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发作性、反复发作的、良性经过的脑膜炎综合征。大多数病例发作时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主要呈淋巴细胞增多及蛋白轻度增高,一般历时数天自然缓解,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该病较少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病毒可能是最常导致无菌性复发性脑膜炎的的病因,发作期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好转后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和感染、囊肿细胞脱落、免疫反应、药物因素有关,此外抵抗力低下是本病的诱因。
所谓“无菌性脑膜炎“是指通过脑脊液标本革兰染色或分离培养均不能发现病原微生物。事实上,“无菌性脑膜炎”并非没有病原体,许多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感染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的重要原因。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及EB病毒感染有关,目前能明确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复发性脑膜炎,则给出病因学诊断“复发性病毒性脑膜炎”;其余病原体如伯氏疏螺旋体也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这也是莱姆病的最常见表现之一,但复发性脑膜炎较少见。
这种脱落细胞及其刺激与脑膜炎的反复发作有关。
曾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也有以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提示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既往有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说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多种药物可诱发无菌性脑膜炎发作。
由于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造成机体营养状态不佳,抵抗力低下,易发生疾病;天气寒冷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脑膜炎病毒在寒冷的环境下繁殖更旺盛,易造成感染发病。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无性别差异,多为散发,针对发病率目前无具体的流行病学资料。
该病好发于营养不良的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以及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常见于儿童与青壮年。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少数病例可有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幻觉谵妄、昏迷、复视和瞳孔不等圆。但脑神经麻痹和病理反射十分少见,一旦出现则应考虑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成人体温为36~37℃,超过37℃即为发热,无明显热型特点。
恶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感觉,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胀满感,常为呕吐的前奏,多伴有流涎与反复的吞咽动作;呕吐是一种胃的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能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脑膜炎引起的恶心呕吐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脑膜炎引起的头痛是急性起病的头痛,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脑膜病变导致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包括不同程度的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
指由于支配颈部肌群的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和疼痛,颈部僵直,活动受限,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下颌不能贴近胸部。
检查时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成90°角弯曲,检查者将患者小腿上抬伸直,正常应该能够达到135°,如果遇到阻力或疼痛,则为阳性。克氏征由腰骶节段脊神经后根因炎症波及或受压所导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
检查时患者去枕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被动上托,使颈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不自主屈曲则为阳性。
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谵妄是指一组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昏迷是完全意识丧失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完全意识丧失,随意运动消失,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迟钝或丧失,但患者还有呼吸和心跳,昏迷提示患者的脑皮质功能发生了严重障碍。
指两眼看一物体时感觉为两个物像的异常现象。
瞳孔大小随年龄、人种、屈光状态、光线强弱、目标远近及情绪变化而有不同。一般为2~5毫米,平均4毫米左右。脑膜炎可引起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病情加重。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而致脑脊液在脑室内蓄积过多,从而造成脑积水。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认知障碍,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
癫痫是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影响神经功能,而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是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疾病所致。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往往是急性发作,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一步做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需要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进行鉴别。
当出现发热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谵妄、昏迷、瞳孔不等圆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病情紧急时,即当出现谵妄、昏迷、瞳孔不等圆时于急诊科就诊。
是否存在发热等感染症状?
是否有存在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是否有幻觉、癫痫发作、复视等症状?
是否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以前是否做过头颅CT检查,是否有颅内囊肿?
最近是否吃过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此次是第一次发生吗?
脑膜刺激征检查包括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若脑膜刺激征阳性,有助于脑膜炎的诊断。
颅神经障碍,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或复视,则说明颅神经受累。
肢体运动检查有无单瘫或偏瘫有助于鉴别诊断,有无癫痫发作。
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后首先进行测压,接下来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等。如怀疑单纯疱疹病毒或EB所致,应在脑脊液中经PCR检测发现病原或在血中该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膜炎炎症急性期可见血沉增快。
结核菌素实验,结核活动期或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阳性有助于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鉴别诊断。
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手段,脑脊液病原体培养及生化检查,有助于明确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因,但检查时间较长,有一定的滞后性。
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和间歇期的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引发的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毒种属。
颅脑MRI特异性不强,一般脑膜炎在颅脑MRI上均可见脑膜强化。
脑电图一般无特异性,若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可在脑电图监测中发现棘波、棘慢波等发放进行辅助诊断。
多聚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增DNA片段的技术,可较为精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类型,比脑脊液检查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耗时短,是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明确诊断:
出现反复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幻觉、谵妄、昏迷、复视和瞳孔不等圆等症状。
间歇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间歇期可以从几天到几年。
发作期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内皮样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混合存在。
应用当代检查技术不能发现任何致病微生物,随着病因的揭示,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正在逐渐被病因性诊断取代。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的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脑脊液检查常规可见典型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外观混浊或稀米汤样,压力增高,镜检白细胞甚多;蛋白定性试验多为强阳性,定量每在1g/L以上;细菌学检查将脑脊液离心沉淀,作涂片染色,常能查见病原菌。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好发于儿童与青壮年,发作期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内皮样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混合存在。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有或无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较明显,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脑实质损害和脑神经损害。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幻觉、谵妄、昏迷、复视和瞳孔不等圆等症状,没有低热、盗汗、食欲减退等表现,有脑膜刺激征阳性。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物理降温、脱水降颅压、药物抗病毒治疗等。
去除诱因,营养情况不佳者补充营养,免疫力低下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存在其他感染者及时治疗,服用甾体抗炎药者停药观察。
对症治疗,发热予以物理降温如冷手帕擦拭额头、手腕、小腿等处,高热不退者用药物降温;恶心呕吐、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使用甘露醇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复自主正常呼吸。加强护理,预防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
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用于各种病毒引起的感染,静脉滴注,间歇期可口服阿昔洛韦片预防复发,病情较重时可适当延长疗程, 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皮疹等。
部分对阿昔洛韦耐药的病毒有效,更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较阿昔洛韦更强,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有肾损伤及骨髓功能抑制,不良反应的强度与用药剂量有关,停药后可恢复。
秋水仙碱可有效减少发作频率和降低严重程度。有1例病例曾经发作频繁,使用秋水仙碱后,随访3年未再发作,当然这不能完全排除疾病自然痊愈可能。
癫痫发作时加用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等。有精神症状时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等。
对于囊肿引起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者,考虑囊肿切除。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可痊愈,呈良性经过,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预后较好,但儿童的脑膜炎应引起家属高度重视,需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以免影响智力发育。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者可痊愈,预后良好。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生存时间不可一概而论,多数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应定期复诊,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复发。急性期时可一周、一个月复诊,慢性期可三个月、半年、一年复诊。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患者无需特殊饮食注意,保证健康规律饮食即可,如摄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多吃水果蔬菜。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易反复发作,疾病的复发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日常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家属应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有精神症状者,应有家属陪护。
患者住所应保持安静,经常通风透气,避免光、声等对其刺激。
高热患者做好高热护理,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进行物理降温,补充足够水分和热量。
对于有偏瘫、癫痫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以及不良反应等,出现异常及时发现并告知医生。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家属亲友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通过远离危险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注意保暖,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儿童及新生儿应做好计划免疫接种。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慎用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
4203点赞
[1]陆杰,陈道文,马文颖,尹俊雄,石静萍,关鸿志.单纯疱疹病毒2型致Mollaret脑膜炎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9(35):2791-2792.
[2]程书文,周培志,杨章超,姜曙,徐严明.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07):654-655.
[3]王得新.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08):21.
[4]唐宇平,褚鹤龄,赵重波,卢家红,董强.以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例.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