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角化瘤也称血管角皮瘤,实际上不是肿瘤,而是伴有继发性棘层肥厚与角化过度等上皮改变倾向的散在性毛细血管扩张,可分为5型,肢端型、阴囊型、丘疹型、局限型、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血管角皮瘤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发。发病患者通常有冻伤或冻疮史,该疾病具有遗传性。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激光治疗。
肢端型血管角化瘤又称冻伤样痣,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多见,多有冻疮或冻伤史。好发于手指背部及侧面和足趾背面以及肘膝部,为紫或红色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表面角化粗糙,数个至数十个、散在或聚集对称分布,外伤后易出血,部分可见2~8mm结节。通常无自觉症状。
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阴囊,有时可见阴唇,损害开始为散在或群集紫红、暗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随年龄增长出现轻度疣状改变,抓破后易出血,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通常发生于年青人,最常见于下肢。为单个或数个丘疹,大小2~10mm直径,平均3mm。早期为鲜红色,柔软损害,以后变成紫红色或蓝色至黑色,坚硬并有角化过度,此种蓝黑色损害有时临床上可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罕见,出生时即有或出现在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腿和足部。早期损害单个,偶为多个淡紫红色聚集性丘疹或是充满血液的囊性结节,之后融合成不规则形或线形斑块,表面增厚呈疣状。此型能够与阴囊型血管角化瘤并发。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皮损为广泛性无数点状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直径为1~2mm,乍看之下类似紫癜。伴有血管运动障碍、心血管和肾脏损害。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的全身性疾病,因糖脂类积聚在皮肤和内脏所致。
血管角化瘤因缺乏α-半乳糖苷酶而发病,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发病前通常有冻伤或冻疮史,多认为与寒冷及外伤有关,导致循环系统衰弱,如血管收缩障碍、血管张力减弱或血液循环迟缓所致。
血管角皮瘤较为常见,但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青年人、儿童多动,多由外伤导致。
女人多发,多为家族遗传所造成。
血管角皮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于手指背面及侧面和足趾背面及肘膝部,为紫红色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斑丘疹,表面角化粗糙或呈疣状,可单发、多发、散在或群集分布,外伤后易出血。一般无自觉症状。
皮损为针尖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丘疹,表面呈角化性疣状增殖,触之粗糙而硬。可单发或多发,多发时常群集。摩擦后可破溃出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伴发冻疮或肢端发绀。
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的深红或紫红色丘疹,表面间有轻度疣样改变,为多发散在,外伤后出血,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好发于阴囊,常伴发精索静脉曲张。
为单个或数个丘疹,大小2~10mm直径,平均3mm,早期为鲜红色,柔软损害,以后变成紫红色或蓝色至黑色,坚硬并有角化过度。
损害为大小不等的深红色至蓝黑色丘疹,表面呈疣状。皮损多聚集排列成线状或带状。常单侧局限分布,好发于小腿和足部。
起病时有发热、无力等全身症状。皮损为1~2mm大小的紫红色或蓝黑色丘疹,表面轻度角化,散在或群集分布。
血管角皮瘤的发展过程中,弥漫性血管角化瘤可能损害心脏、肾脏、神经,导致心肌、肾脏病变,产生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生命。
如果出现皮肤发紫、出现红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应检查,可就诊于医院的皮肤科,做彩超等检查诊断是否为血管角化瘤,并与血管球瘤相鉴别。
如果出现红疹、冻伤皮肤发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心悸、昏迷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皮肤性病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发生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
有无自行处理?
有无家族史?
现在有皮肤瘙痒的情况吗?
针对于四肢的血管检查,因为其位置均比较表浅,通过彩超探头就能探及,所以首选的检查是血管彩超检查。
针对于颅内的血管、冠状动脉血管或者是胸腹腔内的血管,因其位置较深,彩超探头无法探及,首选的检查方法是做血管的造影,造影检查又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无创检查主要是通过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行CT断层扫描,再经过电脑合成形成三维立体成像,就是CTA检查。
将造影剂注射到想要观察的血管主干再通过成像设备动态显影来完成。只不过造影剂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直接进行治疗。
病理检查可见各型血管角皮瘤显示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即真皮乳头层血管明显扩张形成血窦,其周围为延伸的表皮钉突所包围,某些血管内有血栓形成,陈旧性损害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明确诊断。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型,眼部检查、心电图检查、肾功能等检查均可异常,可通过这些检查,帮助诊断。
各型均有数目不等、分布特殊部位的红色、暗红色或紫黑色的表面角化性丘疹。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型除皮损外伴有多器官的损害,心电图、肾功能等检查异常。
血管球瘤皮下可见蓝、紫红色米粒状斑点,异常敏感,轻微摩擦或笔尖压迫即可引起剧烈疼痛,而血管角皮瘤轻触无疼痛感,可根据该症状鉴别诊断。
血管角皮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不用治疗,有些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愈,也可以使用水晶膏点涂,对于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患者可用苯妥英钠减轻疼痛。患者也可以通过脉冲染料激光、液氮冷冻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小的血管角皮瘤,点涂使用水晶膏治疗。
使用苯妥英钠,可对血管角皮瘤造成的心房与心室的异位节律有抑制作用,也可加速房室的传导,降低心肌自律性,具有防止心律失常作用。
肿瘤过大,患者想要切除改善外观,可进行切除手术治疗。
对血管角皮瘤具有很好的效果,大部分斑疹和丘疹一般经1~2次治疗后即可清除,基本不留瘢痕,不良反应也很少。另外,也可采用强脉冲光,效果也较好。结节型或较大的损害有时需连续式钇铝石榴石晶体激光予以凝固。
该治疗的目的是将病损的皮肤细胞杀死、刺激皮肤再生、恢复正常颜色及组织结构。可能需要多次治疗评估效果,见效慢。
血管角化瘤患者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大部分都可以痊愈,一般也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较其他类型预后差,可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生命。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依照医嘱进行复查,由医生检查皮损是否有增大等情况。
血管角化瘤患者经过医院正规、积极治疗大部分都可痊愈。
血管角化瘤患者如果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治疗,患者有很大几率能够康复。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弥漫性血管角化瘤可能损害心脏、肾脏、神经,导致心肌、肾脏病变,产生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生命。
血管角化瘤患者一般在治疗后半个月或5~6个月进行复查,主要复查皮损有无增大、伤口愈合情况。此后可每3~6个月复查1次。根据医师要求及时复诊,防止疾病并发其他病症。
血管角皮瘤患者的饮食,应遵循营养均衡、全面,保证各种营养元素及优质蛋白的摄入,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及免疫力,术后少吃辛辣食物,多进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的食物。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生蒜、胡椒粉等。
血管角皮瘤的护理主要遵照医嘱积极治疗,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情。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要注意卧床休息,疾病恢复数日可进行简单的活动,避免劳累。
术后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牵拉伤口。早期在床上简单活动,一周左右可在家属帮助下进行简单的下床活动(站立、走动),活动后不产生疲惫即可。
激光治疗后可用冷敷或3%硼酸溶液湿敷皮损除,减轻疼痛和水肿。
治疗创面1周左右避免接触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注意防晒。
患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不要用手抓治疗部位的皮肤。如果皮损进一步发展、逐渐增多,出现皮疹、破溃等应及时就医。
疾病多由遗传因素引起,目前暂无有效方法预防。
4744点赞
[1]李进叶,穆震.新编皮肤病学[M].2018:280
[2]朱文元,倪容之.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M].2015:303
[3]李艳,陈凤娟,农祥.外伤所致血管角皮瘤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3):428-429.
[4]石琰,王广顺,柳玉美.现代临床肿瘤诊断治疗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28.
[5]穆震.新编皮肤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