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其发生与心房肌动作电位及自律性变异有关,通常心脏结构正常,也可继发于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性瓣膜病。多数可自行缓解,少数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机制是心房组织的兴奋性及不应期有较大的差异,形成心房内微折返环。另外,自主神经功能不正常、病毒感染、患有心脏病等均可导致本病。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小婴儿自主神经系统发育不平衡,心脏副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而交感神经支配不完善,也可导致心房肌的易损性。
洋地黄中毒可引起伴有不同程度房室阻滞的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各种先心病、心肌疾病、风湿性瓣膜病及高原性心脏病,均可发生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如感染EB病毒或流感病毒,容易因病症而导致心动过速。
电解质紊乱时,如低钾血症易诱发心率失常。
本病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围产期、新生儿及婴儿期患儿,偶见于儿童期。
新生儿、婴儿,尤其是神经末梢发育不全、患有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由于某种原因形成呼吸窘迫的新生儿。
长期缺钙的新生儿。
感染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的新生儿。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中心脏正常的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在定期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心率快、节律不齐,伴发于心脏病的患儿,其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
心肌不应期短,传导速度快。
心房肌动作电位及自律性变异。
伴发心脏病的患儿,可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及休克等表现。
节律不齐的心肌收缩导致心房、心室功能受损。
持续心动过速使心脏负荷增加,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持久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重构,心脏扩大。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无症状者可自行缓解,但如发现心率快、节律不齐,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主要针对伴随疾病及原有心脏病。
无症状患儿可定期复查随诊。
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烦躁多汗、面色苍白、鼻唇三角区出现青紫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儿伴随其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在心内科就诊。
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用过什么药物?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烦躁不安、气促、浮肿、发绀等)
是否早产出生?
专业医生询问家长患儿的病史和症状后,会结合听诊器听诊,通常可以确诊。
心电图是多源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诊断依据。
通过心脏彩超可以检查是否有先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变。
明确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表现,在同一导联上至少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看不到主导起搏点,PR之间有等电位线,PR间期、RR间期及PP间期不等,心房率快,小儿为140~300次/分,平均210次/分。除上述心电图特异表现外,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尚有以下特点:
常伴短阵心房扑动(心房率350~450次/分)、心房颤动(心房率400~700次/分)和房性期前收缩(单形和多形性)。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与上述三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无明显顺序关系。
心室率110~200次/分,平均130次/分;因快速异位房律引起超速抑制,常见心搏暂停达1.00~1.20秒。
心房率350次/min以上,P-R之间等电位消失,伴房室传导阻滞。可表现为心悸、胸部不适、气短等症状。
各年龄组患儿均可发病,多数患儿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表现典型房扑心电图特点是窦性P波消失,心房激动代之以一系列大小相同的锯齿样的规则扑动波,心房率250次/min以上,P-R之间等电位消失,心房波呈F波形,并伴房室传导阻滞。易致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
常出现在发热、情绪激动、过度活动时,多属生理性,不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随病因消除而消失。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心脏结构正常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伴有心率快、心律失常可应用地高辛等药物,有心脏病基础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是一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控制心室率。
小剂量使用,规范治疗后多可转复窦律。
有延长心房组织动作电位时限及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对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有一定效果。但若在服用地高辛,需要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减量。
对于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而言,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如动脉导管介入术、人工房室瓣植入术,避免因心脏病引发其他并发症。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预后较好,无心脏病患儿可不用或小剂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可恢复正常心律。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有心脏病患者预后与心脏基础疾病相关。
因易患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人群多为新生儿、小婴儿,护理以避免心律失常发作为主。饮食方面须注意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因喂养不当发生心律失常。
忌生冷食物,合理添加辅食,避免小儿消化不良。
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以清淡食物为主。
可以适当补充钙元素,婴儿6个月之后及时添加辅食,如米粉、米汤、蔬菜粥等。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小婴儿多发,无症状患儿注意保持环境适宜,避免情绪激动。合并先心病者须注意防止感染,持久的心动过速须注意监测心律、生命体征。
了解地高辛、胺碘酮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营造安静的环境,减少刺激,消除患儿的紧张、不安情绪,避免情绪激动。
家长可以多带婴儿去空气较好的公园散步,增加日光照射。
家长要给婴儿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衣服整洁,预防病菌感染,防止心肌炎的发生。
如果患有心脏疾病,家长需要多留意患儿的面色、嘴唇,以防诱发心力衰竭。
服用地高辛时注意可引起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等,儿童中心律失常比其他反应多见,但室性心律失常比成人少见。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预防的原则主要是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及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
减少刺激,避免情绪激动,合理喂养,避免受凉及感染。
儿童定期保健体检,及时筛查心脏疾病。
日常多饮水,小儿出现腹泻需要采取措施,避免脱水引起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病,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病菌感染。
4917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实用儿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591.
[2]夏宏器,邓开伯编著.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与决策[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02:1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