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以感觉系统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运动神经症状较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以及肥胖、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对称发生,夜间加重。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为主,用药物控制神经疼痛的症状,需长期服药,不能完全治愈,临床上最主要的预防手段是积极控制血糖。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分为五型:
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类型,表现为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夜间加剧,下肢重于上肢的典型症状。
或称为单神经病变,多累及单颅神经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肌电图检查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主。
起病急,以运动障碍为主。
最常见为腰段多发神经根病变,主要为L2、L3和L4等高腰段的神经根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为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以及自身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满意控制,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能量代谢失常,葡萄糖未能得到充分氧化利用,以致神经细胞轴突、鞘膜中代谢失常而致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几乎见于所有的脏器,当微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和功能受到损害时,调节机制发生故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微循环紊乱,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糖尿病患者呈现出神经病变。
患者血清中可以查到抗神经节抗体及抗磷脂抗体等,这些抗体不仅直接损伤神经组织,也影响到供应神经的血管,导致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在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处均有IgG、IgM和补体C3沉积,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血管屏障破坏有关。
黏附分子有维持正常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作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比无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P2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础值高,导致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这些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近些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多种与发病有关的基因,其中较受重视的有醛糖还原酶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及Na*-K*-ATP酶基因。神经生长因子与胰岛素在结构上相似,部分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的胰岛素抗体可以与神经生长因子发生交叉反应,使神经生长因子减少,这也提示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目前暂无此病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好发于血糖控制不良、超重和肥胖、吸烟和酗酒、有家族史的患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是慢性起病,逐渐发展,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
病情多隐匿,进展缓慢。主要症状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对称发生,夜间加剧。体格检查示足部皮肤色泽黯淡,汗毛稀少,皮温较低;痛温觉、振动觉减退或缺失,踝反射正常或仅轻度减弱,运动功能基本完好。
主要累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以及第Ⅲ、Ⅳ、Ⅵ和Ⅶ颅神经,面瘫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在数月后自愈。
起病急,以运动障碍为主,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踝反射减弱,大多数会在数月后自愈。
腰段多发神经根变性发病多较急,主要见于下肢近端肌群受累,患者通常表现为单一患肢近端肌肉疼痛、无力,疼痛为深度的持续性钝痛,晚上为重,2-3周内出现肌肉萎缩,呈进行性进展,并在6个月后达到平台期。
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冠脉舒缩功能异常,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此外,皮肤、瞳孔、汗腺、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均可受累。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且不进行积极充分的治疗会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引起糖尿病足,甚至会造成截肢。血糖控制欠佳也会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病变,长期则会引起无痛性心肌缺血,最终可造成猝死。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原则:积极控制高血糖是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脂、肥胖者,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无论是神经系统表现还是血糖升高都要及时入院进一步检查。
糖尿病患者出现肢端麻木、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应及时就医。
脚部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的溃疡长期不愈合、疼痛剧烈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某些患者先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并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口干等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既往有什么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疾病等)
既往血糖控制的怎么样?服用的什么药物?
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病史?
细丝试验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临床体检方法。以10g细丝检测拇指背侧10次,记录患者正确感知的次数,感知8~10次为正常,1~7次为减弱,0次为消失。多项临床研究证实,10g细丝试验能有效地评估患者发生足部溃疡的风险,其敏感性为86%~100%。但这一检查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产品质量存在差异,二是在检查的点数和结果解释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神经电生理仪器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F波、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电位的幅度,被认为是一种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的神经病变检测手段。被多数学者推荐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药物疗效的评估。采用肌电图测定糖尿病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可早期检出或周围神经病变,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特征,下肢较上肢、远端较近端更为明显。其局限性在于神经传导速度仅可检测出较粗的有髓鞘神经纤维的异常,而对较细的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则不能反映。
进行性感觉异常或丧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定量感觉试验包括振动觉、温觉和痛域的检测,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感觉异常的程度,也可用于早期诊断亚临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目前定量感觉试验的检测多用计算机辅助感觉评定设备,通过程序控制刺激的程度和种类,从而定量地检测患者的异常。但定量感觉试验对检测人员有一定要求,同时检测结果受到被试者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受试时的注意力和合作性,受试者的年龄、体重、是否吸烟和饮酒也均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定量感觉测试的特异性较差,任何感觉神经病理类型引起的感觉异常都可以导致检测结果的异常。
一些创伤性检测方法也被用于诊断和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神经组织活检、皮肤活检。这些检查方法虽然特异性很强,但是因为其有创性的特点而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有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来观察角膜神经的损害和修复,并认为角膜神经与周围神经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一方法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评价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以下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且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排除其它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定量感觉试验可检查出温度觉异常,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可有糖尿病病史,但是脑梗死在MRI上有明确的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病灶,故可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相鉴别。
多发性神经病是肢体远端多发性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运动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若患者既往有糖尿病时并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与此病鉴别,也可详细询问病史,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亦可与之鉴别。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临床治疗主要分为对症处理和病因治疗。包括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进行周围神经的营养与修复。
积极控制高血糖是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可以调节代谢,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营养、修复周围神经。
主要是针对疼痛的治疗。
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减少肝糖原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改善和延迟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通过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以及磷酸的合成,刺激轴突再生,促进神经修复。
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对症治疗,有镇静止痛的效果,对于神经痛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是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供和氧供。
在应用扩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药和营养神经改善神经代谢的药物同时,可以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如三棱、莪术、鸡血藤、络石藤等外用泡足以改善末梢循环,促进局部血供。此外,针刺、灸法、推拿均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但手法宜轻,防止烫伤、创口感染。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周围神经症状会有所好转,经过指导康复训练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本病难以治愈,需长期服药,并进行相关的护理。
疾病早期采取积极措施部分患者可治愈。
积极治疗并科学控制血糖本病一般不影响寿命。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合理控制总热量,注重营养物质分配,保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理摄入。
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注意膳食多样化。
少食多餐、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包括合理用药、适当运动以及日常习惯。此外还应定时监测血糖,做好脚步护理,以免糖尿病足发生。
遵照医嘱,定时定量规律口服降血糖药物,并定期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如若血糖控制欠佳应积极咨询医生调整用药;用药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
进行适当有氧运动,有利于改善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对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效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检查脚上是否有伤口,温水洗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及时擦干。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避免感染。
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定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脚部的检查。
口服降糖药时可能会伴发低血糖,须随身携带糖块。当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可以及时补充糖分,如果没有缓解,须立刻急诊就医。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应从病因方面进行预防,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控制高血糖,积极治疗原发病。
定期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全部患者应该在诊断为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血脂异常,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应严格控制糖的摄入,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有异常及时治疗。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加强足部护理,温水洗脚,避免泡脚。
适当运动,参加轻度的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4151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31.
[2]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神经病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31.
[3]谢春光,陈秋主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2):259-2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