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输卵管梗阻,阻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从而导致不孕的症状。这种不孕症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不孕症,主要表现为反复下腹疼痛、腰痛、白带呈黄色或有异味,部分患者除不孕外没有任何症状。
导致女性出现输卵管不孕症的原因有很多,生殖道的感染是导致输卵管阻塞的主要原因。一些妇科疾病也可导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主要包括比较常见的子宫内膜炎、严重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部分女性会患有性病,这也是导致输卵管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妇科疾病会使得输卵管内壁黏膜组织遭到破坏,长时间不加以治疗,这些黏膜组织粘连在一起,使输卵管管腔变窄甚至阻塞,从而造成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输卵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女性有盆腔炎时,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对输卵管微环境造成影响,当感染加重时炎症渗出可损伤输卵管上皮细胞,输卵管纤毛功能受损、管腔黏膜粘连而发生输卵管管腔狭窄、阻塞,如输卵管伞端发生粘连可导致输卵管积水,引起输卵管伞端阻塞。
人工流产术、宫腔镜检查术、诊刮术等为宫腔内手术操作,术后若发生感染,可导致输卵管炎、子宫内膜感染,可引起生殖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致输卵管通畅性的改变,会进一步发展为输卵管粘连、阻塞,引发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
药物流产时,引起蜕膜及绒毛变性,若蜕膜不能完全排出,可致阴道不规则出血,同时药流口服米索前列醇可致子宫收缩增强,子宫收缩时宫腔中的血液及组织碎屑可沿着输卵管逆流入盆腔,若伴随有细菌上行感染,会引起输卵管炎性水肿、粘连、狭窄,形成输卵管梗阻,发生继发不孕。
出现盆腔炎时,血管壁神经受盆腔血管充血刺激,促使子宫发生痉挛性收缩或导致不规律宫缩痛,加之盆腔炎可引起子宫纤维组织增生、充血、浸润组织液增多等引起周围组织炎症,进而产生下腹痛。输卵管在炎症的刺激下可发生一系列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输卵管的通畅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较少累及输卵管,但广泛而致密的粘连常引起输卵管结构及功能的改变,阻碍输卵管的正常蠕动。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前列腺素的增加,也可使输卵管蠕动异常,致经血中的内膜碎片产生逆流,可滞留在输卵管中,影响其正常的功能及通畅性。
子宫腺肌症对临床妊娠率有显著影响,可致宫腔结构异常或子宫体积广泛增大,挤压输卵管,影响其正常形态及蠕动功能,发生输卵管粘连、狭窄、梗阻等。
输卵管性不孕在女性不孕中占25%~35%,且近年呈上升趋势。女性有流产史、宫腔手术史、盆腔炎史,与输卵管梗阻呈正相关。
本病好发于有不洁性生活、流产、分娩、宫腔操作史的生育年龄女性。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部分患者除了不孕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反复发作的下腹疼痛、腰痛、白带呈黄色或有异味。
临床上表现为下腹隐痛、腰痛或月经异常,但有不少患者除不孕外,并无自觉症状,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确诊输卵管梗阻部位及程度(完全或部分梗阻),如见输卵管细长,呈串珠或僵直状可能为继发结核性输卵管炎,治疗难度大。
如出现下腹隐痛、腰痛或月经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夫妻未避孕有性生活一年以上未孕,或有宫腔操作史、不洁性生活史、药物流产史后不孕,或出现下腹隐痛、腰痛或月经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可到妇产科或者生殖科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备孕多长时间?之前是否生育?
年龄多大?是否有过宫腔操作史?是否有盆腔炎病史?
是否做过输卵管检查?
有什么不适症状吗?
目前通过无创方式诊断不孕症主要靠输卵管X线下造影术,若为输卵管通而不畅,则全程显影较慢,医师在推注造影剂时有较大阻力,粗细不均且走行扭曲。若为输卵管阻塞,推注造影剂时阻力明显增大,部分输卵管或输卵管完全不显影。
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造影术属于较为安全、经济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安全且无创,患者无需住院,作为检查方式可不断重复,价格易被患者接受。但该项检查存在一定弊端,由于输卵管各段走向存在不同的平面,液体在通过时输卵管不能在同在一平面上显示,使得检查图像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检查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检查。
目前临床上宫腹腔镜诊断输卵管阻塞属于一定意义上的金标准,且诊断与治疗能够同步进行,患者能够避免二次创伤。但由于宫、腹腔镜在临床费用较高,对患者存在创伤,临床通常先用其它方式进行检查,观察阻塞的具体位置、盆腔情况,然后再决定行宫腹腔镜手术。
输卵管通水属于检查输卵管通畅性的常用检查方式,但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主观盲目性,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通过液体的冲击作用与抗炎药物的使用,能够对输卵管阻塞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改善患者的炎症情况。
三维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常规检查的问题,子宫输卵管三维超声造影,能够使得超声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对患者无辐射,能够将其作为二维超声检查的补充与完善,成为输卵管检查中前景较好的检查方式。还可直接判断输卵管是否通畅,是否发生粘连与积水,清楚显示病灶的病变性质与位置,可对日后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输卵管镜是检查输卵管腔的显示内窥镜,能够检查输卵管上皮与异常病灶,更加详细的显示功能与状态。但由于价格较高,且操作较为繁复,治疗效果不佳,目前使用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
检查是否有内分泌相关的不孕因素。
检查是否有卵巢相关的不孕因素。
夫妻有正常的性生活,在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超过一年仍未孕者。
影像学诊断,包括输卵管X线下造影术、输卵管超声造影等,可明确输卵管阻塞的具体情况,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进行诊断。
主要表现为卵巢的多囊样改变,可表现为月经异常、痤疮、多毛等,借助B超显示卵巢有多囊样的改变进行鉴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除不孕外,可无任何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输卵管阻塞的位置及盆腔等具体情况,明确是否出现输卵管阻塞、积水及病灶的具体位置等,可进行鉴别。
可通过抽血查性激素,包括卵巢的雌激素、雄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当卵泡刺激素大于40mIU/mL,雌激素小于10mIU/mL,即可诊断卵巢早衰。临床表现主要为闭经、不孕等。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除不孕外,可无任何症状。
目前现代医疗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输卵管通液、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辅助生育治疗。根据输卵管阻塞部位不同,手术成功率和预后情况不同。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进行雌孕激素替代治疗,但进行治疗前,需进行个体化的评估,以及监测和随访。
输卵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故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减轻局部炎性症状,可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进行选择用药。
利用特定的溶液注入患者的宫腔,从而改善患者输卵管阻塞的治疗方法。其中治疗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患者月经结束后的2~3天之内,因为这一段时间为女性的排卵期之前,而注入宫腔的溶液也是经过科学配比的,在20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一定的抗生素、糜蛋白酶以及具有疏通功能的地塞米松,利用导管将溶液导入到患者的宫腔中,从而达到疏通输卵管的目的。它的好处是操作简单,时间短,病人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治疗有一定主观盲目性,且输卵管阻塞需要进行多次的治疗,如果反复治疗,有可能对患者的宫腔造成感染,使得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因此在进行通液治疗时,每次都要注意操作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输卵管的疏通治疗以微创手术治疗为主,它能够直接的解决输卵管的阻塞问题,具有高效的治疗特点,也是近几年来最主要的一种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方法。手术方法主要有粘连组织的分离术以及输卵管的复通术,目前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在临床优势较多,其中腹腔镜能够直接观察患者盆腔内脏器官,镜下通液可以及时了解输卵管形态变化及输卵管粘连情况。同时能够对输卵管远端的病变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进行粘连分离,同时进行吻合与造口等手术。宫腔镜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宫腔内情况,对宫内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并在后期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妊娠,少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后有复发。根据研究显示,目前大约有9%的女性术后会复发输卵管的阻塞。
有些患者的输卵管存在通而不畅的症状,在输卵管阻塞中属于轻度的阻塞,对于这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很好的解决患者输卵管通而不畅的问题。介入治疗主要是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手术原理是通过导丝直接作用到阻塞点的治疗方法,所以介入治疗适用于位于输卵管开口位置的阻塞治疗,如果将导丝深入输卵管的中间位置,则很有可能破坏输卵管的管壁正常的组织。
对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输卵管完全阻塞者,或经过上述3种方式治疗后仍未正常妊娠者,应该选择辅助生育技术怀孕。
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解除输卵管阻塞,需要在合适时间内及时备孕,或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部分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以治愈,不能治愈者可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怀孕。
输卵管阻塞只会影响生育,不会影响寿命。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戒烟、酒。
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饮食。宜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如进行手术,需由医生评估进食情况。一般先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增加主食量。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及均衡饮食,锻炼身体,注意生殖健康。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性生活卫生。
均衡饮食,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和紧张,保持健康心态。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若手术解除输卵管阻塞后,患者仍未成功怀孕要及时来医院复查。
输卵管阻塞虽症状轻微,但其容易导致不孕,为患者带来心理伤害,且其治疗后有复发可能,故预防有重要意义。
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的患者,应注意预防术后感染。
对于继发不孕、有流产史、有痛经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输卵管通畅性检查,一旦发现输卵管梗阻,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育龄期妇女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尽量减少因人流、药流对输卵管通畅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注意保持生殖系统的清洁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
4889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