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型青光眼是指在前房角开放的情况下,发生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和相对应的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开角型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但是临床上的开角型青光眼一般是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有在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有视物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中心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到了晚期双眼视野都缩小时,可有行动不便和夜盲的发生,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降低眼压,来终止或延缓视神经损害。本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恰当、视神经受损程度、眼压高度、视乳头组织的易损性及患者的配合等因素有关。
开角型青光眼是各种原因造成的小梁网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房水的外流受阻,引起眼压升高和视功能损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有关,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继发于眼部的炎症、外伤、肿瘤及其他病变。本病好发于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高度近视以及眼部有炎症、外伤或手术史者,可由药物、血压异常以及精神紧张及焦虑等因素诱发。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一级亲属的发病率要比普通人群高10%。
开角型青光眼可继发于许多眼部疾病,如眼前节炎症、眼钝挫伤、过熟期白内障、眼底血管性疾病、眼部肿瘤以及眼科术后等。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眼压升高和视功能损害。
血压升高的同时易导致眼压升高。
精神高度紧张时眼压亦会随之升高。
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大部分病人发生在65岁以后,且多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约为0.6%,约占全世界青光眼总数的60%~70%,更多见于白种人,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于亚非国家。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的疾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高度近视的患者睫状肌的伸缩性较大,容易造成眼压升高,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如病毒性角膜炎、青光眼睫状体炎等,眼部外伤及手术可引起小梁网损伤、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和房角后退等,导致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
开角型青光眼的眼部症状与眼压升高的快慢、严重程度有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有在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有视物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虹视。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眼压升高早期即可出现视物模糊、眼部胀痛。开角型青光眼可并发有并发性白内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
视物模糊或视力逐渐下降,轻度眼胀痛。
急性眼压升高时可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虹视现象,即夜晚看到灯光时,可以看到灯光周围有彩虹样光晕。
开角型青光眼可导致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从而造成晶状体浑浊,出现并发性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物模糊、单眼复视等。早期可使用抗氧化剂或营养类药物治疗,晚期则需手术治疗。
长期持续性的高眼压,可造成视网膜中央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可继发黄斑囊样水肿。
长期持续性高眼压可导致视力丧失,形成视神经萎缩。
患者如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视物模糊、眼胀痛,伴眼红、眼痛时,需要及时到眼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做视力测定、眼压测试、裂隙灯检查等确诊。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患者,近期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视物模糊、眼胀痛等症状,高度怀疑开角型青光眼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若见视力急剧下降,伴眼红、眼痛,甚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时,应立即就医。
有高眼压症应定期到眼科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视物模糊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痛、视野缺损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及家族性疾病?
有无全身或眼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史?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中心视力正常,合并近视的患者屈光度进行性增加,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多伴有视力下降和视物模糊。
使用眼压仪来测量眼压,患者眼压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可以观察是否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前房出血、角膜炎和过熟期白内障等。
观察前房角是否开放,鉴别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
眼底视神经损害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必需指标,典型表现为视盘凹陷的进行性扩大和加深,视盘盘沿变窄和切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
观察视野丢失程度,指导治疗,估计预后。
典型开角型青光眼症状包括视物模糊、眼胀、眼红眼痛。
根据眼压、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和相对应的视野缺损,房角检查显示房角正常开放,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即可确诊。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一种,一般是双眼发病,主要病因是瞳孔阻滞导致房角慢性关闭而引起眼内压升高、高褶虹膜,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良好,通过观察前房角是否开放就可鉴别。
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药物等因素,干扰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流出通路受阻而引起眼压增高的一组青光眼,病因比较明确,病变多累及单眼,而开角型青光眼一般是不明原因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目前针对开角型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降低眼压,来终止或延缓视神经的损害,如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降眼压治疗的同时还应去除诱因,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阻止青光眼进展为主,避免视功能进一步损害,常见的治疗包括溴莫尼定滴眼液、醋甲唑胺片及滴眼液、拉坦前列素、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糖皮质激素等。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时要同时予以治疗,注意休息,避免疲劳,调整心态,放松心情,保持情绪平稳。
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积极治疗引起青光眼的眼病,如眼前节炎症、眼钝挫伤、过熟期白内障、眼底血管性疾病及眼部肿瘤等。
溴莫尼定滴眼液是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延缓视神经损害。
作为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可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来降低眼压,多作为局部用药不能良好控制眼压时的补充,剂量和时间均不宜过大和过长。
属于前列腺素类衍生物,眼部有炎症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此类滴眼液。
作为高渗脱水剂,可使眼球内脱水,从而降低眼压。
可局部滴眼用药,也可以全身用药,适用于合并眼前节炎症、眼钝挫伤、眼科术后患者。
常用的有托吡卡胺、阿托品滴眼液,局部用药,适用于合并眼前节炎症患者。
适用于降眼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眼外引流的滤过性手术。
眼内出血长期不能吸收者,需行前房冲洗术,排出淤血,降低眼压。
开角型青光眼后期形成过熟期白内障时,需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降眼压药物治疗不佳时,可行激光小梁成形术,利用激光在房角小梁网上产生的生物效应改善房水流出的容易度,以降低眼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展和转归,主要取决于患者眼压的控制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双眼能看见的范围会逐渐缩小,并且不能再恢复,甚至视力丧失。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般预后良好,终身严格控制眼压,可以延缓青光眼的病变进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无法治愈,需终身控制眼压,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如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可以治愈。
开角型青光眼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需定期随访眼压、视盘和视野,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饮食建议多吃具有明目作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补充优质蛋白。
推荐吃一些具有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子、木耳、阿胶、菠萝、茯苓、莲藕、决明子等,对患者的视力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视物模糊一定程度上与维生素的缺乏有关系,生活中可以多摄入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白菜、菠菜、芹菜、橘子、苹果等。
保证充足的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虾仁、豆腐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应注意调整心态,放松心情,保持情绪平稳,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熟悉滴眼液的剂量、用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了解各类滴眼液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应用。
患病期间患者要放松心情,保持情绪平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眼部红肿、疼痛、充血水肿明显,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遗传倾向,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在患有某些眼病后,发展至特定阶段导致的眼压升高,因此及时干预眼部疾病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预防高眼压的发生。针对本病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眼科筛查。
对有开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者,如高度近视、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者,应注意定期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眼部既往有原发性眼病者,如眼前节炎症、眼钝挫伤、过熟期白内障、眼底血管性疾病和眼科手术后等,应及时治疗原发性眼病,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引起眼压升高。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行眼科检查,出现激素性高眼压时应及时停药,避免形成开角型青光眼。
有高度近视、糖尿病、低血压等基础病变的人群应定期到眼科检查,控制全身性疾病。
4088点赞
[1]赵堪兴,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3.
[2]彭清华.中医眼科学新世纪第四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