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角膜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角膜上皮愈合障碍的一种眼部疾病。神经源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三叉神经眼支病变、全身疾病和药物。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眼睛红肿、畏光、瞳孔异常、视物不清,可导致角膜基质溶解、角膜穿孔、前房积脓等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预后尚可。
神经源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三叉神经眼支病变、全身疾病和药物。常好发于长期使用眼药水者、糖尿病患者、角膜病变者等人群。此外,中毒和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常见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角膜导致角膜感觉异常出现神经源性角膜炎。
常见于听神经瘤、动脉瘤脑脊膜病、颅内手术、头部外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症等。肿瘤或外伤等因素对三叉神经眼支造成损害出现神经源性角膜炎。
常见于糖尿病、维生素A缺乏、麻风病等。由于全身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出现神经源性角膜炎。
常见于长期局部滴用抗青光眼药、磺胺类药、双氯酚酸钠、表面麻醉剂等。药物对角膜有局部损害造成神经源性角膜炎。
角膜外伤、化学性烧伤等。
佩戴角膜接触镜,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造成伤害可诱发神经源性角膜炎。
神经源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多见,目前尚无流行病学统计数字。
长期使用眼药水者发病率明显升高,与药物对角膜局部损害有关。
糖尿病患者易累及神经、血管,神经源性角膜炎发病率明显升高。
角膜天生发育不良或患有角膜其他疾病者高发。
神经源性角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眼睛红肿、畏光、瞳孔异常、视物不清,部分患者因眼部不适而频繁眨眼,角膜大面积溃疡者出现角膜感觉缺失。常见并发症包括角膜穿孔、前房积脓等。
早期表现为角膜缘的球结膜充血和水肿,逐渐出现角膜上皮的水肿
表现为在光线下不敢睁眼,伴有眼部刺痛感和流泪。
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疾病进展逐渐出现视物模糊、视物不清等症状。
部分患者因眼部不适而频繁眨眼,角膜大面积溃疡者出现角膜感觉缺失。
当溃疡面积大时易出现角膜穿孔,患者自觉突然视物模糊,有液体从眼内流出,眼球变得软而扁。
当角膜上皮持续缺损时出现无菌性前房积脓,患者眼压升高出现眼部胀痛。
当患者出现眼睛红肿、畏光、视物不清等症状及时就诊眼科,行体格检查、刮片细菌培养明确诊断。注意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相鉴别。
当出现眼睛红肿、畏光、视物不清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眼部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视物模糊,有液体从眼内流出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睛红肿、畏光、瞳孔异常、视物不清)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近期有无眼部手术或长期佩戴角膜镜?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患者有无全身营养不良、头部外伤或其他疾病表现,眼部有无红肿、突出,角膜有无缺失溃疡,视力水平如何。
通过刮取部分眼部分泌物进行培养,明确有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对后续药物选择有一点帮助。
眼睛红肿、畏光、视物不清。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角膜外伤、化学性烧伤等病史。
除眼部症状还有典型的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或病室,病变部位多在角膜的周边部,呈树枝状,小而多支。通过临床症状和表现可与神经源性角膜炎鉴别。
虹膜睫状体炎可引起的睫状充血,睫状充血部位愈近角膜缘愈明显,血管形态绕角膜缘向四周放射,分支少,颜色深红,推动球结膜不移动,滴肾上腺素充血不消失。可资鉴别。
神经源性角膜炎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目前主要是药物结合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与人体泪液成分相似,有缓解角膜干燥,恢复角膜正常感觉功能的作用。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可长期应用。
神经生长因子有促进角膜上皮生长的作用,对于角膜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乙酰半胱氨酸等滴眼液,有极强的抑制胶原酶能力,对于角膜基质溶解作用良好。
通过松弛睫状肌缓解症状,对于前房积脓、缓解疼痛以及改善视力有一定作用,但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效果,并不能用长期应用。
感觉丧失的角膜更易遭受感染,因此为预防继发性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药物。常用药品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通过睑裂缝合的作用闭合睑裂,有一定的保护角膜、防止泪液蒸发作用,有效缓解眼部干燥症状。
适于角膜上皮缺失严重者、角膜溃疡者,通过角膜上皮去除,结膜瓣遮盖,能有效治疗角膜损害。创伤小,愈合快,不良反应轻微。
通常用于眼角膜缺损部位的修补,有效缓解眼部异物感和干涩症状。羊薄膜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可缓解炎症反应,来源较广,成本低廉,取材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眼表重建生物材料。
适于角膜穿孔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以全层正常角膜代替全层病变角膜的方法,但由于此类角膜炎多合并慢性炎症和新生血管,排斥率较高,术后应给与足量人工泪液产品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神经源性角膜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几乎都能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多数患者无后遗症。术后或用药结束后复查眼科检查及荧光素染色法即可。
多数患者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后,多可痊愈。
神经源性角膜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神经源性角膜炎多数患者无后遗症。
患者注意术后两周或用药结束后复查眼科检查,复诊前眼部避免使用药物,保证眼部清洁,避免佩戴角膜接触镜。
神经源性角膜炎与饮食无关,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神经源性角膜炎的护理主要是注意用眼卫生以及术后伤口的护理,观察患者的康复进度,出院后每月需到眼科复查,进行疾病监测。另外家属注意对患者心理疏导。
神经源性角膜炎术后患者注意眼部周围皮肤的消毒清洁,定时更换敷料,术后一周避免污水进入眼球,术后六周避免剧烈运动。
神经源性角膜炎患者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佩戴角膜接触镜,避免频繁用手触摸眼睛,外出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神经源性角膜炎患者注意按时用药,注意滴眼液避免直接接触眼睛发生污染,上药前注意洗手,可以做眼部按摩,减少看手机和电脑屏幕的时间。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眼部红肿、畏光、流泪、角膜溃疡和感觉丧失有无好转,以及每月复查眼科检查进行疾病监测。
家属日常多与患者沟通病情,避免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出现心情低落。家属日常可以多与患者聊天分散眼部不适。
长期使用的滴眼液一定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随意混合使用,严格按照指导剂量使用。
神经源性角膜炎的预防需要从病因着手,对于患有糖尿病、维生素A缺乏、麻风病、脑部肿瘤等人群要早期进行治疗,避免脑部外伤和长时间眼部用药,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眼科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长期使用眼药水者、糖尿病患者、角膜病变者等人群需要每年进行眼科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对于患有糖尿病、维生素A缺乏、麻风病、脑部肿瘤等人群要早期治疗原发疾病。
注意出行安全,避免脑部外伤,损伤三叉神经眼支或角膜。
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避免病毒感染。
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噻吗洛尔、倍他洛尔等眼部用药时,最好咨询眼科医生,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定期进行眼不见检查,避免长期用药引起眼部损伤。
4200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6-239.
[2]宋琛,马志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69-370.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7-459.
[4]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16-13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