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红斑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以舌缘、牙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较多见,有时可出现多发病变,在临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男性稍多见,最多见于41~50岁人群。口腔红斑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吸烟、酗酒、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导致。治疗口腔红斑,手术切除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均质型红斑表现为病变较软,呈天鹅绒样鲜红色表面,光滑、发亮,状似“上皮缺失”,病损边缘清楚,约为0.5~2cm大小,平伏或者微微隆起,红斑区内有时也可看到外观正常的黏膜。
间杂型红斑表现为红斑病损区内有散在的白色斑点,红白相间,有时与扁平苔藓不易区分。
颗粒型红斑表现为在红斑病损区内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形状像桑椹或颗粒肉芽,稍高于黏膜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有时其外周也可看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口腔红斑病因不明,发生可能与烟酒的摄入以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有关。红斑在发生过程中,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及DNA损伤修复基因受损或缺失,这些基因突变最终导致上皮细胞发生恶变。
口腔红斑病因不完全明确。烟酒、口腔卫生状况不理想等局部刺激因素,可能促使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结构性突变,使原本正常的口腔黏膜上皮转变为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的上皮,从而引起红斑的发生。
同烟酒一样,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会诱发口腔红斑的发生。
口腔红斑只发生于黏膜或黏膜皮肤交界处,多见于中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生部位以舌缘部最多见,牙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本病的发病率在0.02%~0.1%之间。
尤其是吸烟、酗酒的中年人群好发口腔红斑,烟酒等局部刺激因素能够诱使口腔黏膜上皮发生结构性突变。
口腔红斑的发生部位以舌缘部最多见,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鲜红色斑片,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
患者在舌、牙龈、腭部等黏膜表面存在天鹅绒样鲜红色斑块,光滑发亮,边界清楚,部分有散在的白色斑点或者颗粒样微小结节。
本病一般无明显伴随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的疼痛感。
口腔红斑属于一种癌前病变,因此在烟酒的刺激下口腔红斑极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展为口腔癌。
当患者发现口腔黏膜有鲜红色天鹅绒样的斑块时,应及时就诊,通过甲苯胺蓝染色以及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注意口腔红斑与糜烂型扁平苔藓、颗粒型白斑相鉴别。
在舌、牙龈、腭部等部位发现有天鹅绒样鲜红色斑块,需要及时就诊。
患者考虑去口腔科就诊,如果是口腔专科医院,可至口腔黏膜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红色斑块从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长时间?
是否有吸烟、酗酒等嗜好?
有没有其他症状?(如黏膜烧灼性疼痛)
以前是否做过检查或者治疗?
观察红斑的大小、颜色、形状、位置,是否有白色斑点或者颗粒样结节。
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查口腔黏膜早期癌变的方法。甲苯胺蓝能与核酸结合后显色。当细胞代谢活跃,核酸大量增加时,黏膜呈现出深蓝色,可用于判断上皮细胞状态及指导临床,确定组织活检部位。
通过手术方法切取红斑病理区组织,在镜下观察上皮细胞状态,观察是否有上皮异常增生,是否已突破基底膜,来判定红斑的性质。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为口腔红斑:
口腔出现典型的天鹅绒样红斑,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观察1~2周病损无明显改善。
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上皮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固有层内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中年女性多见,病损往往左右对称,在充血糜烂区周围有白色条纹组成的病损,白色线条稍高于黏膜表面,边界不清。口腔红斑在男性多见,呈红色天鹅绒样斑片。二者通过症状鉴别不清时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颗粒型白斑表现为充血黏膜上的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可有刺激痛。口腔红斑是呈红色天鹅绒样斑片,仅少数伴有颗粒样结节,二者通过症状鉴别不清时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口腔红斑的治疗原则是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去除红斑病变组织,防止局部病变恶化和转移,一旦确诊,建议进行根治切除,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戒除烟酒以及辛辣、刺激饮食等不良习惯,拔除残根残冠,去除不良修复体,进行龈上洁治,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环境。
又名维甲酸,可用于上皮异常增生性疾病的治疗。该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当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博来霉素是一种化疗药,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心功能不全者与白细胞数量低者禁止服用。
通过手术将病变组织切除,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癌变概率,治疗效果较好,是口腔红斑的首选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以及冷冻治疗对于口腔红斑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反复治疗刺激容易导致癌变,因此建议首选手术切除治疗。
口腔红斑在经过手术彻底切除后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但是本病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因此需要在治疗后遵医嘱进行复诊。
口腔红斑可以治愈,但是具有一定的复发率。
本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后若无异常情况,患者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视诊复查即可。
口腔红斑患者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手术患者早期可使用胃管进食,创口基本恢复后进食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食物。
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证营养,促进手术后组织生长愈合。
禁止咀嚼槟榔,戒烟、戒酒。
手术患者早期可使用胃管进食,数天后创面基本恢复再进食清淡的流质食物,如牛奶、粥等,逐渐过渡至正常食物。
口腔红斑患者在术后应进行一定的护理,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按时刷牙、漱口,避免手术创面感染。减少口腔及面部的活动,防止手术创口由于运动造成的意外撕裂。
家属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日常情况,当发现有药物过敏的情况,或者创口撕裂、感染等情况时,要迅速就医。当发现有复发表现时,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口腔红斑的致病因素尚不清楚,在预防方面可从诱发因素入手,包括加强口腔卫生,戒除烟酒以及咀嚼槟榔的不良习惯,并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
按时刷牙、漱口,保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戒除吸烟酗酒、咀嚼槟榔、过食辛辣刺激饮食等不良习惯。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学习并掌握口腔保健知识,提高口腔保健意识。
4990点赞
[1]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1-232.
[2]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7-1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