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椎体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多由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等经血液循环途径引起。生长发育期的小儿脊柱一旦受结核感染,其受到的影响在远期要比成人的脊柱严重。而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往往累及椎体较多,破坏较重,常伴有严重后凸畸形或者脊髓受压。一般经抗结核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后,多预后较好。
本病按病灶部位分为以下几种:
中心型结核病变位于松质骨内,有小的死骨形成,只在较晚期才侵犯椎间盘组织。
边缘型结核较多见,易侵犯椎间盘,表现椎间隙狭窄和椎旁脓肿形成,椎体边缘破坏和压缩骨折。
骨膜下型结核此型少见,多发生在椎体前缘,其病理改变以骨质破坏为主,容易向四周软组织扩散。
附件型结核极少见,发生在棘突、椎弓、横突处。
儿童脊柱结核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一般不能直接侵入骨或关节的滑膜,引起脊柱结核,主要是继发于原发肺结核、胃肠道结核或淋巴结核,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引起。
儿童脊柱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胃肠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结核杆菌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到椎体,在椎体中繁殖,被感染的椎体逐渐被结核杆菌所破坏,形成脓肿,并出现胸腰、背部疼痛以及全身中毒症状。
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脊柱结核。
儿童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极易诱发结核菌的感染。
骨与关节结核在贫困时较常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抗结核药物的出现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下降。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耐药菌的出现,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有所回升,儿童脊柱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好发部位多为胸椎,一般只侵犯一个椎体。
既往感染过结核的患者,身体里可能残留结核分枝杆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极易通过血液播散至骨与关节导致脊柱结核。
长期营养不良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容易感染。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机体免疫力弱,患病几率增加。
儿童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风险较大。
儿童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包括结核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状,可有高热。儿童常有夜啼、呆滞或性情急躁等,局部症状有疼痛、肌肉痉挛、神经功能障碍等,大多数病人有寒性脓肿生成。
主要为结核毒血症状,可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盜汗、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
腰背部疼痛及脊柱活动受限:由于结核多以侵犯椎体及椎间盘为主,所以背痛常常表现为深部的隐痛及钝痛,疼痛的部位通常与疾病部位相一致,最常见于胸部,腰部次之,颈椎和骶部罕见。
淋巴结结核:特别是颈部淋巴结,是肺结核为最常见的病灶淋巴结的肿大常呈慢性无痛性改变,且多不伴有局部发热。
椎旁脓肿和流注脓肿:脊柱结核的中期表现主要是寒性脓肿,脓肿通常不红、不热,有波动感或积存于患椎周围或沿肌肉和软组织间隙流注到较远的部位。
10%~47%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损害的症状,包括下肢麻木、乏力、瘫痪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胸椎及腰椎处的脊柱结核有更高的截瘫发生率,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放射性疼痛及瘫痪。
骨质破坏常见于脊柱结核的中晚期,受累椎体可导致脊柱的后凸畸形。
脊柱结核并发截瘫的概率约在10%左右,以胸椎结核发生截瘫最多见,其次为颈椎、颈胸段和胸腰段,腰椎最为少见。除了有脊柱结核的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外,还有脊髓受压迫的临床表现,初始表现为背部疼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是神经根剌激的结果,然后出现瘫痪。
儿童出现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状,并伴有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可以确诊儿童脊柱结核,还需注意本病与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一旦发现儿童患有肺结核、肠结核或淋巴结核等,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是否并发脊柱结核。
患儿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夜啼以及腰背部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脊柱结核的患者,若有高热、肌肉痉挛、活动困难、哭闹不止时,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儿可在感染科或骨科就诊。
此次就诊的目的?
患儿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疼痛)
患儿是否密切接触过结核病人或曾到过结核高发地区?
患儿既往是否患过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
患儿既往是否有其他病史?
血常规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数一般正常,仅约10%病人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在病变活动期明显增快,静止期一般正常,是用来检测病变是否静止和有无复发的重要指标;C反应蛋白的高低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关系密切,故亦可用于诊断结核活动性及临床疗效的判定。
脓或关节液涂片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可诊断为结核病,但阳性率较低,结合临床资料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者应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对诊断脊柱结核十分重要,但一般在起病6~8周后才有X线平片改变,故不能做出早期诊断,其特征性表现为区域性骨质疏松和周围少量钙化的骨质破坏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胀影,病变发展,可出现边界清楚的囊性变,并伴有明显硬化反应和骨膜反应,可出现死骨和病理性骨折。
呈现二维或三维图像,可提供比X线更多的信息,可以清晰地确定病灶的位置、死骨的情况、软组织病变的程度,特别是对显示病灶周围的寒性脓肿有独特的优点,还可在CT导引下穿刺抽液和活检。
可在结核炎症浸润阶段即显示异常信号,比其他检查方法更为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MRI还可以观察脊柱结核有无脊髓受压和变性,在与脊柱肿瘤骨折、退变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可以探查深部寒性脓肿的位置和大小,定位穿刺抽液进行涂片和细菌培养。
试验结果不能简单用于确诊或否定结核。强阳性者对成年人有助于支持结核病的诊断或考虑为近期有结核感染,但尚未发病;对儿童特别是1岁以下儿童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的依据;
检测结核感染者体内特异的效应T淋巴细胞,可用于结核病或结核潜伏感染者的诊断,其中T细胞斑点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诊断快、准的特点,但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病变部位脊柱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畸形、寒性脓肿形成,重者还可出现脊受压截瘫,病变部位棘突明显压痛与叩击痛,大部分病人可出现盗汗、低热、食欲下降、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X线表现早期表现椎体中心部或边缘部骨小梁模糊不清,椎旁阴影或腰大肌阴影增宽。进展期常见椎体中有空洞或死骨,椎体边缘破坏、椎体压缩变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脓液可培养出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多数有骶髂关节炎,症状以后背疼痛为主,X线检查无骨破坏与死骨,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胸椎受累后会出现胸廓扩张受限等临床表现,血清HLAB27检查多为阳性。但结核菌素试验一般为阴性,无寒性脓肿,可做出鉴别。
儿童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包括卧硬板床休息,病灶清除和椎间植骨术,术后可卧石膏床休息,这对术后护理和稳定脊柱均有帮助。
脊柱结核可以采取内固定方式进行稳定治疗;对不合作的儿童,为了限制其活动可考虑用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但石膏背心缺点多,对发育中的儿童需每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防止产生压迫褥疮。
一般采用两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3~6个月后改为单种抗结核药物治疗,整个疗程应不少于2年。
寒性脓肿广泛流注致患者出现继发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时可做切开排脓挽救生命。寒性脓肿被切开后,全身中毒症状可望得到控制,但切口极难愈合。没有继发感染的寒性脓肿不宜施行切开排脓手术。已形成的窦道因周围有广泛的瘢痕组织形成,并有炎性浸润,解剖结构不清,因此也不宜贸然施行瘘管切除术,以免损伤邻近血管、神经或重要脏器。亦不主张对寒性脓肿施行分层穿刺排脓及注射抗结核药物。
后路手术通常用于胸椎结核。颈椎结核则多从前路进行病灶清除术,术后予以石膏固定3~4个月,复查后酌情拆除石膏或继续固定。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与前路病灶清除术联合应用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性,并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3~6个月石膏背心固定。
病灶清除的同时植骨和前路内固定,达到即可脊柱稳定的目的,以利植骨融合。
本病预后较好,一般经术前、术后的抗结核治疗及手术病灶清除及内固定,病灶处达到骨愈合,病人症状消失,可达到临床痊愈。
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是需要严格按照疗程用药。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如局部畸形、截瘫等。
儿童脊柱结核患儿经治疗后,每月复查血沉一次,以后酌情延至3个月一次;手术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摄X线片对比观察,1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摄片)。
儿童脊柱结核的饮食应注意加强营养,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应多食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食物。
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从而使疾病症状加重。
结核病人常会厌食,食欲不佳,故烹制饮食时,应以少油饮食为宜,如米粉、麦片、红豆、绿豆、鱼类、蜂蜜等。
钙可促进结核病灶的钙化愈合,故应常吃牛奶、奶渣、虾皮、豆腐、绿色蔬菜等含钙丰富的食品。若结核病患者有咯血时,应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肝脏、绿色蔬菜等。
结核属于消耗性较大的疾病,患儿应注意补充高蛋白食物,以促进恢复。
儿童脊柱结核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必须在医务人员或家长的直接监督下进行,且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注意隔离。
患儿家属应充分了解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结核病,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近距离接触患儿时,应戴口罩。
家中注意通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应让患儿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免疫力。
合并截瘫的患者应鼓励其做抬头、咳嗽和上肢等运动,另外注意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除嘱家属积极进行双下肢按摩外,还应遵医嘱为患者穿着抗栓袜或进行双下肢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等进行药物预防。
应指导长期卧床脊柱稳定的患者主动练习翻身,并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患儿在遵医嘱按时服药的同时,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应尽量呆在家中,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或与他人亲密接触。
儿童脊柱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结核,预防应注意避免与结核患者亲密接触,加强营养和锻炼,改善体质。
对已经确诊的肺结核、肠结核或淋巴结核患者等应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进一步发展为脊柱结核。
对出生24小时内的婴儿进行卡介苗接种。
加强儿童的营养,多补充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尽量避免与肺结核患者接触或者戴好口罩等措施,阻断肺结核传播途径。
4422点赞
[1]康建平,冯大雄,叶飞.儿童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8,29(006):357-360.
[2]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10):34-39.
[3]范天奇,尹华斌,宋滇文.儿童脊柱结核治疗现状及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8(4):248-252.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