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器官特异性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胆汁淤积、循环血液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破坏,最终导致广泛性肝管破坏、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为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乏力、瘙痒、黄疸、肝脾增大、食管静脉曲张,该病可分为四期,随病情发展而症状越重。约90%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多为30~65岁,30%~50%无症状患者通常在常规检查中被发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免疫系统疾病、遗传因素有关,并且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免疫力低下者,胆汁因素容易诱发。
患有此疾病的人体内某些白细胞(即循环T细胞)的含量非常低,这些细胞的作用是帮助人体对抗感染,这些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体内的运作方式也会不同,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差异是如何或是否会引发肝脏疾病或其症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家族成员比正常对照有较高的发病率,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患此病者,其发病率高出正常人多倍。
胆管因素、上皮细胞异常表达线粒体抗原、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宿主自身抗原发生变化等容易诱发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发病年龄多为30~65岁。
发病年龄多为30~65岁。
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伴有循环自身抗体、抑制性T细胞功能障碍及自身免疫现象。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家族成员比正常对照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率高出正常人好多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分为四期,前期可能表现为瘙痒,黄疸可发生为瘙痒之后,可分为无黄疸期和黄疸期,晚期乏力加重,出现肝硬化等症状,个别患者还会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胆固醇血症、晚期进展性肝病等并发症。
常有轻度乏力和间歇性瘙痒,半数有轻度肝大,少于1/4患者有脾大。瘙痒有日轻夜重的特点,黄疸可发生于瘙痒之后或同时。
此期已有胆管破坏及减少,掌、跖、胸背部、眼内眦有黄疣。
黄疸持续加深,此期相当于肝纤维化期,胆管已消失,可有骨质疏松、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代谢障碍等。
肝脾均明显增大,乏力加重,可出现腹水及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已达肝硬化期。
由于困倦、乏力所致身体各器官缺乏所必须的休息,出现关节疼痛、右上腹痛。
可出现眼干和口干。
肝脏出现炎症,代谢减慢再加上食欲减退,但身体每天需要消耗能量,导致体重减轻。
休息不好会导致人的精神错乱、记忆和思维障碍。
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
维生素A缺乏会引起夜盲,维生素E缺乏会引起神经系统异常,维生素K吸收不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皮下胆固醇沉积出现黄色瘤、黄斑瘤。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骨痛、压缩性骨折等。
疾病晚期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及肝细胞癌等。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有疑似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于风湿免疫科就诊,并进行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注意与药物诱发性胆汁淤积症等疾病相鉴别。
免疫力低下者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原发性胆汁胆管炎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皮肤瘙痒,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长期乏力却难以解释其他原因,出现骨折等症状,高度怀疑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原发性胆汁胆管炎的患者,若见呕血、便血、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消化内科。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呕血、昏迷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没有腹痛、瘙痒、发热等症状?
已经出现了多久?
平时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乏力?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碱性磷酸酶,检测增加的肝酶、抗线粒体抗体,用于检测人体是否在制造攻击人体细胞动力工厂(即线粒体)的抗体。
可以作为一线费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区分肝内、外胆汁淤积。
超声内镜可替代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评估远端胆道疾病。
可根据检查结果先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进行遗传性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帮助判断是否与遗传有关。
通过内镜观察胆管等结构的改变,并可排除其他疾病。
胆汁淤积酶的异常升高。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或抗线粒体抗体M2型抗体阳性。
肝组织学检查支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吩噻嗪类合成雄性激素类固醇、避孕药、复方新诺明和甲苯磺丁脲后产生慢性胆汁淤积综合征。药物诱发胆汁淤积症的特点为迅速出现深度黄疸,生化检查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似,但抗线粒体抗体般为阴性,肝活检病理改变亦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同,停用有关药物后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恢复正常。
常见原因为胆总管结石或壶腹癌,可产生瘙痒、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和ALT中度升高,但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阴性,胆总管结石血清胆红素可出现急剧的波动,这点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同,胆管未达到完全阻塞时不会出现胆管扩张现象,可因影像检查正常而误诊,而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则见胆管缺失现象。确诊最好采用内镜下逆行性胆管造影,可见壶腹病变并可做活检证实,胆道造影可显示胆总管结石。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时常呈慢性淤胆,胆管系酶升高,好伴发自身免疫病,甚至抗线粒体抗体呈弱阳性,因而须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鉴别。要点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男性为主,好伴发溃疡性结肠炎,胆管系造影显示胆管硬化与狭窄,肝活检特征是小胆管增生性纤维化与洋葱皮样胆管纤维化特征。
某些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抗线粒体抗体试验阳性,但可见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lgG升高。肝活检改变以及应用类固醇有明显的应答可有助于鉴别。但这两种疾病可重叠存在,对类固醇治疗可不应答或不完全应答,说明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疾病。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上皮样肉芽肿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包括肝脏,部分患者可出现淤胆、瘙痒、谷丙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门脉高压和腹水,故应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鉴别。要点是结节病男女发病相等,肺部有结节样病灶,可在X线胸片中显示,抗线粒体抗体阴性。肝结节病的病理特点是肉瘤样的肉芽肿分布于肝小叶内和汇管区,肉芽肿由类上皮样细胞包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熊去氧胆酸为唯一推荐的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药物,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原发性胆汁胆管炎包括增加营养、补充脂溶性维生素、钙剂、双膦酸盐等,对皮肤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者予以考来烯胺治疗。
可以显著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减缓组织学进展,延缓门静脉高压发展,延长非肝移植生存率,但是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患者30%~40%应答不佳。
皮肤瘙痒为出现最早且最令患者困扰的症状,如果胆汁仍流畅,粪便不为陶土色(无胆汁类便),口服消胆胺可使95%的患者缓解皮肤瘙痒症。如果应用考来烯胺无效,可试用利福平、苯巴比妥或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乏力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尽管多种药物被尝试用于乏力的治疗,包括氟西汀、秋水仙碱、甲氨蝶呤、昂丹司琼,但是仅有英达非尼可能有效。
如烟酸、阿昔莫司、氯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等药物,能够有效降血脂。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肝脏就会开始衰竭,可考虑进行肝脏移植,通过手术将患者的肝脏移除,用他人捐赠的健康肝脏进行替换。
清胆汤是一种效果显著的中医方剂,主要由柴胡、郁金、枳壳、大黄、双花等中药所组成,以上药物合用可应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用药后减轻患者肝脾增大等不适的表现。本方剂能起到理气开郁、利胆通腑的疗效,患者应当按时用药,不能在药液中加入生水,以免引发毒性反应。
血清胆红素升高和(或)皮肤瘙痒加重伴有进行性胆管扩张和(或)胆管炎的患者,建议立即行ERCP以除外显著狭窄。胆管显著狭窄的患者,建议内镜扩张或放置支架,对于内镜治疗不成功者应考虑经皮胆管造影扩张胆道或放置支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经过治疗预后差异较大,国内尚未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预后评估体系达成共识,但普遍认为胆红素增高,伴自身免疫紊乱,组织学进展提示预后不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预后差异较大,对于熊去氧胆酸治疗有效果的患者多数可治愈,对于红素增高,伴自身免疫紊乱的患者预后不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经过积极配合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对于熊去氧胆酸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多数预后较差,可能影响寿命。
及时观察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预后初期可一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如复查后痊愈比较好,并且没有症状,可半年后再进行一次复查。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不要吃辛辣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等。
远离生贝,生贝中的细菌可能导致严重感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更加容易受到这类感染。
忌甜腻、高脂食物、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口干,尤其是患有脂肪肝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加强肝脏负担。
忌烟酒,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故当禁忌,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宜多喝水,如果出现肿胀,询问医生是否应该减少水分摄入。
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尤其是辣椒、韭菜等,辛辣食物会刺激胆管导致炎症进一步加重。
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
对于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患者,应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干燥、瘙痒,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控制危险因素,不要穿紧身或刺痒的衣服,进行适当的运动,减少不良生活习惯,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坚持锻炼,能够预防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带来的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穿全棉、宽松衣裤,常以温水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瘙痒时以抚摸方式缓解,禁搔抓。
戒烟,研究表明,吸烟可以引发这类疾病或使病情恶化。
保持良好的心情,过度的压力会使许多症状恶化,包括加重疲惫感。
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如果瘙痒、乏力、关节疼痛、右上腹痛等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该病起病比较隐匿、缓慢,早期症状很轻,肝功能正常,容易漏诊,应该早期诊断,尽早合理的治疗,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应该按照肝硬化规范的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无特殊预防措施,只能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来进行相应的预防,确诊后积极进行治疗。
4737点赞
[1]池肇春,毛伟征,孙方利,王正根,王浩文.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2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72.
[2]胡建华.肝病防治问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96.
[3]沈立松,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检验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10.
回复快