽肿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的致病原因有皮质类固醇药物过度使用、白色念珠菌感染、局部长期应用苯佐卡因或含氟的糖皮质激素、大小便失禁引起的尿布刺激等。一般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无法自我活动而导致。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时,也易发生感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由于对R-S细胞的起源尚有争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对R-S细胞的起源,有认为来自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交指状网状细胞或树突状网状细胞等看法,目前大多倾向于来自网状细胞,但尚未证实。
含氟的皮质类固醇药物的过度使用和局部长期应用,如地塞米松可能会导致婴儿臀部肉芽肿的出现。
白色念珠菌会引起婴儿皮肤浅表性感染和深部感染,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从而引起婴儿臀部肉芽肿疾病。
有大小便失禁若更换尿布不及时、护理不当,尿液及粪便刺激婴儿臀部、肛周及会阴部皮肤,尿布包裹部位就会出现许多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继而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和小水疱,挠抓或摩擦后从而引起婴儿臀部肉芽肿疾病。
当婴幼儿免疫功能下降时易发生感染,或接触到某种特殊的物质产生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从而可能引起婴儿臀部肉芽肿疾病。
婴儿臀部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婴儿皮肤病,一般发生于四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
婴幼儿无法自我活动,且大人更换尿布不及时,会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婴儿臀部肉芽肿疾病。
婴儿臀部肉芽肿的典型症状是皮肤上长有平行于皮纹的卵圆形紫红色或桃红色结节,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伴有瘙痒。一般多发生于婴幼儿,常表现在肛周会阴部、腹股沟褶皱处、臀部等部位。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皮肤感染、皮肤溃疡、淋巴管炎等并发症。
皮肤上长有平行于皮纹的卵圆形紫红色或桃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不规则分布于尿布所遮盖的皮肤范围内。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伴有瘙痒。
婴儿臀部肉芽肿引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导致患者患上皮肤感染,表现为皮肤疖、痈、坏疽、蜂窝组织炎、毛囊炎等。
婴儿臀部肉芽肿长期坐视不理,会导致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进而引发皮肤溃疡。
婴儿臀部肉芽肿引发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多,导致患者患上淋巴管炎。
当患者出现怀疑婴儿臀部肉芽肿的症状时,需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检查,查明病因,做出诊断,为最终的治疗做好基础。一些疾病皮肤也会出现结节等症状,需进行鉴别诊断。
婴幼儿定期体检时,一旦发现细菌或者真菌性感染的体征,需要进一步就医检查。
若婴儿不停搔抓身体,皮损有加重趋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若患者臀部区域长有呈光滑隆起的淡红蓝色结节,需立即就医。
首诊科室一般为儿科。
若皮肤溃烂严重需前往皮肤科就诊。
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的皮损?
婴儿臀部肉芽肿是已经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哪些部位皮肤有皮损?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洗净双手,而后通对患者患病处的观察和触摸,观察皮损处的形态及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利用皮内试验,排除过敏因素。
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检查皮损处有无真菌感染。
表皮过度角化和棘层肥厚,真皮可见致密多形性炎症浸润,包括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还有红细胞外溢、毛细血管增生和由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小脓肿。
皮肤上有光滑隆起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色泽淡红或棕红是诊断婴儿臀部肉芽肿的重要依据。
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提示有真菌感染。
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可见致密的多形性炎细胞浸润,还有红细胞外溢、毛细血管增生和由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小脓肿。
尿布皮炎是指在新生儿的肛门附近、臀部、会阴部等处皮肤发红,有散在斑丘疹或疱疹。皮炎部位以臀部及大腿内侧为主,通过典型症状、真菌镜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来鉴别诊断。
损害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典型皮损为生殖器或肛周等潮湿部位出现丘疹,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肉质赘生物,表面粗糙、角化。通过醋酸白试验阳性,核酸杂交可检出HPV-DNA相关序列,PCR检测可见特异性HPV-DNA扩增区,来鉴别诊断。
初发生殖器疱疹分为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和非原发的初发生殖器疱疹,一般凭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即可作出鉴别诊断。必要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作出诊断。
婴儿臀部肉芽肿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周期一般为1~2月,预后良好。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儿,主要采取外用药物治疗,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药系统治疗。
避免患部外用含氟的皮质激素,勤换尿布,保持局部干燥,皮损可逐渐自行消退。
一旦发生细菌感染,应即用广谱抗生素,双氯西林(双氯青霉素)、头孢三代和利福平更有效。
溃疡可用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用抗生素软膏,应每天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和创面清洁。溃疡周围可外用保护性泥膏,以免发生自身接种。
如有真菌感染,局部外用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乳膏等,也可以口服制霉菌素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有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的小儿,家属应立即停用该药物。
婴儿臀部肉芽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可治愈,治愈率为80%~90%,且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患者治愈后的7~14天应该追踪治疗,进行复诊。
婴儿臀部肉芽肿大多数可治愈,治愈率为80%~90%。
婴儿臀部肉芽肿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建议患者治愈后的7~14天应该追踪治疗,进行体格检查、真菌镜检、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复诊。
婴儿对饮食无特殊要求,主要是正常喂养注意加强营养,合理的喂养,婴儿期尽可能采取母乳喂养,要加强母亲的营养的供应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保持。
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孩子,及早、正确地选择适用的配方粉进行正规的配方粉喂养。
孩子稍大需要注意及时的添加辅食,以免导致孩子贫血、营养不良,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类缺乏。
婴儿臀部肉芽肿患者应做好日常生活管理,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还要进行病情监测,观察经过治疗后,皮损及瘙痒症状有无减轻。当治疗效果不佳,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避免用香皂、热水等清洗皮损部位。
保持婴儿双手卫生,经常修剪指甲,或者在婴儿睡觉时可用棉布轻轻包裹双手,避免搔抓皮肤出现破损,引起感染。
注意环境卫生清洁,避免婴儿接触尘螨、宠物等变应原,以免加重病情。
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及瘙痒症状。
患儿的衣物和被褥要轻柔、干燥,同时要舒适、透气。
当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皮损面积不断扩大或者出现严重的感染时,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预防婴儿臀部肉芽肿的疫苗;对于这一疾病的预防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包括对婴儿摄入食物的把控、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增强婴儿自身免疫力等,家长应定期为婴儿做相关的体格检查。
家长应为婴儿做体检,半年内做1~2次,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真菌镜检、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筛查病原。
建议母乳喂养婴儿,因为母乳是天然的食物,不容易导致过敏,利于吸收,而且还能保护婴儿免受一些过敏性疾病的侵害。
避免局部湿疹,避免局部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
加强护理和营养,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预防感染,应注意隔离,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
勤洗澡,保持婴儿皮肤干净、卫生,并适当给婴儿使用专门的沐浴产品及润肤产品。
经常换洗衣物、枕巾、被褥等物品,定期清洗婴儿的玩具。
适当带婴儿外出活动,室外环境的适当刺激可能会促进婴儿皮肤屏障的发育和完善。但是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因为过强的光照也可能诱发湿疹。
4537点赞
[1]周可人,栗玉珍.肉芽肿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和组织发生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9):124-132.
[2]王若珺,涂平,王爱平.溃疡型皮肤结节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5):291-293.
[3]刘小琴,丁晶晶,张英为,黄妹,曹孟淑,曹敏,代静泓,肖永龙,蔡后荣.94例结节病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03):487-490.
[4]王蕾,刘晓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11(05):305-309.
[5]王颀,杨剑敏,于海静.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与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07):734-7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