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炎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炎性病变,致使胰腺组织损害,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分泌功能受损,甚为少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痛、腹泻、黄疸、糖尿病、腹部肿块等。但本病常常缺乏特征性表现,有时难以及时作出诊断。小儿慢性胰腺炎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为辅,经过积极治疗,能够完全达到临床治愈。
小儿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中急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为常见病因,重症或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或发生胰腺脓肿,慢性胆系感染也较为常见。胆道蛔虫、胆胰导管畸形、壶腹部狭窄性病变、胰腺导管狭窄、胆总管囊肿及导管内结石均可引起小儿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会导致胰腺出现炎症以及结构的改变,导致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发生;重症或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或发生胰腺脓肿,也可使胰腺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可发展为小儿慢性胰腺炎。
慢性胆系感染也是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胆道蛔虫偶见致胰腺炎反复发作;胆胰导管畸形、壶腹部狭窄性病变、胰腺导管狭窄、胆总管囊肿及导管内结石均可引起小儿慢性胰腺炎,由于导致胆汁排出的管道阻塞,使胆汁进入胰腺导致小儿慢性胰腺炎发生。
导致胰腺功能缺陷的遗传疾病,通常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胰腺功能缺陷,出现小儿慢性胰腺炎;小儿慢性胰腺炎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地区儿童患热带性胰腺炎,与脂肪、蛋白质的缺乏或营养不良有关;还有些不常见原因,如高钙血症、高脂蛋白血症、药物及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的小儿慢性胰腺炎。
大量高糖、高脂餐饮,或暴饮暴食,可能直接或间接诱发急性胰腺炎发作,反复多次易发展为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以往被认为在儿科领域中甚为少见,约占消化系统疾病的0.13%,其诊断、治疗常延迟。随着对慢性胰腺炎认识的深入,近年来该病在临床上时而可见。
既往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且病情严重,出现重症或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
慢性胆系感染、胆道蛔虫、结石或胆胰导管畸形、狭窄、胆总管囊肿易引起小儿慢性胰腺炎。
有腹部外伤史,尤其是胰腺受损者,易引起小儿慢性胰腺炎。
直系亲属中有慢性胰腺炎病史者患此病风险较高。
小儿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是小儿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其他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腹泻、黄疸、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红斑、硬结节等,可并发营养不良、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胰腺脓肿及胰腺坏死。
是常见症状,疼痛反复发作,可表现胃炎中上腹痛、左上腹痛、偏右上腹痛或脐周痛。
因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而发生吸收不良、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体重逐渐减轻。
腹泻、脂肪泻、大便油状、酸臭味,大便镜检见大量脂肪滴。
如胰头部炎症肿胀或假性囊肿压迫胆道或合并胆道感染,可发生黄疸,儿童因胆石症引起黄疸者少见。
胰实质性损害、胰岛受累,致使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释放受到影响,引起血糖升高。
近胰头部囊肿继发、感染出血可并发消化道出血,也可见于合并有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或溃疡时。
胰酶逸脱随血流入皮下而导致皮下脂肪组织坏死,坏死周围有炎症反应,形成红斑、硬结节,多发生于下肢。
较大囊肿时可扪及肿块。
小儿慢性胰腺炎长期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脂肪泻,常有维生素K、A、D缺乏,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小儿慢性胰腺炎可导致胰实质性损害、胰岛受累,致使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释放受到影响,可并发糖尿病。
小儿慢性胰腺炎持续发作可出现胰周积液、胰腺假性囊肿或胰腺坏死感染,发展为胰腺脓肿。
小儿慢性胰腺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较为重要,尤其对于有腹部外伤史、急性胰腺炎病史、胆道蛔虫、结石或胰胆管畸形儿童,如出现反复发生的腹痛、脂肪泻、营养不良或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一般就诊于儿科、肝胆外科。
出现反复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皮肤眼睛变黄、血糖升高、腹部发硬有包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有腹部外伤史、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等病史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消化不良、排便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有明确的胰胆管畸形,或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需外科解决时,可到肝胆外科或小儿外科就诊。
以前有没有受过腹部外伤?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平时饮食规律吗?
有没有先天性疾病?
以前有没有蛔虫病?
血尿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血清淀粉酶升高到正常的3倍,提示有梗阻。
胰功肽试验:是胰外分泌功能间接筛查试验,正常人口服氨基苯甲酸6小时后其尿排出率应>50%,当胰外分泌功能障碍时,其排出率明显降低,其诊断意义优于淀粉酶,应注意在轻度胰功能不全时可在正常范围。
粪弹性蛋白酶测定:被认为是操作简单、高度特异敏感、易重复、不受外源性胰酶治疗干扰的评价胰功能的检查方法。
血脂和尿氨基酸:在遗传型合并高脂蛋白血症的患儿,应测血脂和尿氨基酸,该病患儿二者均有增高。
基因诊断: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儿,可能有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对这些患儿进行诊断时还应包括基因诊断。
汗氯化物:应检测汗氯化物以除外囊性纤维增生症。
可发现胰腺钙化,在小儿慢性胰腺炎其发生率为25%~50%,还可显示有无假性囊肿。
可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及胰实质回声情况,可诊断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胰管是否有扩张。但不易发现细小的囊肿、结石。
CT较B型超声扫描灵敏,可发现B超不能发现的细小钙化、结石等,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出胰腺及病变情况。
能清晰显示胰管的走形及有否狭窄、扩张,有无假性囊肿等。胰管造影可见管腔扩张或不规则呈串珠状,可有钙化或结石,也可见有假囊肿。
根据小儿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小儿慢性胰腺炎,胰外分泌功能试验是诊断小儿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另外如发现胰腺钙化或胰腺结石或者有经内镜行胰胆管造影的异常,均应予以诊断。
典型小儿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如腹痛、消化不良、腹泻、腹部包块等。
典型小儿慢性胰腺炎临床体征,如较大囊肿可扪及肿块,合并腹腔积液时移动性浊音阳性,合并腹膜炎时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
血尿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血清淀粉酶升高到正常的3倍,提示有梗阻。
腹部Ⅹ线检查可发现胰腺钙化,显示有无假性囊肿。
经内镜行胰胆管造影可见管腔扩张或不规则呈串珠状,可有钙化或结石,也可见有假囊肿。
胃、十二指肠溃疡与小儿慢性胰腺炎症状相似,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以上腹部为主,但胃十二指肠溃疡血尿淀粉酶正常,腹部B超、CT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有明显溃疡。小儿慢性胰腺炎胃镜检查无溃疡表现,血尿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CT检查可发现细小钙化、结石。
有低热、盗汗等症状,出现腹腔积液,可通过腹水常规见腹水腺苷脱氨酶( ADA )活性增高,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80%-90%。小儿慢性胰腺炎以反复腹痛为典型症状,一般无低热、盗汗表现,血尿淀粉酶升高。
小儿慢性胰腺炎应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症状,控制并发症。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为辅。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主要是减缓疼痛和治疗并发症,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疾病进程来掌握手术适应症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对于由胰管解剖异常、胆道疾病等引起的小儿慢性胰腺炎多为慢性阻塞性胰腺炎,应早期外科治疗。
抑制胰腺分泌,可减轻疼痛,常用生长抑素。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
常用药物有山莨菪碱、阿托品、盐酸氯丙嗪,也可口服枸橼酸盐和依地酸二钠可减轻胰腺钙化和腹痛。
常用口服二甲双胍、格列奈类和磺脲类药物,必要时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
常用药物有抑肽酶、胰酶等。这些药物起到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汁分泌,减少胆汁对胰腺的腐蚀作用,从而减少疾病对胰腺的损害。
胰腺切除术的目的是根治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胰腺问题,如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反复发作腹痛,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6周以上无缩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困难等问题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切除胰腺。
胃镜下逆行胆管取石术是通过内镜解除梗阻的结石,引流胰腺假性囊肿,减轻该病的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
适用于出现假性囊肿的患儿,如果患儿的囊肿体积较大,压迫到周围组织,6周后没有明显缩小,需要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必要时可以手术引流,以减轻对周围的压迫。
小儿慢性胰腺炎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小儿慢性胰腺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如未正规治疗,则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发展为胰腺癌,造成生命危险。
小儿慢性胰腺炎为慢性疾病,经过正规治疗能够达到临床治愈。
小儿慢性胰腺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临床症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慢性胰腺炎治疗刚开始,至少每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临床症状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小儿慢性胰腺炎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及食量,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及食量,不可暴饮暴食。
患儿应注意各种维生素的补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胰腺术后患儿应禁食禁水,等排气后逐渐增加流质饮食,如水、粥,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蛋羹、面条;腹痛症状消失后可恢复正常清淡饮食。
小儿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目的是促进患者体质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患儿及家长应了解口服药物的作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等,日常适当运动,增加抵抗力,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每餐定时定量。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服用。
适当增加运动量,增加抵抗力。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腹部保暖。
小儿慢性胰腺炎容易出现大便异常,尤其是脂肪性,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低钠及酸碱失衡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如果出现低钾、低钠血症,应积极给予补充。
如血糖较高的患者需要每日监测血糖变化,治疗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皮肤,需要定期更换部位,不能在同一部位连续注射1月。
小儿慢性胰腺炎多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此外不规律饮食可诱发该病,因此也可通过合理、规范的饮食来预防。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3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规律、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等。
4389点赞
[1]张惠.小儿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3(15):148-149.
[2]刘德鸿,徐伟钰,沈丽萍,龚代贤,雷若庆,王建承.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7,1(15):11-13.
[3]孙备,安宏达.2020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性胰腺炎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5(40):494-49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