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α或β珠蛋白链中氨基酸替代或缺失,引起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60种左右。大部分病例为散发,有些患儿也无明显家族史,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血红蛋白结构基因突变,使肽链中的氨基酸被替换或缺失,造成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而变性沉淀(称为变性珠蛋白小体)的一种慢性溶血性疾病。本病属常染色体遗传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本病家族遗传史的群体。
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不牢,易从血红蛋白中丢失,珠蛋白游离并产生变性沉淀。此类异常在不稳定血红蛋白中最多见,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取代的氨基酸是否为亲水性极性氨基酸,侧链能否长达分子表面。
脯氨酸属亚氨基酸,它的正常位置在螺旋段上。如果脯氨酸恰好嵌入肽链的螺旋环处,便可造成该处的破裂而使血红蛋白解体。
稳定螺旋的氨基酸有数种,若它们被替代则使螺旋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四聚体裂解为二聚体,珠蛋白产生变性沉淀。
肽链小的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缺失,使其螺旋结构破坏而血红蛋白稳定性下降。
进食生冷、刺激食物及饮生水等不洁饮食均会诱发血管内溶血,引发本病。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发病率较低,未有确切统计。稳定血红蛋白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的个体常常为杂合子,缺陷是从其父母中遗传而来,然后传递给其近一半的子女。在人群中形成不稳定血红蛋白是由于产生新的突变引起的,该病未见有纯合子,可能因为该病发病率低以及纯合子个体不易成活导致。
本病属常染色体遗传病,故好发人群是有本病遗传家族史的群体。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症状轻重很不一致,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可见程度不等的黄疸、脾大及暗褐色或黑色尿。特别是在某些感染或药物引起急性溶血发作时更为明显,本病病程长期进展可致肾衰竭。
多数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部分患者仅有轻度代偿性溶血而无贫血,当溶血严重时可出现深褐色或黑色尿。少数不稳定血红蛋白患者可出现紫绀,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
由于慢性溶血过程中会形成色素性胆结石,患者多会有食欲减低、右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溶血加重可导致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全身瘙痒、尿色加深等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主要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所致。
本病患者的病情可因服了某些药物而加重,如服磺胺类药物后可产生急性溶血,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氧化性药物后也可出现溶血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全身青紫。
本病重症患者出现大量血管内溶血,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引发肾衰竭。
研究表明,本病患者常有合并胆石症的发生,机制不明。
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可致使血胆红素升高,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导致游离胆红素升高,通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常因发现浓茶色尿及皮肤、巩膜黄染而就诊于急诊科或肾内科,进而行血液学检查及特殊试验检查可确诊本病。但需要注意排除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E病等病。
出现全身乏力、浓茶色尿的患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上腹胀痛、皮肤及巩膜黄染者,应及时就医。
患者可因观察到尿液变成酱油色而就诊于急诊科或肾内科,在排除了肾脏的原发疾病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转诊到血液科治疗。
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
有没有其他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既往有无什么其他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贫血为正色素正细胞性,血象及骨髓象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到畸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显著。
尿液检查:尿呈暗褐色或黑色,为二毗咯色素尿。
亨氏小体检查:出现于脾切除后和急性溶血发作期,约50%以上红细胞含有此小体,脾未切除的患儿末梢血与乙酰苯肼孵育后可见到亨氏小体。
热不稳定试验或异丙醇沉淀试验阳性。
血红蛋白电泳:可出现异常区带,只有少数病例的不稳定血红蛋白可与血红蛋白A分开。
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溶血增加,加入葡萄糖后溶血部分被纠正。
通过触诊可发现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
是确诊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最可靠的检查,是对外周血的白细胞进行DNA测序分析。
亨氏体提示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的诊断但不是确诊的必需条件,须预孵化红细胞,再进行超活体染色,如亚甲蓝、甲紫或亮甲酚蓝染色。享氏体呈单个或多个2微米或更小的淡紫色包涵体,常附着于细胞膜上。
散发的慢性溶血性贫血,从幼年起发病。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阳性,进而再做异丙醇试验及热不稳定试验均呈阳性。
符合以上两条者可拟诊本病,但需经血红蛋白电泳除外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病。最后,必须做肽链的氨基酸分析才能确诊。
有一定的流行区域,热不稳定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分析可与本病鉴别。
如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临床表现不易区别,主要靠实验室检查、筛查及血红蛋白分析相鉴别。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必要时对症、手术、药物处理。脾切除适用于贫血不严重的病例,切脾后可延长红细胞的寿命,减少贫血程度,但对平时有严重贫血者效果不佳。为避免诱发急性溶血,应禁用氧化剂类、磺胺类、解热剂类药物,并应积极预防感染。
急性溶血期病情较重者可给予输血治疗。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一般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应禁服磺胺类及其他可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的药物,感染可加重溶血,一旦发生应及早控制。部分患者适当补充少量叶酸可用于治疗慢性溶血性贫血,以补偿溶血时叶酸消耗的增加。
在病情较重,并经同位素检查,证明红细胞主要是在脾脏内破坏的病例,脾切除可延长红细胞的寿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但是对于异常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的患者,由于脾切除后可产生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导致术后血栓栓塞性合并症而死亡,故应避免脾切除术。
曾有报道有重症患者应用此法治疗。
多数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都有一相对良性的病程,对一般平时贫血较轻或没有贫血的患者,通过适当的医学监护,防治感染,避免应用能引起溶血加重的药物,其预后尚佳。但本病无法治愈,只能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无法治愈,可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进展。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对寿命可无影响,但如平时贫血已较严重,再发生急性溶血危象,则预后较差。
因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反复出现血管内溶血,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超出了肾脏的负担引发慢性肾衰竭。
建议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每月复诊一次,复诊项目主要为血常规、肝肾功等,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对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注意食物多样性、均衡饮食及适宜的进食方法,养成良好且规律的进食习惯。日常注意补充叶酸,忌食油腻食物,戒烟、限酒。
不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补充叶酸,忌食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
需行手术的患者术后进流食,如米汤、稀粥、菜汤等,1~2周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软质普食。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应注意休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家属注意观察的神志、生命体征、贫血进展的程度,注意患者皮肤黏膜、尿色、尿量的变化。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复诊一次,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轻度贫血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中度贫血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若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生活自理,活动量以不加重症状为度。若脉搏>100次/分或出现明显心悸、气促时应停止活动,重度贫血者需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时可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坐卧位,并给于生活照顾,以减轻心脏负荷及氧的消耗。
患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防止晕倒而跌伤。
患者做好自我防护,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损伤。指导患者勿用手搔抓皮肤、挖鼻孔、错误修剪指甲等。高热时禁止使用乙醇擦浴,以免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出血。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贫血进展的程度,注意皮肤黏膜、尿色、尿量的变化。
家属应积极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头晕眼花、头痛、耳鸣、食欲缺乏、恶心、全身乏力、四肢酸痛、活动后心悸气促,女患者有无月经紊乱、停经等表现。
患者可因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出现而烦躁焦虑。家属应积极开导患者,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用药期间可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属遗传病,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为做好备孕前的遗传咨询。对于已发病的患者,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属遗传病,属本病遗传家系的群体可行基因检测,且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做好婚前及备孕前的遗传咨询。
有本病家族史的群体注意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4753点赞
[1]吴蠡荪主编.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第2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01):26.
[2]叶芳,苏丽萍,申徐良主编.血液病知识问答手册[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1):48.
[3]陈惠中主编,怎样看化验单.第3版[M].金盾出版社,2016.(07):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