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是一种以神经功能受损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包括进行性头围增大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快速减退。病因为天冬氨酸酰化酶缺乏所致,本病临床罕见,在德系犹太裔儿童中发病率高,预后多不良,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先天型、婴儿型及少年型:
多于出生时即存在肌张力低下及吞咽困难症状,数周内即死亡,是最严重的类型。
常于出生后2~6个月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多在4~5岁内死亡。
多在5岁左右起病,常有智力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病因为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ASPA)基因异常导致此酶功能缺陷,进而脑中N-乙酰天冬氨酸大量堆积致病。好发于存在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家族遗传史的、犹太裔的儿童及小婴儿。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患儿是由于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缺陷导致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活性受损,乙酰天门冬氨酸转化为乙酰CoA和天门冬氨酸的过程障碍,导致N-乙酰天门冬氨酸在脑内堆积。N-乙酰天门冬氨酸在脑内引起脑白质海绵样变性,病变主要在脑皮质深层与白质浅层,其中包括弓状纤维。N-乙酰天门冬氨酸进入脑脊液、血循环由尿排出,同时发生N-乙酰天门冬氨酸酸血症及酸尿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在我国极其罕见,仅有数例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东欧犹太人中,好发年龄为婴儿期。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好发于存在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家族遗传史的婴幼儿。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神经功能症状及眼部症状、巨颅征、消化道症状。起病时间不同,先天型多于出生时起病,婴儿型常于出生后2~6个月起病,少年型多在5岁左右起病。严重时可并发胃肠道反流及生长发育停滞。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进行性运动及智力障碍、巨颅、癫痫发作等。其中婴儿出现肌张力低下、大头、竖头困难三联征常提示本病。肌张力减低和竖头困难常持续存在,是本病最突出的体征。婴儿型患儿常于出生后6个月出现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可有阵发角弓反张、抽搐、去大脑强直,1岁以后可出现惊厥,多在4~5岁内死亡。
患儿出生后尚有视力,能注视物体,1岁后视力逐渐下降,2岁后视力丧失。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欠清,色苍白,动、静脉血管细等视神经萎缩的特征。一般黄斑部无特殊病变。
随疾病进展,对于较大的患儿,胃肠道反流成为突出问题,常导致吞咽困难和体重不增,继而出现吞咽困难而需要鼻饲。
主要因脑白质变性引起的脑水肿导致。
颅压增高可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可导致患儿发生高热症状。
由于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患儿长期存在消化道吸收不良及喂养困难,可影响其生长发育,部分患儿常出现发育迟缓。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常存在胃食管反流,与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平滑肌收缩功能异常相关。
对存在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家族遗传史的孕妇,应规范进行孕检或基因检查。当儿童出现癫痫、惊厥等严重神经功能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医,通过头颅CT及MRI、尿N-乙酰天冬氨酸检测、酶学诊断、基因诊断、组织活检、眼底检查等结合临床表现可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应与脑损伤综合征相鉴别。
有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家族遗传史的孕妇应规范进行孕检或基因检查,一旦发现遗传物质异常,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确诊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患儿,出现癫痫、惊厥等严重神经功能异常症状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儿发现神经功能异常时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出生时即发现神经功能异常的重症患儿宜考虑新生儿科及神经内科会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肌张力低下的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巨颅、肌张力低下、抽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惊厥、癫痫发作等)
是否存在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家族遗传史?
头颅CT及MRI可发现弥漫性白质变性,主要在大脑,小脑和脑干较少受累。MRI显示病变始于皮质下弓形纤维,以后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呈弥漫性长T2信号,然后累及基底节,也可波及小脑、脑干及脊髓。CT可见脑水肿等异常改变,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大意义。
测定尿中N-乙酰天冬氨酸水平是目前最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患者尿N-乙酰天冬氨酸显著升高(多为正常人的数百倍)。
检测培养的上皮成纤维细胞中的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活性,常显著降低,但可靠性不如尿N-乙酰天冬氨酸检测。
基因突变检测主要用于确诊、携带者检出以及产前诊断。
羊水N-乙酰天冬氨酸检测主要用于产前诊断。
神经组织在电镜下显示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及其线粒体扭曲和伸长。
部分患儿可见视网膜萎缩、色素性视网膜变性。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临床(如肌张力低下、智力减退、巨颅征)及MRI表现(如弥漫性白质变性,病变始于皮质下弓形纤维。以后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呈弥漫性长T2信号,然后累及基底节),基因检测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ASPA)基因异常可确诊。
病程呈非进行性,本病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加重,患儿死因多为脑白质蜂窝样变性造成的不可逆性脑损伤,诊断主要靠血、脑脊液、尿中乙酰天门冬氨酸浓度增高。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以改善患儿症状,延长自然寿命。
针对惊厥或癫痫患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高热患儿应用降温治疗。
存在脱水的患儿可经静脉补液。
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儿肌力、降低肌张力,可暂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延缓疾病的进程。
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一种高渗脱水剂。
能够缓解儿童惊厥的表现。
能够降低患儿体温,用于高热或持续高热的患儿。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无手术治疗。
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行鼻饲以补充基础营养。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预后多不良,先天型和婴儿型大部分会在早期夭折,少年型会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进展,大多在10岁内死亡,极少数存活到少年或成年。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目前无法治愈。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严重影响自然寿命,先天型和婴儿型大部分会在早期夭折,少年型大多在10岁内死亡。
应每2~3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主要复查尿N-乙酰天冬氨酸检查、眼底检查、神经发育评估等项目。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多存在消化道症状如胃食管返流等,故饮食忌生冷油腻,需以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餐为主,多补充新鲜蔬菜及其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用优质动物蛋白如鱼类、瘦肉等,以平衡充分的补充营养,保证患儿生长发育所需,同时避免消化道感染。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症状。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
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禽蛋、肉类、乳制品。
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胃肠吸收功能。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患儿多存在智力障碍症状,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故护理需细致全面,有效保障患儿的健康。
可适当活动,注意避免跌倒。
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协助家属对患儿做好防护,保证营养供应。
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注意副作用,不适及时随诊。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患儿出现严重神经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呼吸频率等情况,以免延误治疗。
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预防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方面,目前主要采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筛查三结合的方法,避免缺陷新生儿出生。
对于出生后不久出现肌张力降低、巨颅征的患儿需考虑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并进行早期基因以及酶学筛查。
产前检查可通过检测羊水N-乙酰天冬氨酸相关酶学检查及羊水细胞基因检查明确。
有相应家族史的孕妇,孕期用羊膜细胞和绒毛细胞培养进行酶学分析来诊断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
如果一对存在家族遗传史夫妇结婚及生育,需进行专业的遗传学咨询,并预先确定处理措施等。
4148点赞
[1]李林琛,朱登纳,王俊辉.临床表现类似于脑损伤综合征的Canavan病1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184.
[2]杨志洪.Canavan氏病研究进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4):14-15.
[3]邹婷,肖波,彭隆祥.Canavan病的临床和超微结构研究三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55.
[4]姜玉武.遗传性脑白质病(三)[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19):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